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危机暴起,胡雪岩钱庄遭遇挤兑风潮(5) -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 - 高阳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 >

第278章危机暴起,胡雪岩钱庄遭遇挤兑风潮(5)

“一点不错,这就叫釜底抽薪。”“要釜底抽薪,只有一个办法。”邵友濂说,“煤油、火柴都在胡雪岩手里,没有胡雪岩,湘阴想放火也放不成。江宁官场都不大买湘阴的账,他说出话去,多多少少要打折扣,只有一个人,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就是胡雪岩,譬如——”

譬如山东水灾助赈,江宁藩台无法支应,左宗棠向胡雪岩借银二十万,如响斯应,这一回王德榜募兵援越,不但四千杆洋枪由胡雪岩筹划供给,补助路费亦由雪岩负责等等,邵友濂举了好些实例。

结论是要使得左宗棠“纵火”不成,非除去胡雪岩不可。

挤兑风潮

“本常,”胡雪岩指着邵友濂复他的信说,“你看了这封信就晓得了,人家说得很明白,各省的款子收齐了,马上送过来,限期以前,一定办妥当,误了限期,一切责任由他来负。他到底是上海道,说话算话,不要紧的。”

宓本常看完了信问:“洋人的限期是哪一天?”“放宽十天,只要十一月初十以前付款,就不算违限。”“呃,”宓本常说,“大先生预备啥辰光回杭州?”

这句话问得胡雪岩大为不悦,“十一月初五的好日子。”他说,“今天是十月二十九,你说我应该啥辰光动身回杭州?”

由水路回杭州,用小火轮拖带,至少也要三天。喜期以前,有许多繁文缛节,即便不必由他来料理主持,但必须由他出面来摆个样子,所以无论如何,第二天——十月底一定要动身。

宓本常碰了个钉子,不敢再多说一句,心里却七上八下,意乱如麻,但胡雪岩不知道他的心事,只着重在洋债的限期上。

“这件事我当然要预备好。”他说,“限期是十一月初十,我们现在亦不必催邵小村,到了初五六,你去一趟,看有多少银子先领了回来,照我估计,没有九成,也有八成,自己最多垫个十万两银子,事情就可以摆平了。”

“是的。”“现在现款还有多少?”

问到这话,宓本常心里又是一跳。胡雪岩已经查过账了,现款还有多少,他心里应该有数,如今提出来,不是明知故问?

这样想着,便忘了回答,胡雪岩便再催问一句:“多少?”“呃!”宓本常说,“大先生不是看过账了?总有四十万上下。”全上海的存银不过一百万两,阜康独家就有四十万,岂能算少?不过胡雪岩也知道他挪用了一部分,心想,四十万虽不足,三十万应该是有的,垫上十万两银子还不足为忧。

话虽如此,也不妨再问一句:“如果调度不过来,你有什么打算?”

这话就问得怪了!宓本常心想,现银不足,自然是向“联号”调动,无所谓“打算”。他问这话,是否有言外之意?

一时不暇细想,只有先大包大揽敷衍了眼前再说,“不会调度不过来的。上海、汉口、杭州三十三处的收支情形,我都很清楚,垫十万银子,不算回事。”他又加了一句,“宁波两个号子,经常有十几万银子在那里。”

这是为了掩饰他利用客户的名义,挪用存款,“光棍一点就透”,胡雪岩认为他是在暗示,承认他挪用了十几万银子,必要时他会想法子补足。这样就更放心了。

但他不知道,市面上的谣言已很盛了,说胡雪岩摇摇欲坠,一说他跟洋人在丝茧上斗法,已经落了下风,上海虽无动静,但存在天津堆栈里的丝,贱价出售,尚无买主。

又一说便是应付洋债,到期无法清偿。这个传说,又分两种,一种是说,胡雪岩虽好面子,但周转不灵,无法如期交付,已请求洋人展限,尚在交涉之中;又一种说法是,上海道衙门已陆陆续续将各省协饷交付阜康,却为阜康的档手宓本常私下弥补了自己的亏空。

谣言必须有佐证才能取信于人,这佐证是个疑问:胡雪岩十一月初五嫁女儿,而他本人却一直逗留在上海,为什么?

为的是他的“头寸”摆不平。否则以胡雪岩的作风,老早就该回杭州去办喜事了。

这个说法,非常有力,因为人人都能看出这是件大出情理之外的事。但胡雪岩是“财神”,远近皆知,所以大家疑忧虽深,总还有一种想法,既名“财神”,自有他莫测的高深,且等着看一看再说。

看到什么时候呢?十月底,看胡雪岩过得了关过不了关。这些消息——一半假、一半真,似谣言非谣言的传言,大半是盛宣怀与邵友濂透过汇丰银行传出来的。因此众所瞩目的十月三十那天,有许多人到汇丰银行去打听消息,但更多的人是到阜康钱庄去看动静。

“胡大先生在不在?”有个衣冠楚楚的中年人跟阜康的伙计说,“我来看胡大先生。”

“胡大先生回杭州了。”“回杭州了?”

