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s
)1.三顾茅庐
[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比喻诚恳地一再邀请或请教。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同义]礼贤下士
[例句]老张退休后,厂领导三顾茅庐,才请出他任厂里的技术顾问。
[故事]东汉末年,皇族衰落,曹操把持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刘备是汉室宗亲,他带领手下人反对曹操,被曹操打败,投奔荆州的刘表。
这时的刘备,兵少势弱,依附于刘表,深感自己势单力薄。为了日后能成就大业,他很希望能找到一个有才能的人来辅佐他,于是就留心四处访才。
有一次,他巧遇荆州的名士司马徽,二人言谈之下,司马徽非常佩服刘备的为人,便向他推荐有定国安邦的能人。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很高兴,就到处打听这两个人。后来刘备遇到一个十分有才能的人,名叫徐庶,二人十分投缘。徐庶帮助刘备对付曹操,取得了成功。曹操也很爱惜徐庶之才,便利用徐庶的母亲,把他逼到了曹营。徐庶很无奈,刘备也颇为伤感,二人不忍分别。徐庶临走时便把“伏龙”的情况告诉刘备:“伏龙”名叫诸葛亮,家住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着茅庐草棚,自耕自养,才能可比管仲、乐毅。说完,徐庶便走了。
这年的冬天,刘备冒着严寒,带着两个结义弟兄关羽和张飞,来到了诸葛亮的家里,不巧的是家人说诸葛亮不在家。三人扫兴而归。过了几天,兄弟三人又冒着鹅毛大雪来请诸葛亮,谁知他又不在家,为此关羽、张飞都很不满。又过了些日子,刘备不顾关、张二人反对执意又去请诸葛亮,关、张无奈,只好跟随。到了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却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恭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待。过了好久,诸葛亮醒了,他被刘备深深地打动了,就同意出山帮刘备打天下。
诸葛亮初出茅庐,便立奇功,后来帮刘备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最终与魏、吴三分天下,自己也被人千古传颂。
)2.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一
[释义]指事情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好一走了之。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齐记七》
[反义]坐以待毙
[例句]如果一遇到困难就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态度,那是一种无能的表现。
[故事]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国大将王敬则是一名功勋卓著的将领,他曾帮助齐高帝萧道成登上皇位。所以齐高帝萧道成非常器重他,朝廷上上下下的大臣也很敬重他。
齐高帝因病驾崩,齐国一片混乱,皇室内部也开始争权夺利。萧鸾靠阴谋登上皇帝宝位,史称明帝。萧鸾心胸狭隘,他猜疑兄弟和后辈中会有人不服他,并企图推翻他的皇位,于是便残忍地将萧道成的二十三个子孙全部杀掉,并把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剥夺爵位,流放边境之地,一些有功之臣和老臣也被他除掉。
王敬则当然也被他猜疑,并密谋要除掉王敬则。王敬则当时领兵驻扎在会稽,离朝廷所在都城比较远。萧鸾表面上十分敬重王敬则,但暗自派心腹张瑰任平东将军、吴郡太守,领兵秘密防备监视王敬则。王敬则知道这件事后十分伤心,也很气愤,便发动叛乱开始攻打京都建康。王敬则率精兵一万人,渡过钱塘江,一鼓作气冲散张瑰的军队,跟随王敬则的老百姓竟有十几万人。
此时,萧鸾正卧病不起,听到王敬则起兵反叛之事,惊恐不安,满朝文武百官也失魂落魄。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叫手下爬上房顶瞭望,只见征虏亭上火光冲天,以为王敬则的军队已经杀进都城,吓得连衣服都顾不上更换,便匆匆逃跑。王敬则听说此事后,便得意地说:“哈哈!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我料他萧鸾父子也只有逃跑这条路啦!”
