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大殿发难
清晨,金黄的阳光浮过暗红色的砖瓦,高墙之内,是无与伦比的王室皇权,同时也是无与伦比的牢笼。
“百官觐见!”承德尖利的声音响彻恢弘的大殿。文武百官手持着玉片,亦步亦趋的走向大殿之中。
“微臣叩见大王。”
“众爱卿平身。”宫生端坐在龙椅之上,居高临下的看着他的江山。在他第一次踏入这座宫殿的时候,一切便都不同了,他以为自己还可以一往如初的做那个山林的游士,还可以做那个纵然身负怨念,但却可以逍遥自在,寄情于山水的琴师,可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然后同知音在山间僻出一方净土,种下十里桃林。
可是他不知道,在他在识破了骗局,却又想为曾经的一切讨回公道的瞬间,他已经步入了牢笼,那个充满了他所鄙夷的,交织着欲望和权力的牢笼。
从前,他还可以欺骗自己,做一个天下只为七昭的明君。可他不知道,权力和欲望是一颗来自地狱的种子,纵然他毫无察觉,可依旧在他的灵魂深处慢慢的生根发芽,直到根茎满布血液经络,便会寻到时机,破土而出。
如今,七昭的死,便是那萌芽之上最后一点的浮土。他心中的怨怼和顾忌已经当然无存。如今的宫生,是一头出笼的受伤野兽,他的眼眸中燃烧着的是复仇的烈火,他挥动着爪牙,在对那些伤害过他的人们,宣誓着他的崛起。
“赵卿何在?”
大殿之中鸦雀无声。
宫生抬了抬眼睛道:“赵卿何在?”
承德见状,连忙上前提醒道:“大王,赵大人自从痛失舍妹,便一直告病在家。如今还未痊愈还朝呢。”
“呵,告病?”宫生轻蔑一笑,转言道:“去,把他给孤王找来!”
“呃——诺。”
大王的命令,便是天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赵大人爬也怕到养心殿面圣。
而这位赵大人,心中也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便在家中安顿好了诸事,在一片哭嚎声之中,离开了自己的府邸。
而同时,送信得差事,也一同离开了镐京城,奔向了驻扎边垂的,赵映紫的父亲兆宁王赵阳新的手中。
晚秋的太阳,只留下一道金光,浮动在晨雾中的角楼的东面。寒凉的薄雾随着太阳一点点的偏移,而变得越发凄冷。
农十月的天气,变化的吓人。
空旷的大殿上,官员们也冻得不住的嘚瑟着,搓着手脚,有几个体力不支的老臣,甚至当场发了疾,在宫外的偏房之中开始针灸。
宫生一边用暖炉哄着手,一边气定神闲的坐在龙椅子上,俯瞰众人。
所有人都在等,等那个迟迟未到的赵大人,那个送死的赵大人。
钟鸣声音响彻恢弘的宫殿,一个身着富贵锦炮的中年官员慢慢的走向大殿之中。
“微臣姗姗来迟,还请大王赎罪。”
宫生眼睛一睁,嘴角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直了直身子道:“赵爱卿,身子可好些了?”
“回大王的挂纪,好些了。只是还烦请大王,饶恕微臣不能尽臣下之责,因为身体欠安而多日告假在家未上早朝。”赵大人说的很慢,他是刻意的再让时间久一点,这样,信件便能跑的远一些,兆宁王接到信件的机会就会大一些。
“原来是这样。孤王还以为,爱卿是因为孤王杀了你的亲妹妹赵映紫,进而记恨孤王呢!”宫生将暖炉递给承德,端坐了起来。
“微臣不敢。”
“你要知道,莹妃是犯了大错,所以才被孤王惩治,孤王知道你心中对此多有不满,不过也要记得君臣之礼。你,可明白?”宫生说的很含蓄,似乎像是在告诫,又像是一种恐吓。
那深邃的眼神,加上一身精刻的龙纹锦袍子,不怒自威。
“微臣明白。是微臣管教无方,让大王为难了。”
“呵,那倒不必。只是孤王见赵大人身子不爽,心中又十分想念赵大人,所以便找赵大人来,瞧瞧你,顺便……在送赵大人三件宝贝。算是对赵大人这些年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嘉奖。”宫生眼眸中染着不为人知的猩红色的烈火,如同一舵舵烽火燃起连成火海,又如一片片血液流成江河。
赵大人心中一顿,轻叹了一口气便跪下大声呼和道:“微臣多谢大王,吾王之恩,吾王之明,赵家世世代代永记于心!”
没错,这样杀妹之仇,夺宗之恨,自然世世代代的要铭记于心。
宫生听出了赵大人言语中的不满,不过,他并不在乎,心中只是在想着昨日自己眼中看到的种种,那些不堪而血淋淋的往事。
在宫生眼中,赵家,万死难辞!
承德带着一小众侍女来到了大殿之中,众朝臣纷纷侧目议论。
自古以来,侍女入这养心殿,唯有偏门可走,如今大摇大摆的带着大王的恩赐之物,从大门踏入,于礼于情,都是不对的。
“大王……”
宫生手一挥道:“爱卿不必多言,孤王知道,这些侍女如此进殿不符礼仪,可孤王便能让他合礼。”说着手一挥,将一简圣旨扔给承德,让他念给众人听。
“大王有灵,侍女采薇,青燕……即刻赐予赵大人为夫人,尽数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赵大人心中一顿,他斜眼看了一眼端着赏赐,面如土色的侍女,心中便明白了大王的意思。
这些侍女,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都是他赵家历年来安插在后宫的人。如今他没想到,这个临时抓来当大王的人,竟然能分毫不差的将这些侍女尽数挑出来。这一战……是他赵家,败了。
而朝臣们却是不明白其中的关窍,一个一个在地上祈求大王收回王命。
“大王,自古以来,从未有一朝臣子,能获封这么多夫人的,而这么多的夫人,却个个都是诰命夫人,这……这……这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还真的要请大王三思啊!三思啊!”
旁边的几个老臣也跟着应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