“是啊!胡府上十一月初办喜事,胡大先生当然要赶回去。”“喔,既然如此,应该早就动身了啊!为啥?”为啥?这一问谁也无法回答。那衣冠楚楚的中年人,便是盛宣怀所遣派的,散播谣言的使者,他向别人说,胡雪岩看看事情不妙,遁回杭州了。

于是当天下午就有人持着阜康的银票来兑现,第一个来的“凭票付银”五百两,说是要行聘礼,不但要现银,而且最好是刚出炉的“官宝”。阜康的伙计,一向对顾客很巴结,特为到库房里去要了十个簇新的大元宝,其中有几个还贴着红纸剪成的双喜,正就是喜事人家的存款。

第二个来兑现八百两,没有说理由,伙计也不能问理由,这也是常有的事,无足为奇,但第三个就不对了。这个人是带了一辆板车两个脚夫来的,交到柜上一共七张银票,总数两万一千四百两,像这样大笔兑现银,除非军营发饷,但都是事先有关照的。伙计看苗头不对,赔着笑脸说:“请里面坐,吃杯茶、歇一歇。”

“好、好,费你的心。”说完,那人徐步走到客座,接受款待。这时宓本常已接到报告,觉得事有蹊跷,便赶出来亲自接待,很客气地请教:“贵姓?”“敝姓朱。请教!”

“我姓宓,宝盖下面一个必字。”宓本常说,“听说朱先生要兑现银?”

“是的。”“两万多现银,就是一千两百多斤,大元宝四百多个,搬起来很不方便。”宓本常又说,“阜康做生意,一向要为主顾打算妥当,不晓得朱先生要这笔现银啥用场,看看能不能汇到哪里?或者照朱先生指定的数目,分开来换票,岂不是省事得多?”

“多谢关照。”姓朱的说,“这笔款子,有个无可奈何的用场,我不便奉告。总而言之,人家指定要现银,我就不能不照办。我也知道搬起来很笨重,所以带了车子带了人来的。”

话说到这样,至矣尽矣,宓本常如果再饶一句舌,就等于自己在金字招牌砍了一刀,所以喏喏连声,马上关照开库付银。

银子的式样很多,二万多两不是个小数目,也无法全付五十两一个的大元宝,大小拼凑,还要算成色,颇为费事。

银子是装了木箱的,开一箱、验一箱、算一箱、搬一箱,于是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到最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疑问:莫非阜康的票子都靠不住,所以人家才要提现?

等姓朱的一走,阜康则到了打烊的时候,上了排门吃夜饭,宓本常神情沮丧,食不下咽,勉强吃了半碗饭,站起身来,向几个重要的伙计招招手,到后面楼上他卧室中去密谈。

“我看要出鬼!”他问,“现银还有多少?”“一万八千多。”管库的说。“只有一万八千多?”宓本常又问,“应收应解的一共多少?”

于是拿总账跟流水账来看,应收的是外国银行的存款及各钱庄的票据,总共十五万六千多两,应付的只能算各联号通知的汇款,一共七万两左右,开出的银票,就无法计算了。

“这样子,今天要连夜去接头。都是大先生的事业,急难相扶,他们有多少现银,开个数目给我,要紧要慢的时候,请他们撑一撑腰。”所谓“他们”是指胡雪岩在上海所设的典当、丝行、茧行。阜康四个重要伙计,奔走半夜情况大致都清楚了,能够集中的现银,不过十二万两。宓本常将应收应付的账目,重新仔细核算了一下,能够动用的现银,总数是二十三万两左右。“应该是够了。”宓本常说,“只要不出鬼,就不要紧。”他突然想起大声喊道,“阿章、阿章!”阿章是学徒中的首脑,快要出师了,一向经管阜康的杂务,已经上床了,复又被喊了起来说话。“你‘大仙’供了没有?”“供大仙是初二、十六,今天是月底。”“提前供、提前供!现在就供。”

所谓“大仙”就是狐仙,初二、十六上供,一碗烧酒,十个白灼蛋,酒是现成,蛋要上街去买。时已午夜,敲排门买了蛋来,煮好上供,阿章上床已经两点钟了。

第二天在床上被人叫醒,来叫他的是他的师兄弟小毛,“阿章、阿章!”他气急败坏地说,“真的出鬼了!”

“你说啥?”

“你听!”阿章侧耳静听了一下,除了市声以外,别无他异,不由得诧异地问:“你叫我听啥?”“你听人声!”

说破了,果然,人声似乎比往日要嘈杂,但“人声”与“鬼”又何干?

“你们去看看,排门还没有卸,主顾已经在排长龙了。”阿章一听,残余的睡意都吓得无影无踪了,急忙起来,匆匆洗把脸赶到店堂里,只见宓本常仰脸看着高悬在壁的自鸣钟。钟上指着八点五十分,再有十分钟就要卸排门了,就这时只听宓本常顿一顿足说:“迟开不如早开。开!”于是刚刚起床的阿章,即时参加工作,排门刚卸下一扇,人群如潮水般涌来,将他挤倒在地,阿章大叫:“要出人命了!要出人命了!”幸而巡捕已经赶到,头裹红布的“印度阿三”,上海人虽说司空见惯,但警棍一扬,还是有相当的弹压作用,数百顾客,总算仍旧排好长龙。巡捕中的小头目,上海人称之为“三道头”,进入阜康,操着山东腔的中国话问道:“谁是掌柜?”

“是我!”宓本常挺身而出。“你开钱庄?”“钱庄不是阿拉开的,不过归阿拉管。”

“只要是你管就好。快把银子搬出来,打发人家走路,免得把市面弄坏。”

“银子有的是。三道头,拜托你维持维持秩序,一个一个来。”三道头点点头,朝柜台外面大声说道:“银子有的是,统通有,一个一个来!”

这一声喊,顾客又安静了些,伙计们都是预先受过叮嘱的,动作尽量放慢,有的拿存折来提存,需要结算利息,那一来就更慢了,站柜台的六个人,一个钟头只料理了四五十个客户,被提走的银子,不到一万,看样子局面可以稳住了。

到了近午时分,来了一个瘦小老者,打开手巾包,将一扣存折递进柜台,口中说道:“提十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