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住酒店的人 - 哲贵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住酒店的人 >

第2章

对于朱麦克来说,生意上的事情都是有规可循的。也就是说,只要把这个规律抓住了,生意也就能做个八九不离十了。当然,规律是活的,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有鼻子特别灵敏的人才能够走在规律前面,也只有走在规律前面,把握住规律,才能够把生意做好,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在这一点上,朱麦克天赋异秉。

朱麦克做的第一个企业,是家会计师事务所。叫明镜会计师事务所。在这之前,朱麦克在机关大院里上班,叫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他所在的科室叫综合科。综合科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管企业的,而且主要是管企业财务方面的。朱麦克大学学的就是会计专业。这方面是他的强项。

上班第三年的时候,朱麦克分到了经济适用房。因为他的父母都在县城里,他在信河街还没有房子。再过一年,他就出来自己干了。办起了明镜会计师事务所。因为这个时候,朱麦克已经发现生意上的规律了,他发现资本市场已经在信河街风起云涌起来了。

信河街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是小商品最发达的城市,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以盛产皮鞋闻名于世,同时也生产了无数腰缠万贯的老板。但这些老板的钱都是一双又一双的皮鞋卖出来的,都是一家又一家的店铺开出来的,很多人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挤身亿万富翁的行列。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资本市场里,有人只用了短短的两年,身价就跳到了二十个亿。到了这个时刻,信河街的老板们猛然地醒来了,齐齐发出了“我要上市”的口号。可是,光喊口号是没有用的,他们什么也不懂,连“上市”的门怎么走也不知道,更不知道里面有几道坎。这个时候,他们只好来找朱麦克了,因为整个信河街,只有朱麦克最清楚怎么让企业“上市”,他不但对程序了如指掌,对企业怎么做账更是烂熟于胸,因为要申请“上市”的企业,都有一个硬规定,必须上报之前三年的账,而且,每年的利润必须在五千万以上。那么,这三年的账怎么做呢?所有企业里的会计都束手无策。这个事情,只能来找朱麦克,因为他以前在机关里就是负责这一块的,他又是会计专业毕业。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

当然了,朱麦克是有备而来的。他胆敢辞掉了工作,开起了会计师事务所,就是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他的会计师事务所注册的时候,经营的项目就只有一个:辅助企业上市。朱麦克知道自己会成功的。

是的,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朱麦克一共帮助六家信河街的企业光荣“上市”,让他们的资产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两番。最高的,翻了十倍。都翻进了中国富布斯排行榜了。他几乎成了信河街所有老板的财神爷。所有的老板都想跟他亲近,想跟他吃一顿饭,请他打一场高尔夫,哪怕是喝一杯咖啡也行。所以,在这三年里,朱麦克不但赚了他以前没有想过的钱,他同时也成了金钱的象征。所以,他也就有了更多跟其他人接触与合作的机会。这些机会根本不用他去寻找,就会主动找上门来的,他只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就行了。他后来选择加盟了一家投资公司,因为这家公司主要的项目是房地产。这当然又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话说回来,朱麦克当年离开机关,跟一个女人也有一定的关系,她的名字叫佟娅妮。也可以这么说,朱麦克离开机关是迟早的事,他是有计划的,但佟娅妮促使他加快了离开的步伐。

朱麦克是参加工作半年后认识佟娅妮的,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机关单位组织去下面县里的南麂岛玩,有一百来号人。佟娅妮是最活跃的一个,总是跑前跑后的,拿着一个照相机,什么都拍。上车或者坐船的时候,都是快开的时候才跳上来。她有一米六十六的身高,这在南方的女孩里面,算是比较高的了。五月的天气还是比较凉的,再加上是在海岛上。但是,佟娅妮却穿一件灰色的长裙,脚上没有穿袜子,直接套了一双匡威牌的白色运动鞋,她的头发是烫过的,有点波浪卷,但她把头发扎到后面去了。她的皮肤有点黑,但很光洁,很细腻,看上去很柔和。坐在船上的时候,佟娅妮正好坐在朱麦克身边,她看了看朱麦克说:

“你是哪个单位的?”

朱麦克心里晃了一下,说:

“我是发改委的。”

佟娅妮又看了看他,突然笑了一下,说:

“一点也不像。”

从南麂岛回来的半个月后,有一天,佟娅妮跑到朱麦克的办公室来。她看见朱麦克后,第一句就说:

“你果然在这里上班。”

朱麦克笑了笑。

那天,佟娅妮主动请朱麦克出去吃了一顿饭,他们去了江滨路的现代概念餐厅,是信河街最有情调的一个自助餐厅,可以坐在餐厅里看见外头滔滔的瓯江。佟娅妮对这个餐厅很熟,走过的服务员都会跟她打招呼。她还跑进厨房里去端了一盘清蒸银鳕鱼出来。佟娅妮说,这个餐厅的女老板是她的朋友,她经常来这里,跟这里所有的员工都熟悉,她每次来,这里的厨房师傅都会清蒸一份银鳕鱼送给她。佟娅妮还说,自己最理想的生活,就是自己开一家小店,让这家小店又干净又温馨。每年可以赚一笔小钱,然后,她把小店交给别人打理,自己背着包袱去旅游。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吃完饭后,是朱麦克付的账。佟娅妮也没有要抢着付的意思。这倒让朱麦克心里很自在。他心里想,如果佟娅妮抢着跟自己付款,那她就只是把自己当一般的朋友看待了,不抢就说明她有别的心思。

