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新生儿的喂养与护理(7) - 妊娠分娩·育儿全书 - 丁海红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38章新生儿的喂养与护理(7)

个别孩子预防接种后会发生休克,多在接种后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生,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凉及出虚汗等症状,重者神志不清、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遇上这种情况应立即送医院儿科,或就地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争分夺秒,组织抢救。同时建议家长在孩子接种疫苗后,在现场观察半小时再离开。

(5)血管神经性水肿

个别孩子在接种后1~2天内,注射部位红肿范围加大,皮肤发亮,重者水肿可扩大至整个上臂及手腕。处理方法是局部热敷,口服抗过敏药物。

(6)接种后全身感染

多为孩子免疫缺陷,接种后引起全身感染。处理时应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或输血浆。

定期健康查体的意义

健康查体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防病于未然。通过对小儿的健康状况、生长发育等进行连续监测,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预防和处理小儿常见病及某些特殊疾病,对孩子的营养和教育提供指导。这些均有利于小儿体格与社会行为的健康发育。所以,健康查体是非常重要的,年轻的家长们千万不能忽视。

定期健康查体的具体日期

具体日期是孩子出生后42天左右到分娩所在医院做产后检查,了解孩子喂养及发育情况。孩子3个月时,到就近医院的儿保科建立系统管理档案,进行4∶2∶1查体,即1岁内查体4次,每隔3月一次,一般为婴儿满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各查一次;3岁之内每年查体2次,即每隔半年查一次;3岁以后,每年查体一次。

1岁内小儿查体内容

主要对小儿生长发育指标进行监测,包括身长、体重、头围、胸围四项指标,还对小儿视听、心理、智力发育进行筛查和咨询,对小儿“四病”(维生素d缺乏病、营养性贫血、腹泻、肺炎)进行防治宣教,指导家长对小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教给家长怎样护理和喂养宝宝。发现某些小儿患了疾病,能及时给予治疗。

1~3岁小儿查体内容

1~3岁的小儿正处于断奶后时期,吃的食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辅食变为主食,所以喂养不当易致小儿腹泻,影响生长发育。查体的内容除继续监测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四项指标外,应注意指导合理喂养及智力筛查,观察小儿精细动作及大动作的发育是否正常。这时期小儿生活上逐渐获得独立性,活动范围加大,但没有安全感,易发生意外事故。所以在此期查体时,儿保医生往往指导家长如何避免孩子发生意外事故,例如:怎样防烫伤、外伤,怎样防小儿吃异物,怎样防中毒、溺水等。

§§§57.早期培育

智商iq培育新概念

智商,英文简称iq,是通过测验、测量出来的智力指数,是受测者在智力测试上所得的分数,是一个人与相同智力年龄或同社会阶层的人相比较智力的高低,它反映了被测者在测验题目上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把iq视同为智力。

也就是科学测定智力所获得的数据,用以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它的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iq(智商)=ma(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x100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智商就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100是为使智商成为一个整数。

例如,一个10岁的孩子经过智商测验,他的测验分数达到了12岁孩子的平均水平,那么他的智力年龄就是12,这个孩子的智商即为:iq=12/10x100=120,也就是说这个孩子的智商略高于同龄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智商(1q)已成为人所皆知的词汇,然而真正了解其意义的人却为数不多。和其他心理学词汇一样,智商一词常常被误用。比如,人们往往把智商(1q)与智力年龄概念相混淆。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智力测验的得分通常显示的是人们的“智力年龄”的水平。但是,如果要确定一个人的智商,就必须联系他的实际年龄来考虑他的智力年龄。

事实上,所谓的智力,就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我们常常以智力发达来形容一个人聪明,同时也以智力低下、弱智等词语来表述一个人大脑的愚笨。说得更具体一些,智力就是一个人了解、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由观察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五个方面构成,智力就是这五种能力的综合。

心理学家做过形象的比喻:观察力是智力的眼睛,记忆力是智力的储存仓库,思维力、想像力与创造力又构成了智力的加工厂。

新生儿先天性反射种类与训练

反射种类

新生儿有一些生下来就会做的动作,称为无条件反射。从这些反射可以检查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是否正常。这里介绍几种反射是家长容易检查的。