可是不久,王敬则的军队遭到朝廷军队的疯狂镇压,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而死。
)3.上行下效
[释义]行:做;效:仿效,模仿。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学。
[出处]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同义]上梁不正下梁歪
[例句]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往往是上行下效的结
景,要纠正这些不正之风,就要从领导干部做起。
[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齐国日益强大,使其他诸侯国都向齐国臣服,齐桓公也成了一代霸主。
但是,齐桓公有一个癖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他都穿着紫色的衣服。大臣们发现这一点,也都争相效仿,全部穿上紫色的衣服。城中的百姓见大臣们都穿紫色的衣服出出入入,觉得紫衣服又高贵又时髦,便纷纷仿效。一时间,齐国都城临淄变成了紫色的海洋。又过了一段时间,整个国家的人也都开始穿紫色衣服。紫衣服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件紫衣服的价格竟相当于五件白衣服的价格,而且有继续上涨的趋势。齐桓公知道这件事后,大为忧虑,立即召见大臣管仲,问道:“现在全国人都穿紫色衣服,如此下去怎么得了,你想个办法处理一下这件事。”管仲说:“正是由于大王喜欢紫衣服,全国人才纷纷效仿。所以说解决这个问题应先从您做起。您以后不要再穿紫衣服了,而且要对穿紫衣服的人表示厌恶。”第二天早朝,齐桓公没穿紫衣服,大臣们都很诧异,当有穿紫衣服的大臣向桓公奏事时桓公便故意捂住鼻子说:“请离我远一点,我讨厌紫色衣服的味道。”大臣们听了更加疑惑,不禁面面相觑。大臣们下朝回家,立即换下自己的紫衣服。百姓们见大臣们都不再穿紫衣服,都认为紫衣服过时了,也都换了其他颜色的衣服,一时间,各色衣服又在街上出现了。
不久,临淄城中就再也见不到一个穿紫衣服的人了。又过一段时间,整个齐国也没有一个人穿紫衣服了。紫衣服的价格又落下来了。
)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释义]东隅:东方,日出之处,指早晨;桑榆:日落时余辉照在桑树榆树之间,指傍晚。比喻在这方面遭到失败、损失,在那方面却获得补偿。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例句]七十年代,他下乡到了农村,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专业,但他熟悉了农市寸,还写出一部农民题材的小说,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故事]冯异是东汉著名的将领,跟随光武帝刘秀征战南北,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一年,刘秀带兵作战,不慎陷入重围,只得奋力突围,向南逃去。来到饶阳县无蒌亭时,天上突降暴雨,阴风怒吼,将士们全都被湔成落汤鸡,饥寒交迫,人人丧失信心。冯异及时找来驱寒保暖的绿豆煮上粥,让刘秀及将士们解除了饥寒。冯异还打来柴草燃着,为将士们驱寒烘干衣服,刘秀十分感动。
刘秀称帝后,为了平定天下,仍率领部下征讨南北。他封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命令冯异同大司徒邓禹、邓弘率军一同西进,讨伐占据在关中地区的赤眉军。
赤眉军作战勇敢,号称二十万大军,很难对付。冯异出谋先派人去诱降赤眉军,涣散敌人军心,然后由邓禹、邓弘二将率军打击东边敌军,自己率军西进,对赤眉军形成夹击之势。但由于邓禹、邓弘贪功求进,贸然出兵,大败而归。
冯异听到这个不利的消息,连忙改变战术,在渑池设下重兵埋伏,并让手下士兵换上赤眉军装束。冯异却只领了前部士兵与赤眉军作战。赤眉军见;马异前部势力单薄,便出动大队军马追击冯异士兵。冯异诱敌进入埋伏地,化装成赤眉军的兵士一齐杀出,赤眉军一时难分敌我,溃不成军,冯异此仗大获全胜。
渑池一战大败赤眉军,并杀敌八万余人的消息传到光武帝刘秀耳里,刘秀异常高兴,下令封赏冯异等将士,并在诏书中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虽然你们开始像斗败了的鸟,垂着翅膀逃到溪坂,但却在渑池振翅高飞,一举胜利,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呀!”
)5.食不甘昧
[释义]甘味:感觉味道好。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吃不出滋味。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同义]寝食不安食不下咽
[例句]小刚病了好几天了,妈妈非常着急,食不甘味,人都瘦了一圈。
[故事]战国时期,紊惠文王当政,著名纵横家苏秦游说惠文王实行“连横”政策,联合部分国家去进攻其他国家,进而各个击破,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可秦惠文王拒绝了苏秦的好意,苏秦无奈碰壁而返。
第二年,他又到秦以外的六国游说。这次他却改变策略,提出了“台纵”的主张。苏秦先来到赵国游说赵国君主赵肃侯采纳“台纵”策略。他的“台纵”策略得到赵肃侯赏识,封苏秦为武更君,并拜为相国,赏赐黄金千两,战车百辆,以资助苏秦去游说各国进行“合纵”,共同抗击秦国。
一天,苏秦来到楚国,拜见楚威王,为他分析时局:“楚国是强大的国家之一。楚国方圆五千余里,士兵百万之多,战车千乘以上,粮食足够吃上数十年,这都是楚国称雄的基础。天下没有国家能与你国相比,但秦国一向野心勃勃,如果楚国向秦国称臣,那么其他国家只有臣服秦国,这天下就是秦国的了。”
楚威王听了不解。苏秦继续说道:“秦国日趋强大,而且野心勃勃,时时有吞灭六国的打算。如景楚国与秦国‘连横’,秦国就无后顾之忧。当他消灭其他各国后,便会来攻击楚国,这叫逐一击破,这样楚国只能求得一时之安;如果楚国与各国‘合纵’抗秦,那么各国便会依仗楚国,听从楚国的安排。”
楚威王听了赞赏道:“我早已对秦国的狼子野心心怀戒备,但苦于韩、魏各国听从秦国;国内又缺乏远见之谋的大臣向我献计,所以我一直食不甘味、睡不安席。今天昕了您的高见,觉得很有道理,我决定参加‘台纵’。”
)6.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