佟娅妮是个记者,跑的是文化、旅游线。所以,她可以到处跑。

从那以后,她每次出去,都会给朱麦克带点礼物回来。去杭州的时候,就给他带一把纸扇。去内蒙的时候,就给他带一双手套。去云南的时候,就给他带回一块蜡染的布。去西安的时候,就给他带一套兵马俑。在信河街的时候,每到周末,她都会拉朱麦克出去玩。有时是去吃农家菜。有时是去漂流。有时去吃海鲜。

朱麦克还参加了一个滑翔俱乐部的活动,做了一次双人滑翔。他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活动,一点也不会,紧张得手脚发抖,身上连一点力气也没有。但佟娅妮却是个老手,她教朱麦克怎么搭伞,怎么起伞,怎么助跑,怎么起飞,怎么滑翔,怎么控制操作绳。居然一次就成功了。朱麦克飞起来后,觉得很不可思议,自己怎么就飞起来了呢?他看看底下的田野和树木,又看看身边的佟娅妮,突然对自己的存在怀疑了起来,好像手也不是自己的手了,脚也不是自己的脚了,真正的自己不见了,飘在半空中的只是一个陌生的道具。

还有一次,佟娅妮带朱麦克去露营。佟娅妮开了一辆北京吉普。他们去的地方叫四海山,是一个海拔一千一百米的森林公园,据说前段时间还发现了金钱豹和熊。从信河街过去,开车要六个钟头。车可以直接开到半山腰,那里有一个湖,还有一个两个足球场大的草坪。很适合露营的。佟娅妮只带了一个帐篷,两个睡袋。因为入夜后,山上的气温降得很快,他们很早就躺进帐篷里了。但是,佟娅妮并没有用自己的睡袋,她只躺了一会儿,就钻到朱麦克的睡袋里来了。并且,很快就发出轻微的呼噜声。然而,朱麦克一直没有睡着。他也没有睁开眼睛,只是静静地躺着,听见佟娅妮轻微的呼噜声,伴着帐篷外野草互相撞碰发出的“唰唰”声,还有远处森林里不知什么动物,一长一短的鸣叫声:咕——咕。躺着躺着,朱麦克就恍惚起来,他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会躺在这里呢?这个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这种方式不适合他。但他却不知不觉地,一次又一次地,被佟娅妮带进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新鲜,刺激,却违背了朱麦克的意愿。他想,这一次,应该是自己最后一次跟佟娅妮出来了,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向和规划,他应该回到自己的轨迹上去。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知不觉中就走远了。

四海山回来之后,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佟娅妮没有再来找朱麦克。当然,朱麦克也没有去找她。朱麦克想,本来就不是一条路上的人,还是各自走回各自的位置上比较好。

大概是半年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朱麦克却得到了佟娅妮已经嫁人的消息。那天,朱麦克正在单位里翻看报纸,突然发现报纸第二版的左下角有一个很大的讣告,是本地一个很大的老板去世了,去世的老板有一个儿子,儿子后面的儿媳写着佟娅妮的名字。朱麦克看见这三个字后,脑子里突然就炸了一下,炸出一团又一团白色的泡沫来。这个老板,朱麦克是知道的,他是信河街的第一批老板,是个代表性人物。但是,佟娅妮什么时候嫁给他的儿子了呢?朱麦克也想过,这个名字或许只是重名,但是,他的直觉告诉他,不会错,这个人就是自己认识的佟娅妮。只是,朱麦克不想去核实。

那之后,佟娅妮就在朱麦克的生活里消失了。两个月后,朱麦克离开了机关,办了明镜会计师事务所。

一年之后,朱麦克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遥远,但他一听就听出来了,那是佟娅妮的声音。佟娅妮说:

“喂,朱麦克,我是佟娅妮。”

“我知道。”朱麦克说。

“我离婚了。”佟娅妮说。

“哦!”朱麦克说。

佟娅妮告诉朱麦克,她现在人在丽江。她已经基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了。离婚后,她分到一大笔的财产,毫不犹豫地就辞了记者的工作,跑到云南的丽江来了。她以前来过丽江,一来就再也忘不了这个地方了。她已经在丽江的束河古镇开了一个叫“四海为家”的旅馆。还开了一个叫南麂岛的酒吧,就在旅馆的隔壁。同时,她还拿出四十万,在香格里拉一个叫“小甸”的小山村里办了一座希望小学,名字就叫“小甸希望小学”。她准备每年腾出两个月,去给希望小学里的孩子上课。佟娅妮还告诉朱麦克,他到丽江来玩,可以住在“四海为家”里,她还可以陪朱麦克在云南到处走。她现在最富有的就是时间。

