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沉稳——固守内心的力量(2)
可见,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正如约翰·米尔顿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了国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情绪明显地表现在脸上。假如你和家人吵了嘴,一到公司,同事都能从你的脸色上看了出来;或者有朋友给你提一些很中肯的建议,你就立即勃然大怒……这是千万要不得的,想想看,这些可不像是一个有气质的人应有的行为。
哈佛气质课主动压制和消除消极情绪
一个候选人向自己的参谋请教如何获得更多的选票。有一个参谋告诉他:“我有一个好方法,不过我们要定一个规则,如果谁违反了该规则,谁就要遭到10美元的罚款。”
这位参谋告诉他:“我的方法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要动怒,即便他人指责你、辱骂你、冤枉你,甚至中伤你。”
候选人说:“没问题。”
这个参谋继续说道:“这个方法是赢得选票的最重要方法,我希望你能够牢牢记住。不过我担心的是,你这么愚蠢的人真的能够做到吗?”
候选人立即火冒三丈地说:“你算什么?你怎么敢辱骂我?”
这位参谋伸出手,说:“10美元,拿来!”
候选人脸上的怒气未消,不过他却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了。
候选人刚要把10美元的罚款交给那位参谋,参谋又说:“我并非真的要你的钱,你的家境贫寒,而且你的家人因为不还欠款而远近闻名,我是没指望拿到这10美元罚款的。”
候选人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了:“你这个混蛋,你怎么可以辱骂我的家人?”
参谋伸出手,说:“20美元,拿来吧!”
候选人懊恼地低下了头。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明白,控制自己的情绪其实并不容易,甚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很多人也明白自己的脾气不好,性格暴躁,然而,事到临头总是控制不了自己。只要他们的情绪一来,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什么难听的话都敢说,什么不雅的事都敢做,明知道后果非常严重,也要痛快地发泄完自己的情绪,最后只能自食其果。
这就是情绪化的恶果。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会永远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他永远不够成熟,不够稳定,更加担当不起重要的社会角色。
所以,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旦自己陷入情绪化的状态,要主动压制并将之消除,以便自己能够冷静、理性地解决问题。
step1:反复用“结果”提醒自己
反复以“事情的后果”来提醒自己,多思量一下,想想如果自己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将会导致什么结果,这种结果究竟对自己是好还是坏,如果可能出现的结果对自己非常不利,那么,就强制自己收敛一下。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有一位臣子叫魏征。魏征是一位敢于直谏的臣子,甚至有的进言令李世民十分恼怒。而李世民是位非常有修养的皇帝,每当他听到魏征的进言感到十分气愤的时候,他就会去花园里散散心,以避免因为自己的一时情绪化而误杀了魏征,这充分体现了一个皇帝的圣明。对于我们来说,遇人遇事先忍三分钟,等自己冷静下来,用理智的思维去思考和看待周围的一切,然后再做出决定,切忌不要被一时的消极情绪占据头脑,做出事后令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来。
step2:增加阅历,开阔心胸
能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当然跟一个人的阅历是有关系的。一个人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是他的阅历和性格的体现,更是他人格的一种境界。所以,要增加自己的阅历,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多经历一些世事,多读一些书,不断地进行自我磨练,如此遇事方能考虑周全。以一种成熟的眼光和心态来对待人和事,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修养。
step3:以逆境为乐,不以为苦
哈佛气质的精髓便是以逆境为乐,而不以为苦。“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个人经历过的挫折越多,往往会显得越成熟、沉稳。所以,做事要考虑到自己的长远抱负,一时的挫折和磨难,其实只是为了将你打造成更优秀的人罢了。所以,对于一个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来说,吃苦精神是他必不可少的素质,很多人打着“人生就是享受”的旗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甚至渴望不劳而获,这在哈佛是会受到鄙夷和嘲笑的。付出是收获的前提,如果什么都不愿付出是根本不会有收获的那一天的。
哈佛气质课笔记
point1管不住自己的情绪,你就永远长不大。
point2不要轻易向他人显露出你的消极情绪。
point3坏情绪对气质具有最强大的破坏力,管住负面情绪是气质修炼的第一步。
§§§第三节困难和遭遇绝不说出来
在哈佛的mba课堂上,有这样一句话:千万不要为了在感情上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而找他人诉苦,否则会给人留下禁不起风浪的印象。
的确如此,假如一个团队的领头人一遇到什么困难就找人诉苦以获得心理安慰,那这样一个人就根本不像是带领一个团队的人,更像一个乞讨者。因为,任何一个团队成员怎么可能放心地将自己的命运交给这样一个人呢?又有谁遇到问题会求助于一个不扛事的人呢?
