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李林甫要来啦 - 唐雄 - 华岳青阳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唐雄 >

第288章李林甫要来啦

当日随杜希望前来海西的众将领,在伏俟城停留了数日,深入考察了城内的防御工事,神威军的日常训练和管理,一个个受到了不少的启发,打算返回本军之后也做出一些改良和效仿之举。

杜希望对周二自然是非常满意,自打亲自见识过神威军的操演之后,再也不担心神威军在海西是否能够与吐蕃人进行抗衡。

私下里,杜希望也悄悄问过周二,城中那多出来的近两万兵马如今藏于何处。

周二便忽悠杜希望说一万兵马藏到了蒙谷之中,五千兵马已经归于白水军,还有四千士卒则退兵还农,去城外屯堡里种田去了。

老杜一听,便拍着大腿骂周二是个败家子,既然已经把兵都训练出来了,怎么还能让好几千士卒去种田呢?

周二只好跟杜希望解释,说这几千前去城外屯堡种田的士卒,全都是他从陇右地区招募来的吐谷浑人、突厥人和其他胡人,为了磨掉这些胡兵身上的桀骜之气,所以适当地把他们从马背上赶进田地之中耕作,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杜希望仔细一想,这也是个办法,于是便点头默许。

过了几日,杜希望又带着一帮属下去了白水军所在的莫离城一趟,结果发现白水军的士卒训练水平比神威军更胜一筹,众人于是对王忠嗣又是好一番吹捧和称赞。

众人在伏俟城内所见的一万士兵,比起被李光弼带回莫离城的五千士兵,整体要稍差一些。因为当时鲁大勇按照周承业的吩咐,特意挑选了一万名训练水平最短的士兵出来,所以拨给白水军的五千士兵自然要略胜一筹。

至于周二为何要将“孬兵”留给自己,而将“好兵”送给王忠嗣,却不得而知。

当然了,这批士卒是从大唐各地招募而来,整体水平相差的并没有那么悬殊,特别一些士兵只是因为训练时间稍短,等到再训练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还能赶上来。

王忠嗣看到李光弼带回来的这五千新兵如此“给力”,心里也是十分欢喜,觉得周二做人做事确实不错,是个可以信赖和结交的好兄弟。

虽然被郭英义带走了一部分精锐,可神威军与白水军依然强横,这使得杜希望心里踏实了不少,也使得原本对这两军不服气的其余各军将领不再聒噪。

鄯州的形势于是平稳过渡,丝毫没有因为主帅的更换而产生内部动荡。

大唐内部这一番主将更替和兵马调动,虽然做的十分隐秘和低调,但还是无法瞒着耳目众多、细作遍布大唐各处的吐蕃国。

当吐蕃国主赤德祖赞得知了这些情报之后,立即给大将坌达延下令,命令其收拢兵马,从葱岭撤兵回援吐蕃东南方向与姚州毗邻的查瓦绒地区;又给副大相兀论样郭下令,命其率领五万大军紧急驰援积石山以西的多玛地区;又给吐蕃新任青海节度使末西汉舍紧急下令,命其收缩兵力于那禄驿一带,密切关注鄯州各军的动向,做好对抗唐军入侵的准备。

从赤德祖赞这一系列命令不难看出,这位功绩仅次于松赞干布的藏王,确实不是浪得虚名。他在事关吐蕃的大战略方面,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敏锐和洞察力,仅凭王昱的卸任、郭英义的调整任职便嗅到了大唐意图对吐蕃用兵的意图。

吐蕃一方急着调兵遣将,而大唐这边也没有闲着。

杜希望到鄯州赴任不久之后,便向皇帝上表一封,对鄯州当前的备战情况做了详细的汇报,文中更是不吝对于王忠嗣和周承业的夸赞。

李隆基看了杜希望的奏文之后龙颜大悦,对几位宰相说道:“从杜希望在奏文中的汇报来看,鄯州驻军兵强马壮、士气正旺,虽然被郭英义抽走了两万精锐前往西川,但很快又补足了缺额,足以胜任接下来的大战!”

“鄯州乃是陇右重兵集结之地,如今有十万雄师虎视吐蕃,既然鄯州兵马可用,那我大唐对吐蕃的反攻便更有把握!”

李林甫立即附和着说道:“自圣上登基以来,国力日盛,如今我大唐兵强马壮,民心可用,正是对吐蕃用兵的大好时机!”

