第833章:豫州鼎 - 横扫诸国的天将军!你管这叫大乾纨绔? - 人世几春秋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833章:豫州鼎

梁萧又惊又喜,当即带领众人前往城北迎接豫州鼎。

辽东,鲜卑与大乾议和之后,暂时撤兵,改为转道向东,准备南下进取太极国。

但鲜卑国主接受了瓦伦汀的提议,提前派遣斥候前往漠南一带侦查。

天日族的瓦伦汀一直待在鲜卑牙帐,似有所待。

当天,阴山之北发现的宝藏洞窟外,十万北境将士沿途警备。

五千名影卫分成十批,小心翼翼护送大量的玉器、“灵石”,这些灵石包括玛瑙、翡翠、水晶、玉石……

洞里的珍珠经过几百年岁月,早已干枯粉化。

十万大军的动静,终于惊动了远方高山上的鲜卑斥候。

“大乾国为何派遣这么多兵马来大漠深处?难道是想从此地东进,偷袭我们鲜卑?”

鲜卑斥候队长不敢大意,立即派人回国通知鲜卑国主。

恒江北部,大乾商船来往两国,船上工人发现远方有数百条船朝这里驶来,规模前所未有,大吃一惊,仔细一看。

每条船的船头都站着几名布衣侠客,怀中宝剑,神情肃穆。

一时间,恒江北岸热闹非凡。

燕州北境,人山人海。

数万军民来这里陪梁萧迎接九鼎之中最大的豫州鼎。

梁萧和妻子们站在高台上等候,聂远已经奉命带兵迎接,正在赶来的路上。

洛倾雪等人见梁萧满脸狂喜,也不禁喜出望外。

她们知道,梁萧一定靠着过人的视力提前看到什么不得了的情况。

果不其然,一刻钟后,远方部队护送着一个巨型的“圆柱”,朝这里赶来。

这个圆柱有点像特制的木桶,外面牢牢箍着金属条,透过的缝隙隐约可以看到里面还有棉花,直径恐怕已经超过了三丈,高度也接近五丈。

超过一千匹壮牛、好马、骡子,通过绳索与这个圆柱两端各五条金属杆相连。

就好像是上千头壮年牲畜在拉动一个滚轮。

“这么大么?”

站在城楼上的一部分百姓惊喜失声。

他们瞬间理解了,为何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型圆柱。

高台上响起梁萧快意的笑声。

豫州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故乡与这里的历史,这段记载是一样的。

但在他的故乡,九鼎早已不知所踪,只留下大禹铸九鼎的形制方位图。

至于大小、轻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已经是故乡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他根据影卫提供的情报,大概推断出了九鼎的重量……

因为九鼎太重,又在大漠深处,难以运输,影卫只能换个思路,先确保九鼎稳固,再将之推倒在沙漠中,利用棉花、皮革等物品将之包裹,再拿木板用精钢条加固,以九鼎底下的木板为起点,临时制作了这么大的圆桶。

圆桶的最外层钢条之密集,让它看起来更像个钢桶。

圆桶的两侧,分别准备了五条呈圆形排列的金属支柱,每根金属支柱长达两丈,方便联系牲畜。

两边的金属杆两两对应,上千匹牲畜也因此被分成五批,由专门的车夫驾驭,同时挥鞭,保障行进的节奏。

棉花、皮革这些柔软坚韧的物品,则是为了保证缓冲,防止九鼎在颠簸过程中损坏。

即便有缓冲物,每隔一段距离,影卫都会仔细检查一遍。

如此折腾,总算成功带动九鼎!

但每个鼎都需要至少一万人护送,其中大半还是后勤,以防中途发生任何意外。

在梁萧的安排下,豫州鼎被送入燕州城内。

“奉吾皇之命,检验九鼎!”

梁萧一声令下,负责运送的部队终于开始小心翼翼拆解圆桶,撤去里面的填充物,再由三千名擎天卫齐力拉动绳索。

两个时辰之后,躺倒在地上的巨鼎终于直立而起,引来周围百姓狂喜惊呼!

“天佑大乾!”

这是一座圆形三足鼎,高度接近两丈,上面铜锈斑斑,但依稀可见里面的山川地形、奇珍异兽。

而在鼎的表面,还有一串古老的字符,似乎就是传说中的夏朝文字。

鼎的另一面,却刻着醒目的大乾文字“豫州”。

梁萧按照司母戊鼎的规模估算了一番,这座豫州鼎高度超过一丈,直径七尺,体积可能是司母戊鼎的六倍以上,那么重量应该在一万斤以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