挂断电话后,朱麦克一动不动地坐在办公室里,脑子里什么也没有。过了很久,他才慢慢回过神来。他在心里问自己,你会去丽江找佟娅妮吗?他心里马上就说,不会。

但是,这之后,每隔半年左右,佟娅妮总会给朱麦克打一个电话。每一个电话,朱麦克都接了。每一次,佟娅妮都会叫朱麦克去丽江玩。朱麦克都说,好的好的,有机会一定去。

朱麦克知道,自己说了一句违心的话。

3

这两年来,住在酒店里的人越来越多。跟朱麦克有业务来往的就有好几个,但他们都是住在华侨大酒店、国际大酒店里。都是很有气派的酒店。而且,朱麦克知道,他们住在酒店里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一个长期住在国际大酒店的人,是做外贸的,他虽然是信河街人,但主要业务都已经转移到上海了,一年在信河街的时间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所以,他一回来就住在国际大酒店里。还有一个人,倒是长期住在酒店里的,但是,那家酒店是他自己开的,而且,他的家人也都移民加拿大了。他只能住在自己的酒店里。

住在酒店里当然有很多好处。譬如酒店可以提供免费的早餐;譬如会客很方便;譬如来去随便;譬如可以很意外地碰见一些人。等等。

对于朱麦克来说,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保密。他跟酒店签过协议,不能把他住的房间告诉任何人。他也从来不带任何人进自己的房间。实在有要紧的事,他就约人到一楼的咖啡吧谈。一楼的意大利现磨咖啡是很地道。咖啡豆和咖啡机都是从意大利带回来的。因为这个酒店的老板已经办了意大利永久居住证,已经是个完全的意大利的生活品味信徒,他虽然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信河街,但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从意大利带回来的,小到牙膏、牙刷,大到酒店的装修风格,环境布置。朱麦克也跟酒店交代好了,每天房间的打扫时间是上午十点钟。这个时间,他已经去上班了。但是,只要他一回到房间,酒店就要保证没有人能够打搅得到他。如果住在自己的别墅里,别人就可以在家门口堵了。想逃也逃不掉。

朱麦克这么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想掉进企业家所谓的圈子里。其实,所有的圈子都是一样的,是圆的,是轮流转的,只要掉进去了,就身不由己了。他们所有的应酬都要参加。这个应酬包括饭局,牌局,球局,花局。等等。所谓的饭局就是吃饭,牌局就是赌博,球局就是打高尔夫,花局主要是去固定的高档会所,是企业家自己办的,一般人进不去,里面的小姐都是模特儿,一个星期换一批,从上海北京等地空运过来。朱麦克对这些应酬没有兴趣。他只想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按照自己的方式做生意,不想把自己的生活跟他们缠在一起,如果那样的话,自己很快就会跟他们一样的。朱麦克一点也不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害怕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也就是说,从内心里,朱麦克并不认同他们,一般的人,或许只看到他们光彩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但朱麦克看到太多他们暗淡的一面,颓废的一面。在朱麦克看来,现在这个社会,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财富,他们有能力做成许多大事,相对来说,他们也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经济力量去影响和改造别人。但是,朱麦克并没有在他们身上看到这种人格,更没有看到这种力量。他看到的只是一个新的利益集团而已。

当然,朱麦克也知道,自己的想法有点天真了。不要说别人,就是自己,也做不到。只是明哲保身罢了。还是什么也没有做。从这一点说,朱麦克觉得自己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所以,除了必要的工作交往,朱麦克尽可能地回避跟他们的接触。他只想回到酒店的房间,一回到房间,他就觉得身体放松了下来,人也快乐起来。他知道,自己似乎越来越依赖酒店了。因为,现在对于他来说,钱已经不是问题了,投资只是一个大的概念了,不在乎买别墅那点钱,他早就可以买一幢最高档的别墅住进去。但是,他连一点的念头也没有动过。

不过,住在酒店里的朱麦克,终于还是出了一次“意外”。他可以防止酒店外面的人来打搅,如果是酒店里面的人呢?这点就出乎朱麦克的意料了。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朱麦克在酒店吃早餐的时候,一个女孩子跑过来,坐在他对面。朱麦克看了看她,她正对着朱麦克笑。说:

“你叫朱麦克。”

“你怎么知道?”朱麦克说。

“我叫柯巴绿。”她并没有回答朱麦克的话,自我介绍完后,还是看着朱麦克笑。

“你是酒店里的员工吗?”朱麦克看她穿着酒店的制服。但是,按照规定,酒店的员工是不能在餐桌前坐下来的。

“我已经注意你好几天了。他们说你已经在这家酒店里住了六年了?”柯巴绿还是没有回答朱麦克的问题。

“是的。六年多了。”朱麦克说。

“你真是一个怪人。”柯巴绿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