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超级通货膨胀:荒谬的现实闹剧(1) - 从货币看明白世界经济 - 丁一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38章超级通货膨胀:荒谬的现实闹剧(1)

一、超级通货膨胀背后的货币因素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认为自从信用货币——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以来,由于纸币自身毫无价值,事实上就撤除了货币价值的最后防线,为剧烈的通货膨胀大开了方便之门。

当某些国家遭遇严重经济和财政危机时,纸币的滥发就变得不可避免,其结果就是非常剧烈的通货膨胀。这类“超级通货膨胀”可能产生一些非常荒谬的经济现象,然而这类现象却又是残酷的现实。20世纪曾经发生了多起超级通货膨胀,其中以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马克大崩溃和津巴布韦的超级通货膨胀最为典型。而一直在极右的军事独裁和极左的民粹暴政之间癫狂的多个南美国家,则提供了反超级通胀的经典案例,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玻利维亚。南美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最后形成了著名的“休克疗法”,东欧及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权崩溃之后,这种“休克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这些国家。“休克疗法”的效果在总体上有着很大的争议,但就治理通胀而言,大多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深入探究这些国家的事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超级通胀还是反超级通胀,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货币;超级通胀直接来源于货币的滥发,而要控制通胀,则必须从控制货币入手。

二、德国马克大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经济濒临崩溃。战败的德国不仅遭受了严重的战争损失,还受到了协约国的严厉惩罚。德国本土的领土缩水近七分之一,人口减少了一成,丧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此外还要负担高达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偿。作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继承者的魏玛共和国,从一开始就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一方面是国内的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另一方面则是战后重建的巨大开支以及巨额战争赔款,走投无路的共和国政府不得不求助于印钞机。1921年,即德国的战争赔款数额确定的第一年,德国政府勉强支付了当年的战争赔款,但紧接着第二年即声称无力支付赔款,要求延期。

在严重的财政危机逼迫之下,魏玛共和国政府全速开动了印钞机,德国马克也随之展开了前无古人的疯狂贬值历程,物价如脱缰的野马一般上涨。以报纸的价格为例:一份报纸的价格在1921年1月大约为0.3马克,1922年5月为1马克,1922年10月则为8马克。1923年1月,法国和比利时以德国未能按时履行其赔偿义务为由出兵占领了鲁尔工业区,受此打击,奄奄一息的德国经济雪上加霜,马克开始加速贬值。一份报纸的价格到1923年2月已经是100马克,到1923年9月为1000马克,商品价格此后实际上已经“飞”了起来。同年10月1日,一份报纸的价格为2000马克,10月15日12万马克,10月29日100万马克,11月9日500万马克,到11月17日已升至7000万马克。1921年1月,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比价为64:1,而到了通货膨胀达到顶峰的1923年11月,其比价则是4.2万亿:

1。德国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具有了荒谬的喜剧色彩。首先薪水得按天给,后来发展到一天发两次薪水,如果按月发放的话,到了月底你会发现本来买面包的钱可能连面包渣都买不上了。发工资前大家都要活动一下腿脚,准备好起跑,钱一到手,立刻拿出百米冲刺的激情和速度——冲向市场与杂货店。腿脚稍微慢点,价格可能就变动了,往往会因此买不到足够的生活必需品。商品生产和贸易都极度萎缩,市面上商品奇缺,惟一不缺的就是纸币,孩子们可以大捆大捆地拿它们在街上堆房子玩。

1923年《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轶事:一对老夫妇金婚之喜,市政府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第二天,市长带着大批随从隆重到来,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万亿马克,或者说24美分。

政府继续沉着老练地开动已经因长期超负荷运转而冒烟的印钞机,因为印钞机一旦停止转动,魏玛共和国政府就要垮台,政府的财政仅仅靠从印钞机到市场流通之间的时间差来苟延残喘。这场超级通货膨胀在1923年底戛然而止,究其原因,说法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来自美国的黄金注入稳定住了市场。德国的这场超级通货膨胀,还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副产品——纳粹党的兴起,这对十多年后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资金短缺——滥发钞票——通货膨胀——导致更深层次的资金短缺——更加疯狂地印钞,这就是魏玛共和国时期造成德国马克崩溃的“死亡螺旋”。使德国马克跳出这个“死亡螺旋”的,一是外债负担的减少缓解了资金短缺的压力;另一方面,而且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大量美国“硬通货”的注入。

三、前无古人的津巴布韦大通胀近年来发生在津巴布韦的超级通货膨胀则又是一个典型。津巴布韦于1980年获得完全独立,由于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当时津巴布韦的经济条件在南部非洲来说,还是属于相当不错的。但是由于连年的经济政策失当、高层官员腐化严重、种族矛盾激化等原因,其经济持续恶化,资金和技术人才流失严重,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引发了财政危机。陷入财政困境的津巴布韦政府同样也严重依赖印钞机来纾困,钞票越印越多。为遏制纸币的滥发造成的物价上涨,津巴布韦还采取了严厉的价格管制措施,企图“双管齐下”,既享受多印钞票带来的好处,又能让物价保持平稳。此外,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还坚信可以通过多印钞票来降低价格。于是,印钞机的开动愈加疯狂,到了近些年甚至还一度造成印钞纸短缺,不得不从南非大量进口。在价格管制措施的作用下,起初物价上涨并不明显。但是由于津巴布韦国内经济的持续恶化,到了2004年,价格管制措施开始失去了效力,物价迅速上涨,长期积累的通货膨胀压力开始集中释放。2006年,津巴布韦的年通胀率达到了1042.9%,此后形势更是急转直下,2007年,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00000%以上,2008年则达到了15000000%,到2009年初,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竟然达到了231000000%。尽管津巴布韦也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但这些管制措施在超级通货膨胀面前同样失去了效力。2009年1月,1美元可以兑换250万亿津巴布韦元。津巴布韦元钞票的实际价值迅速跌落到了连印刷它的纸张的价值也不如的境地,人们购买日常用品,动辄需要提着数十公斤重的钞票。津巴布韦频繁发行新币,其面值也越来越夸张,最高面额甚至达到了100万亿津元,这个面额即便是中国人拿来烧给祖宗的冥钞,也难望其项背。现在的津巴布韦,几乎人人都是“亿万富翁”,但事实上,却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津巴布韦的经济已经长期处于事实上的崩溃状态。到目前为止,津巴布韦的超级通货膨胀仍然没有结束的迹象。2009年初,津巴布韦宣布一次性从其纸币面值上删去12个零,也就是说一万亿津元变为1津元,但是这种数字游戏对于问题的解决几乎毫无助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