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命运(上册)》(44) - 当代风云录珍藏版 - 陆天明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第三百零五章《命运(上册)》(44)

在方方面面的调查组云集深圳的第二天下午,蛇口就接到市里的一个通知,要他们立即停止实行那个“四分钱奖励制”。一个小时后,工业园区政策研究部的两位主任匆匆走进余涛的办公室,十分不理解地问余涛:“为什么要下令停止实行新的奖励制度?实际效果那么好……”

余涛僵坐在靠背椅上,绷着个脸,不作声。

那个主任说:“你总得说出一个能说服人的理由……”

余涛突然冒出一句话:“别犯书呆子毛病了,啥理由不理由,叫你停就停。”那个主任还想争辩:“可是……”

余涛已经不想再跟那个主任多说什么了,一起身,就向门外走去。

他的专车正在门外等着他。不大一会儿,专车载着他来到了市委市政府大楼前了。

走进宋梓南办公室,宋梓南已经在那儿等着他了。宋梓南忙起身握着余涛的手,说了句实话:“稀客,少见啊!”

余涛不想笑,生硬地应了句:“甭管是稀客还是稠客、少见还是多见,反正我今天来就是要你宋书记一句话。”

宋梓南笑道:“别着急嘛,坐下慢慢说。想喝什么茶?乌龙、铁观音,还是云雾毛尖?哦,我想起来了,余董是有点崇洋的,不爱喝茶,爱喝咖啡。”

余涛挥挥手:“你啥也不用折腾,我一会儿就去广州。”

宋梓南明知故问道:“交通部在广州有活动?”

余涛说道:“书记同志,咱们就别兜圈子了。前两天你没派人到蛇口来跟着那帮人一起折腾我,我感激不尽。可是今天一早,我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昨天晚上,市里有关部门下了个通知,让我们立即停止在蛇口码头工程工地上试行新的奖罚措施,一切都回到老的轨道上去……”

宋梓南问:“停了吗?”

余涛冷笑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哪敢不亡?这不是咱这伟大祖国千古不变的光荣传统吗?”

宋梓南说:“余涛同志,你言重了。”

余涛说:“可……可……这难道不是两千年来我们所共同经历、经受的事实吗?”

宋梓南问:“现在工地上的情况怎么样?”

余涛哼了一声:“怎么样?完全跟预料的一样,今天上午工效直线往下降,估计到今天晚间,总的平均工效,将比前天下降百分之一百二十。到明后天,情况会更糟糕。”

说到这里,他激动地一下站了起来,继续说道:“我们的新奖罚制度只是在工人完成当日的定额以后,每一车奖励两分钱。超额以后再干的,每一车才奖励四分钱。多推一车土,多给四分钱,可怜的四分钱,可是实行这个制度后,工人日均推土量从过去的二十至三十车,一下提高到五十至六十车。最多的一天,现在已经能推到一百车了。我们计算了一下,这样的话,工期能提前两个月,能为国家多创造价值一百三十万元。而多发的奖金数只不过是两万六千元,我们用两万六千元给国家换来了一百三十万元的价值。这样的生意都不想做?这些掌握政策的人心里到底在想啥呢?说中央有规定,必须刹住滥发奖金之风。什么叫滥发?发了奖金,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才是滥发。如果你发给他一分钱,他能给你创造一毛钱、一元钱,甚至十元钱、一百元钱的价值,这样的奖金为什么要限制?为了少发给工人一粒芝麻的奖金,宁可让国家损失十个、一百个西瓜。宁可守着那些过时了的规章制度拿钱去买棺材,也不愿意让别人突破一下拿钱去治病。这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人的毛病!书记大人,我说得不对吗?”

宋梓南沉稳地问:“工效变化有书面统计数字吗?”

余涛又哼了一声:“当然有啊。”掏出一张表格递给宋梓南。

宋梓南仔细地看了看说:“这还是今天上午的数字。”

余涛问:“想要今天全天的情况?方便,我能用一下你的电话吗?”

宋梓南立即做了个“请便”的手势。

余涛立即走到宋梓南的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拨了个号码,然后对电话说:“我是余涛。码头工地今天的战况统计什么时间能出来?”

指挥部的那个统计在电话里答道:“总得下午五点半左右吧。”

余涛问:“最早能几点出来?”