1用手指轻碰新生儿的面颊或嘴唇周围,看看他的嘴是否朝手指的方向寻找,这种反射称为“觅食反射”。在喂奶前做这个试验较好。

2用手指轻轻划新生儿脚底外侧部位,新生儿的5个脚趾会分开,大拇指向上跷起。

3将棍棒放在新生儿手心,看他是否抓得很紧,有时甚至能将新生儿提起。

4扶住新生儿腋下,让其直立,轻轻用手按他一只脚的脚背,他就会成功地先后抬起左右脚,像走路的样子。

5将刺激较重的某种气味放在鼻子附近,新生儿会将头扭向另一边,表现他的躲避能力。

6俯卧时他会尽力把头抬一下,然后把脸扭向一边。

7遇见强光会眨眼睛,以此来保护眼睛少受刺激。

8扶新生儿坐直时,他的脖子摇晃不停,但不会受伤。一旦坐稳了,他的大脑袋竖直时,若头向前倒,他会纠正变成向后倒。这种倒来倒去,是一种平衡反应。

9轻拍他一条腿,腿就会缩回去,如果挣不脱,另一只脚会来帮忙。

10把“蜡烛包”打开,新生儿会伸懒腰,并出现双脚踩自行车样的运动。

对突然刺激引起的一种惊跳反射,如大声、强光、疼痛、突然叩击枕头或床铺,或轻叩腹部、突然抬高下肢等,均可引起上、下肢伸直外展,躯干及手指伸直,拇指及示(食)指末节屈曲,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并在两臂松弛时发出哭声。该反射如在新生儿时引不出,提示有异常。

让新生儿仰卧,将头转向一侧,则同侧的上、下肢伸直,而对侧上下肢屈曲,若此情况持续存在,或过早消失,提示可能有脑瘫。

在膝关节处按新生儿一侧下肢,使其伸直,这时若刺激该侧足底,则对侧下肢出现屈曲,然后伸直和内收,如这反射未引出,可能有神经系统损伤。

新生儿的这些反射,并不是一种无目的的运动,孩子将来的能力就是从这些反射的经验储存中发展起来的。如果做了几种试验,发现新生儿反应不灵敏,要注意观察,及时向儿保医师或神经科医师咨询,以便早期发现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有障碍。

条件反射的训练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功能有主动、被动之分,主动的条件反射是通过耳、眼、鼻、口及皮肤等器官感觉而形成的。被动的生理条件反射功能是一种纯本能。例如,当您用手指去触碰孩子的口角、面颊时,他就会认为有吃的东西,会顺着被触摸的方向张开小嘴,做吸吮的动作。这是一种本能,寻找食物,用以维持生命。又如,孩子具有抓握反射能力。用一个孩子能握住的玩具去触及孩子的小手时,他就会把手握得更紧。如果他拿住了这个玩具,就会牢牢地抓住,当您用力拉玩具时,会连同孩子的身体一起拉动。这两种条件反射随着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到了3个月的时候将会消失。

情商eq培育新概念

情商eq,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出版的《情感智力》书中提出的。情商其实是指情感智力,“eq”是“情感智力”的英文缩写。

何谓情商,是指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乐观幽默的品性,是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是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是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善良,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简而言之,它是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

随着世界步入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增多,情绪智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它被人们普遍认为是通往成功的必备素质。

新生儿个性的发育

小儿出生后,父母马上就会发现,他们在个性上存在着差别。有的新生儿非常老实,非常安静,比较好带养。他们睡眠时间长,肚子不十分饿就不会醒,当肚子饿了就咕噜咕噜地吃奶,也不怎么哭。若是吃母乳,就会把两侧奶全部吃空,若是吃牛奶也能轻松地吃掉100多毫升。小儿吃完奶就要小便,给他换尿布时显得很高兴,然后又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在夜里一般再醒1~2次,每次换完尿布吃完奶又马上睡着了。这样的小儿每天大便一般1~2次。称为易抚养型。

但是,有的新生儿就不那么老实,带养起来比较费劲。他们对外界刺激很敏感,有一点儿声响马上会醒,醒来后如果尿布湿了就哭,表现出不高兴,即使换了尿布,如果肚子饿了仍然哭个不停。这种孩子如果是吃母乳,吃了6~7分钟后饥饿感一消失就不再吃了,此时小孩肚子并未吃饱。如果再硬塞乳房给他吃,他就会把吃进去的奶全部吐出来,待过10来分钟他又因饿而啼哭,再吃5~6分钟才能睡去。如果是喂牛奶的,奶嘴稍有不通畅就哭,甚至把奶嘴吐出来不吃奶了。有时很庆幸把奶喂完了,刚过20来分钟他又把奶给全吐出来,这种情况多见于男孩子。由于每次吃奶量和吐奶量均不同,饥饿的时间也就不同,所以喂奶时间上也就没有规律了。称为困难型。

每个小孩的个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也与母亲怀孕期间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如母亲怀孕时行动活泼与否、说话声音的大小、母亲身体状况、生活的外部环境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