⊙“沉默者”的爆发
史密斯先生经营的公司因为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面临着破产的危险,员工们几乎都走光了,公司就剩下了个空壳子。然而,即使公司一笔业务也没有,他仍然每天四处借债维持着公司的经营,每天依然坚持去公司上班。史密斯太太这样形容他:“即使没有业务,口袋里根本没钱,我先生仍然每天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拎着公文包,开着车上班,像个老板一样,不被失意打击……”
很多人都不理解史密斯先生,觉得他受到了打击,头脑不清醒,做老板做傻了。然而,在人们的不解声中,史密斯先生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公司融资成功,很快就东山再起了,并且生意也蒸蒸日上。
人真是很奇怪的,你活得像个董事长,你就是个老板,机会就会来。即使有一天你破产了,也不要逢人就诉说你的痛苦与遭遇。就算公司门一打开,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清洁工,也要像史密斯先生一样,西装笔挺,自己泡杯咖啡,像个董事长一样坐在那里上班。有时候,成功的机会就是这么降临的。
很多时候,成功者都是沉默者,他们埋头于发掘机遇和解决问题之中,而非通过诉苦来获得他人的同情,经过多年的埋头和沉默,最终以成功者的形象抬起头来。居里夫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因为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居里夫人不畏条件的艰苦,在一间破旧不堪的棚屋里从事着科学实验和各种研究,并且一干就是四年。在这期间,同行的质疑、前辈的否认和朋友的不理解,都丝毫没有动摇她提取镭的决心。数年来,她从未关注过自己的形象,她的衣服始终是那几件充满尘土和化学药品味道的旧工作服;她的头发总是因为来不及梳理而随风乱摆;她的嘴唇因为过度劳累而毫无血色……跟同龄的女性相比,她要显得苍老得多。
不过,这一切居里夫人都没有在意过,也没有抱怨过。
然而,1906年4月19日,一个飘着小雨的早晨,发生的一件事却给了居里夫人沉重的打击。她的工作伙伴兼伴侣皮埃尔·居里因为车祸不幸身亡。一瞬间,居里夫人仿佛失去了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柱。然而,面对上天和她开的巨大玩笑,她仍然保持着平静,她知道丈夫未竟的事业正等着她去完成,她没有时间也没有理由伤心难过。于是,她默默地承受着丧夫之痛,继续投入到镭试验中,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如果把居里夫人称作伟人,她的伟大便在于此:她超越了我们普通人的承受限度,完成了人类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并且在她最不幸的时候,她也没有丝毫退缩,表现出了一个强者的气质。
哈佛人都是不惧怕困难的人,哈佛大学也是一个严禁抱怨的地方。一旦你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哈佛大学的学生,那么从入学起你就会得到一份缜密的学习计划、锻炼计划,甚至连校内的文化活动都已经“被安排”,所以,很多哈佛学子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哈佛,你要以“不是你自己选择的速度飞速奔跑”。一个毕业于哈佛大学、如今已是某跨国公司总裁的人曾这样说:“如果你跟不上他们的速度,那么,你就会被甩出去。”
同样,从哈佛大学毕业、受聘于世界银行的于家娣曾说:“在哈佛学习,语言是第一关。上课时,老师的讲课只能听懂小部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速度较慢;用英文写作,就更加困难。由于作业多,每天夜里两点钟才睡觉,有时早晨四五点就起来,因为要完成作业。每星期上6门课,还要做助教,整个日子过得昏天黑地,没有时间做饭,就吃速冻饺子,后来吃腻了,一闻就想吐。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巨大的学业压力和残酷环境下,多数哈佛学子依然毫无抱怨,他们每天出入于哈佛的图书馆,孜孜不倦地学习、阅读,不断地提升自己。很多学子甚至常常偷偷地躲过警卫关门时的搜索,在图书馆内通宵达旦地阅读求知。
正是这种精神促使着哈佛人不断地前进,不断从“沉默中”爆发出来。
⊙停止制造情绪垃圾
有一个生活在美国费城的年轻人,整天生活在唉声叹气中,一有人跟他搭话,他就立即大倒苦水:“我的生活太不幸了,父母没有给我留下任何遗产,连一栋房子都没有,我没有汽车,没有女朋友,甚至连去海边度一次假的钱都没有……”
这一天,有一个富人正好经过。听到年轻人的抱怨,他对年轻人说道:“我有一个办法能让你快速变得有钱起来,但是不知你愿不愿意。”
年轻人一听,非常高兴,立即问是什么办法。
富人说:“我愿意出50万买你的一只手,你愿意吗?”
年轻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富人又问:“如果我愿意用100万买你的一条腿,你愿意吗?”
年轻人仍然摇了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