李林甫现在既是大唐首辅,又是兵部尚书,这些年他在治理内政方面已经展露出足够的才能,现在独缺军事方面的建树,所以对于李隆基反攻吐蕃的想法十分支持。

牛仙客见李林甫如此热衷于对吐蕃作战,心里有些抵触,因为他觉得现在就对吐蕃动手显得有些急躁了,最好等郭英义在西川站稳脚跟,控制了西南六诏之后再用兵不迟。

虽然心里有些反对,但李林甫在牛仙客出任宰相一事上出力不少,所以老牛这个老实人也不好明着出言反对,于是缄口不言。

另一位宰相陈希烈是个书呆子,他对于兵事关心和过问的很少,见皇帝和李林甫都这么说了,于是也随声附和说道:“既然要出兵吐蕃,圣上可任命一位大臣前往陇右,全权调度和指挥这一大仗,以免河西各军和陇右各军不能各行其是,各自为战。”

李隆基觉得陈希烈这话说的挺有道理,于是问道:“几位爱卿以为朕该委派谁前往陇右坐镇?”

李林甫立即大声说道:“微臣不才,愿替陛下分忧,亲赴陇右!”

牛仙客多少已经猜到了李林甫急于在兵事上有所建树的心思,于是开口说道:“李相为兵部尚书,若是亲赴陇右,则各道节度使和各州都督皆会心悦诚服地受其节制和指挥,实乃最佳人选!”

陈希烈见牛仙客都赞成李林甫亲赴陇右坐镇指挥唐吐之间的这场大仗,自然也没有什么意见。

李隆基于是点头同意,说道:“那这次便辛苦李卿替朕去陇右一趟,不知你有什么要求?”

李林甫思索片刻,一脸郑重地回答说:“启禀圣上,微臣虽然不曾带兵作战,但也知道战场情形瞬息万变,遇到突发情形必须当机立断,不可犹豫迟疑。因此,臣恳请陛下允许我在陇右有临机专断之权,可以临时任命都督以下各级官员的职务,以利便宜行事!”

李隆基觉得李林甫这个要求很正常,并没有逾矩,所以点头说道:“李卿的请求合情合理,朕允了!”

随后,君臣几人又仔细商议了出兵吐蕃的具体步骤和各项准备事宜。

开元二十六年四月,大唐向吐蕃国发去照会,命其立即恢复自去年停止的朝贡。吐蕃国主接到照会之后火冒三丈,大骂唐国痴心妄想,坚决不肯向大唐朝贡。

本来也是,去年主动开战的是唐军,受伤的是吐蕃,造成两国交恶的主要责任也在于大唐,如今大唐皇帝又盛气凌人地逼迫吐蕃国恢复朝贡,这不是赤果果地伸手打脸么?如果赤德祖赞同意向唐国进贡,岂不是等于自己认怂?

所以说,吐蕃国是坚决不可能答应唐国的这种无理要求。

对于吐蕃国的激烈反应,其实尽在大唐君臣的预料之中。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无非是想进一步激怒吐蕃上下,然后为接下来的发兵讨伐吐蕃做好铺垫。

大唐乃堂堂中央上国,岂能师出无名?

鉴于吐蕃国的恶劣态度和不友好举动,大唐皇帝于是命令驻守赤岭的部队彻底捣毁了原本刻在赤岭之上的界碑,并且昭告天下百姓:吐蕃不服王化,屡屡兴兵犯唐,为了惩罚吐蕃恶性,大唐兴兵三十万,讨伐吐蕃,以儆效尤!

随着诏令颁布之后,紧接着一系列的将领任命接踵而至。

迁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为河南府尹,任命中书令、兵部尚书李林甫为河西节度使,任命户部侍郎萧炅河西节度总留后事。

又迁陇右节度使张忠亮为朔方节度使,任命中书令、兵部尚书李林甫为陇右节度大使,任命兵部侍郎杜希望为陇右节度副大使。

又擢鄯州都督郭英义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擢章仇兼琼为剑南东川节度使。

郭英义的任命正式向外公布时,他本人已经率领两万步兵赶到嶲州,正好顺利接掌了王昱的职务。

李林甫接到任命之后,立即带着萧炅和一帮忠于自己的幕僚赶赴鄯州湟水,这一次他可是身兼河西和陇右两镇节度使的职务,加上他本来的中书令和兵部侍郎之职,其手中掌握的权力只可用生杀予夺来形容!

始终密切关注朝中局势的周二,在第一时间便得知了李林甫将来陇右的消息,当时就急得有些上火。

周二担心的是李林甫这个口蜜腹剑的家伙提着尚方宝剑来了陇右,只怕神威军和他都要成天提防着被人算计,哪里还有安生的日子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