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花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毒士帝婿,朱元璋你别怂 - 荒尘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72章花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突然间有钱了,老朱反而有些茫然。

因为这钱来得太快,也太多了些!

“一年七千万两税银!”

这是什么概念呢?

大明初立的时候,一年不过一千万两,后面百姓安居乐业,大部分子民都恢复了生产,也不过两千万两。

这是朝廷一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结果现在,仅仅只是征收商税,就能征到七八千万两,比之先前财政总收入高出了三四倍!

七千万两税银的数字像把烫金的刀,划开了老朱记忆里那些捉襟见肘的岁月——洪武三年大旱,他调拨最后的官银去赈灾,亲眼看着百姓嚼观音土充饥;永乐年间修运河,户部报上来的数字让他彻夜难眠,最后不得不裁撤了半数驿站。

“七千万!当年朕带着兄弟们打天下,整个国库都凑不出这零头!”

老朱回过神来,也是忍不住笑了笑摇摇头。

昔日每逢商税开征,总能遭遇朝野一致的抵制,国库的收入因而捉襟见肘,颇为寒酸。

大明朝堂之广,竟至一年税银总量不足三百万两,现在想想,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如今,李文改革商税体制,并坚定不移地执行,成效显著,立时彰显出与前截然不同的丰盈景象。

若是早年能收获如此丰厚的税银,老朱早就把诸多事务处理完了,哪里还会等到现在。

“好啊,有银子好啊,有银子好办事啊!”

吃过没钱苦头的洪武大帝,现在满是兴奋之色。

接着老朱就感叹一声,想了想说道:“这一年能够收到七八千万两税银,大家都说说吧,这银子该怎么花?”

“银子放在国库里面,也生不出崽子,大家都说说,这钱该怎么花?”

听闻老朱之言,翟善、任亨泰等人表情瞬即转为黯淡。

显然,他们方才递交的奏疏也就彻底废了。

一年之内能聚敛如此巨额税银,不仅老朱,朝中诸位大臣亦将无言以对。

朝廷对银子的需求,乃是不争的事实。

庞大的国家机器,无论举办何种事务,莫不需要银钱支持,无论是赈灾救难,还是发放官员俸禄,哪一样离得开银子的支撑?

那些尚书们也不禁个个微愣,如此奢华的财政收入,仿佛历来未曾有过。

这一年税银收入高达七八千万两,这些银两该如何妥善运用?

这个问题立刻让大家陷入了沉思。

以往度日,总是精打细算,巴不得将一文钱当作两文使用。

如今好了,国库充盈,一年之内数千万两银子待分配,众人竟然一时之间不知所措。

“陛下,臣以为可以继续修葺长城,以防外敌。”

兵部尚书茹瑺想了想提议道。

茹瑺少有大志,聪颖好学。唐诗宋词过目不忘,六岁能背千家诗,十岁已熟读《大学》《中庸》,可谓是神童,十六岁时就由贡生选拔进入国子监学习。入太学,伴读当朝太子、皇亲国戚、王孙亲王。

此次六部尚书被清洗之后,他也顺势晋升为了兵部尚书。

修建长城,在明朝历代的皇帝看来,几乎是不可动摇的御国之作。只要客观条件许可,他们无不倾力而为,其核心宗旨便是为了抵御北方草原民族的侵袭。

然而,在当今之世,北方的广袤草原已尽数归于大明的统治之下,成为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蒙古的贵族们纷纷在大明领土内购置产业,尽情享受着奢华的生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继续耗费心力去修缮长城,是否显得有些多余了呢?

“陛下,臣以为可以扩张孝陵的规模!”

“孝陵规制可再扩三倍,以彰显陛下之英明神武……”

礼部尚书任亨泰提议道,孝陵也就是老朱的给自己准备的陵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历朝历代的皇帝从登基的那天开始都会给自己开始修建陵墓。

寿命悠长的皇帝,其陵寝自然构造得极为豪华壮丽,随葬品亦琳琅满目,而寿命短暂的皇帝,往往只能草草安葬。

建造陵寝的费用始终占据国家财政的重要部分,这是沿袭宗法礼制的必然要求。

六部尚书你一言我一语的,纷纷开始想办法花钱,这样富裕的仗,以前都没有打过。

李祺一直静静的听着,脸上挂着莫名笑容。

这些大臣们虽然提出了很多花钱的点子,但却都是没有说到点上面去。

老朱看了看李祺,一下子就明白了李祺的心思,顿时就笑了笑说道:“文和,你来说说,这银子该怎么花啊?”

听到老朱的话,众人也是再次齐刷刷的看向李祺,想要听一听这位毒士能够说出什么新的东西出来。

毕竟这一次朝廷能征收到这么多的税银,毒士李文和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父皇,诸公。”

“国库的税银,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所以在如何花国库银子的上面,核心点还是要围绕着用之于民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