那个统计答道:“最早也得五点才能出来,再早,就不能反映全天的情况了。”

余涛拿着电话犹豫了一下:“那好吧,如果我等不到五点就去了广州,你们把今天的工程进度战报送一份给市里的宋书记。直接送到他办公室,交到他本人手里。他本人不在,就交给他秘书。”

统计连连答应道:“行行行。”

等余涛放下电话,宋梓南却对余涛说:“你就别去广州了。”

余涛斩钉截铁地说:“不行,我不仅要去广州,还要去北京、中南海。”

宋梓南说:“你不就是要解决这四分钱奖金的问题吗?”

余涛说:“你这儿解决不了我的问题。”

宋梓南说:“何以见得?”

余涛说:“就是你市里的有关部门叫停我这个奖励制度的。”

宋梓南说:“我已经批评市里叫停你们这个奖罚新制度的有关部门领导。”

余涛马上说:“我已经了解过了,这件事的根子还不在你们市里,甚至都不在省里,是最高方面的有关部门发了指令。反正我一级一级地找,实在不行,就去找总书记,再不行,就直接去找小平同志。既然允许我们蛇口搞试点,那就放开我们的手脚嘛。用你当初说过的一句话,搞错了,杀我的头,可是你不能不让我搞不让我试啊。中国再这么墨守成规下去,真没法救了。”

宋梓南说:“我同意你的看法,这个四分钱是个大事。但我觉得,现在就去闯中南海,好像还早了点。”说到这里,他看见余涛的手一直还没离开电话机,便对余涛笑道,“能把你的尊手离开一下电话吗?”

余涛醒悟似的忙缩回手。

宋梓南拿起电话,按了一个按钮:“小马,让唐大记者上我这儿来一下。”

不一会儿,唐惠年便走了进来。宋梓南向唐惠年介绍道:“余涛。”唐惠年忙上前握手:“久仰久仰,我去蛇口采访过您。余董是大忙人,可能不记得了。”余涛一边追忆着,一边礼节性地握着唐惠年的手。宋梓南赶紧向余涛介绍:“这位是《人民日报》驻我省记者站的军事记者,赫赫有名的大记者唐惠年。”这一下,余涛的态度立即热烈起来了:“哦,唐惠年,知道知道。几十万边民逃港事件给中央上过磕头帖的大记者,久仰久仰。你们这些记者啊,的确不能只说好话,只说上边爱听的话,得报一点实情。”唐惠年笑道:“我现在改行了,不跑军事口,改跑经济口了。”余涛笑道:“哦,也下海了?”唐惠年笑道:“是的是的,也算是下海了,赶个时髦吧。”

余涛转过身来对宋梓南说道:“你是想请唐大记者捅一篇内参上去?”

宋梓南点点头道:“英雄所见略同!”

余涛用力挥了一下手说道:“好!这个点子好!”马上转身对唐惠年说,“你需要什么材料、数据,我负责供给。要什么给什么。”

宋梓南笑道:“那当然得由你余涛负责供给啦。你余涛不供给,谁供给?”

宋梓南、余涛和唐惠年共同策划的这份内参,很快就送到了中南海。那天晚上,谷牧副总理还在办公室召开一个小型会议,桌上那部很醒目的红色电话机突然响了起来。谷牧立即对那些与会的同志低声地说:“各位稍等一下,中央领导的电话。”他拿起电话,果然是耀邦同志打来的。耀邦同志先问:“谷牧同志,没打扰你休息吧?”

谷牧忙答:“没有没有,我们正在开个小会。总书记,您有什么吩咐?”

胡耀邦说道:“几分钟前,我批了新华社一个关于蛇口码头由于停止实行奖励制度而延误工程进度的内参,请你看到后,立即过问一下此事。我记得中央讨论奖金问题时,并没有哪位同志赞成奖金额不得超过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工资额的硬性规定。为什么我们有些部门要死守住以往的老规矩办事,而且还办得这么积极?看来,我们有些部门并不是在搞真正的改革,仍然依靠做规定发号令过日子。这怎么搞‘四个现代化’呢?请你顺便在财经领导小组例会上提一提这件事,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整个工交财贸战线上的同志们重视。”

放下电话后,谷牧对与会的同志说了声“请各位再稍稍等一下”,便马上走到外间,问秘书:“有个批给我处理的新华社内参,中办转过来了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