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其人许敬宗
与此同时,老黄也回来了。
老黄带回来的报纸上,各种消息满天飞。
其中就有和琛亲自拟定的标题:大唐书山学院春季招生开始,和太子一起读书不是梦想!
秦逸昨夜派人传来消息,让和琛在报纸上发文的原因也很简单,大唐书山学院初具雏形,自然就需要招生,招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长安之中的百姓,不可能把孩子送到几十里之外的蓝田接受教育,所以,这一次,秦逸直接让和琛在其中写到:提供食宿。
和琛看着报纸之中专门找书生花钱写的文字,极为满意,“这个读书人叫什么?”
“回公子,那人叫许敬宗。”
“嗯,找到这个家伙,聘任他为特约作者,秦逸不是说了嘛,这样的人多多益善。”
“公子,这人乃是公门中人,怕是不好吧?”
“公门中人又如何?”
“他不是长安官员,之前是涟州别驾,后来得罪了上峰,无奈之下辞官来到长安找机会。”
“那家伙叫啥?”
“许敬宗!”
……
秦逸坐在书房里耳朵里嗡嗡直想,“许敬宗?”
“是啊,我呢是个爱才之人,这家伙文章写得好,我准备按照你说的,给他一个特约作者的称号,没事给点银钱,让他在报纸上好好写。”
秦逸脸一黑,和琛你这么年轻,怎么可能玩得过许敬宗呢。
一方面,许敬宗这个货以后是大唐的宰相,虽然暂时不得志,可人家的心思根本不是赚钱。
在你这里赚个钱就是给长安的生活增加点色彩而已。
另一方面,许敬宗什么人?当年和魏征一通效力于李密,阴险至极,心思缜密,你和琛一不小心,就会被许敬宗抓住把柄,到时候谁也救不了你。
“他在长安做什么?你查了没?”
和琛淡淡一笑,挺着大肚子,“秦逸,这件事我肯定早就知道了,他在长安之中租了个小院子,只是有点拮据,不然也不可能为报纸写东西。”
秦逸大概计算了下这个许敬宗现在的年级,差不多三十五岁左右,淡淡叹息,这货号称千古奸臣第一,不知道肚子里到底有多少坏水。
不过历史书上写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史书上都写李二光明伟岸,但秦逸接触下来之后,发现李二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和普通人的格局方面有些不同而已。
即便是皇帝,李二内心之中也有小九九,小阴暗,小心思,是个人就有多面性,许敬宗这样的人,如果盲目直接说他是奸臣,那不一定。
在这个时代,发生这些事情,让他成为《奸臣传》之中第一个人物,定然是有原因的、
“和琛,如果这个许敬宗愿意赚钱,你就给他利益。”秦逸目光闪烁,许敬宗郁郁不得志和后来成为大唐宰相以及成为奸臣是有密不可分的原因的。
如果现在让他在其他地方发挥自己的特长呢?
出口成章,过目不忘,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差,以后让他在报纸印刷之中当个主编,手底下带着一堆年轻人,想想就刺激。曾经的涟州别驾,后来的李世民秦王府大学士,成了主编,啧啧啧……
秦逸打开今日的报纸,一则消息映入眼帘。
二月二十五,平康坊花魁醉玲珑钦点大唐俊杰作诗,如若能进入法眼,便能成为入幕之宾。多人奔走,平康坊众男子兴奋不已,清晨出家,昼夜不还。
秦逸抬起头,“和琛,这花魁醉玲珑又是谁?怎么最近没有听说过?”
一旁的齐平淡淡一笑,“侯爷,这是咱们的人。”
秦逸一愣,恍然大悟,平康坊就是大唐长安的红灯区,在这个时代,平日能够在平康坊消费的主要客人都是一些贵族、官僚极其子弟。
由于科举制度在隋朝之时得以盛行,到了唐初,士子们来平康坊之中寻欢作乐已经是常态化。
当然,普通的士子是没有这个心劲儿的,所以平日里出现在这里的士子大都是举人。
他们会和歌妓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一方面因为这里的歌妓往往才貌不凡,另一方面则是,科举促使了人们对于官员之间交往的重视,促进了人们对个人声望传播的重视。
如果你在平康坊有个好名声,那么在进入官场之前,还是进入官场之后,都会给上峰以及同僚留下一个好印象。
“侯爷,平康坊这个地方,达官贵人极多,歌妓呢也经常出没在贵族官员的宴会,交友活动上,跟外地商人,地方官员来往密切,咱们的信息情报网络里,歌妓头牌必须要有。”
秦逸点点头,“那些士子们也需要用歌妓口口相传的力量,把自己的才华传播出去,达到结实权贵的目的,呵呵,不错。”
“侯爷,平康坊里面出没的人您平日里在朝堂之上都能见到,哪怕是魏征如此铁骨铮铮之人,也会时不时在平康坊之中听听小曲,聊以慰藉。”
和琛在一旁也不断点头,“就是,你看那些大臣在朝堂上正儿八经,渠道平康坊之后,恨不得眼珠子抠出来放在人家姑娘身上,假正经!”
和琛现在口无遮拦习惯了,嬉笑怒骂颇有后世人的风范,只是这个时代,如果没有和掌柜和李二护着,和琛这种性子,怕是有一天会惹下大祸。
“行,齐平,你去接触接触许敬宗,适当给他制造点困难。”
秦逸心里盘算着,千古奸臣又如何,书院缺一个院判,许敬宗就再适合不过。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长安米贵,许敬宗这一关怕是熬不过去咯。
……
蓝田的农户们在田间盯着蝗虫死命的抓,今日不知道什么时候,牛家村的牛黑娃踩到了一块儿铁,明明只是一块儿不起眼的铁片,但一瞬间就割破了他的脚背,如果他力道再大一丁点,整个脚掌或许就被切成两半了。
牛黑娃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蓝田的农户口中,秦逸封地上的农户一个个在自家的地头以及官道附近,也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