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闻战而喜
“我意建立赏功制度,以奖士卒,以振士气,具体章程大家听一听。”
云哥儿发了话,众人也是精神一震。
之前练兵都是小打小闹,但是如今正儿八经要上战场了,没有激励体系,士兵必有迟虑,云哥儿不得将这些天和舒远商议出来的半成品抛出来救急。
明军的军功制度主要有两种,即“以战斗表现论功”和“计首论功”。
这以战斗表现论功是根据士兵在战场的表现来定功劳,永乐大帝有感士卒勇猛,杀敌无数,却未来得及割首级,战后连个请赏的人头都没有,为了不让壮士灰心,便定下这个赏格。
明代战功大致可以分为奇功、头功、次功,扭转战场局势、斩获大将首级、以少击众等等此类都是奇功,给重赏可升官,其他随同大军奋勇作战不犯错不胆怯的士卒,算是头功,再次就是跟随作战表现平平的,算是苦劳也给个次功。
就战场公平来说,如此赏功确实不错,但错的是执行制度的人,很多时候,战功是由领军打仗的主帅、负责督战的太监、随同记功的御史等人,合计商量来确认的。
仗一打完,这些人就是把自己远在家乡洗锅擦桌子的家奴名字写进去,也只是轻松一笔,春秋笔法这些人是玩的透透的。
尤其是督军的太监们,仗着皇帝信任,把自己亲戚玩命的往里写,根本没上战场没拿过兵刃的公公家子侄们,猛不丁就跟着升官领赏成了锦衣卫的带俸百户。
成化年间,蒙古攻打宣府柴沟堡,事后从太监到纪功到军官到地方官,远在京城的部堂高官,都算军功给予赏赐,士兵们更是有“当先被伤官军并督阵旗牌官五十五人,升署一级,三次当先七十三人加赏,余升赏,共九百三十五人”。然而讽刺的是此战一共获得的首级只有区区九颗。
文官们不干了,这不行啊,你当兵的人人有功与社稷,合着就我们这帮文官是吃白饭的,纷纷上书朝廷,痛诋军法“冗滥极矣”,这老朱家的皇帝一看,好像是这么个理儿这朝廷有在大的家底都经不起这么折腾,于是又搞起了“计首论功”。
说白了,就是按人头给士兵算赏钱,这也是从大秦就开始延续下来的制度。
明代的首功,一般按照立功地区擒斩对象不同,大致从成化年间,划分为北边蒙古、东北边女真、西番苗蛮藏族和南方少数族、内地反贼汉地民变四等,给予不同的奖赏。
嘉靖二十六年开始,九边重镇北虏的人头是50两;其次是女真人30两,万历开始也涨到了50两;西番苗蛮则是10两左右不定,杀得多了甚至可以跌到一颗1两;内地民众则只在5两左右徘徊,正德年间民变四起,一颗人头也就2、3两,更惨点的都拿不到钱。
而且幼男妇女的人头,同样是可以领赏的,只是价钱更低一些,攒的多了才可能升官。
众军官一看这人头这么值钱,杀不了敌人还杀不了百姓?于是各种割人头的手段层出不穷,什么招诱谋杀、栽赃陷害、人头买卖被玩出了花。
弘治年间一个辽东边将,在边堡开物资交流会引关外胡人来玩,结果胡人汉人正其乐融融做生意呢,这位关起门来不管青红皂白全给杀光了,事后一查真发财了,三百多颗人头呢,胡汉各半,男女老幼都有。
不光杀平民百姓,甚至连普通军卒也难以幸免,两个边卒被掳走逃回时,顺带把牛羊马匹也裹回来些,结果军官眼馋见财起意,就把两人骗出长城外杀头,然后上报某人斩首某人带兵应援,统统拿了赏钱又私分了物资。
战场上士兵因为争抢首级,导致互相残杀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一群人聚一起往往还引发混战甚至血拼,跟乌江边抢项羽脑袋互相残杀的汉军似的,自己人先得死几个。
两种方法的弊端都太过明显,却又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云哥儿和舒远商议多日,终是有了一些法子。
舒远拱拱手,站了起来,将还未写完的军功制度拿了出来。
“其一,缴获一切归公,任何人不得私自藏匿战利品,轻则除名,重则斩首!”
缴获归公也是为了杜绝士兵们在战场上因为摸银子而相互斗殴,甚至不愿追杀溃军的情况发生,众将均是点头,没有异议。
“其二,以功勋点记功,每经一次战役,可获一点至五点功勋,每战分奇功、首功、次功,战前由把总大人亲定,暂由军法司负责计功。”
“如果普通兵卒想要换钱,那就一点功勋,可以兑换一两白银。”
“至于将领,把总以下功勋点等于出战兵马的十分之一,把总及以上功勋点等于出战兵马的二十分之一。”
“功勋点?”众将领都愣住了,这是个什么东西,众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舒主事,你给大伙儿说道说道,你也知道我们都是一帮大老粗,你这多少多少分之一的也算不明白。”
李疤子掰着手指头算来算去都算不明白,索性也不算了,挠着头一脸懵的问道。
“呵呵,李旗总,比如你这一旗37人,此次战役功勋点为2点,那么你手下的普通士卒每人能记2点功勋,也就是二两银子,至于李旗总你本人则能记7.4功勋点,也就是可以兑换7两4钱银子,手下的队长则是2两4钱银子。”
在云哥儿的设想中功勋点的作用还不止如此,甚至打算和军功田挂上钩,只是目前手中无田,不过可以先画饼,淡淡道:
“等咱们盘子大了,这功勋点亦会和军功田挂钩。”
云哥儿说的轻松,但这不亚于晴空霹雳,作为农耕民族,拥有自己的土地成为每一个汉人刻在骨子里的追求,众将肉眼可见的脸色潮红,如同打了鸡血。
“这只是出战的士兵才有,还是所有的士兵都有功勋点?”
狗子听见军功田,仿佛脑袋都清晰了不少,敏锐抓住了舒远说的“出战”二字,这其中的差别就大了,他作为军法司的头头,可得将这弄明白,只觉压力山大。
“对啊,就如此次留守的兄弟们,倘若这盐狗子不来,岂不是没有功勋点?”
“如此,谁还乐意留在这营地!”
“老周说的有理。”
众将也是反应过来,如此所有的士兵都想打仗,这营地谁爱守谁守。
“留守士卒若未遇战事,可得半成。”
却是云哥儿开了口,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军中也不是随意讲条件的地方,只有这样全军士卒才能闻战则喜,秦能一统六国,与严密的军功爵制度密不可分,现在的赏功制度还很粗糙,只能一步一步补充。
狗子总算是搞明白了,双目放光,认真道:
“如此一来,以后只需按功勋点的多少来进行赏赐,增减算筹,虽然麻烦了些,但却也很公平。”
舒远示意众人安静,又接着道:
“其三,士卒战死发放战抚银,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月饷银,一次性发放24月饷钱,二是发放本场战役功勋点赏银,按双倍发放,三是发放抚养银,折算一年饷钱,家中有父母者。”
“如此,如果一名普通士兵战死,家属最少能领到54两银子。”
舒远给众人算了一笔账,心中感慨万千,这把总大人给的可太多了,自己当时还说给个二三十两就够了,谁知一名普通士兵都超过了54两。
“嘶”
众将均是倒吸一口冷气,赵能激动的站了起来,想想那些战殁的百户所军户,就一阵唏嘘。
其实明军也有一整套的相对完整的抚恤体系,以保障阵亡将士及其家属的生活,稳定军心并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