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方逢年,好大的胆! - 明朝大官人 - 青衣行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朝大官人 >

第一百一十一章方逢年,好大的胆!

陈舟等人也只不过是歇了一天,八月十二凌晨,第二场开始进场了。

第一场大考结束,许多的考生心理上就放松了一大半儿,因为这毕竟就是乡试首场。

至于后边的两场,那实际上是已经非常好处理的了。

第二场史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未能者许减二道,俱三百字以上。

不管是一篇史论,还是那些诏、诰、表之类,这个所有考生大概都是经过练习的。

说白了,就是看一下你是不是具备了一个做官的能力,这些东西就相当于是朝堂上的应用文。

虽然说也要讲究文采,但是一般的来讲,非常的套路化。

也不用讲究什么,一般都是练习过的题目,就算是有的赌不上,直接来套用宿构都是可以的。

难的反倒是这策问,因为都是些时事策问。

就好像现在问问你对美国退出伊核协议有什么看法之类的。

都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基本指的就是这个了。

这东西其实靠得主要是积累,历史的积累。

上下几千年,什么事情没有发生过,什么人没有出现过,书读多了,如果不是书呆子,自然能够使人聪明起来的。

说白了,也就是说方逢年会拿一些朝堂中发生的一些个事,来询问考生。

如果是你,在朝堂上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如何做!

殿试上最重要的,也是皇帝的策问,那是最难的。

往往直接都是拿国计民生天下治理甚至外交大事来考问,有应对不当,惹得皇帝生气的,就算中了进士,也得百名开外了。

皇帝喜欢,也有因此平步青云,被点中一甲状元的。

八月十二凌晨,第二场又开始入场了。

这次路数和上次就不一样了,上次搜检严格,也是因为首场是重头戏。

而这一次主要是考些应用文,所以入场也就变得快捷了。

基本上第一场没有作弊的,在后两场作弊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了,所以搜检极快,基本是打量两眼,就让进去了。

凌晨三点,也就是寅时入场,到卯时已经全部入场完毕了。

辰时开考,考生也都正襟危坐地坐在号舍里面了。

这实际上比起第一场还是不错的,因为这样的话,考生相对来讲不是那么困倦。

第一场入场早,加上紧张,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瞌睡的考生,有的人直到午时才开始正式答题,所以说,这科举考试既是脑力活儿,也是体力活儿!

陈舟是要力争夺取解元的,所以第二场也是十分的认真。

因为这些东西虽然是算是朝堂公文,却是最考量官员能力的。

如果说考四书五经,等于是考人的境界原则,这个第二场就是考你是否适合做官。

一般的名次,可以忽略这第二场,想当解元,三场必须都完美。

主考方逢年等人,在翰林院中已经经过了千锤百炼的考验,对这些东西非常熟悉。

一份解元的二场答卷,就是应该让他们看到最希望看到的。

陈舟打开试卷,史论题目映入眼帘: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嗯,这个题目有些意思。

所谓申商,指的是战国时期辅助韩昭侯改革的申不害和为秦国变法图强的商君公孙鞅。

这二位都是战国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刑名之法的忠实执行者。

法家讲究以严苛刑罚治国,最要紧的就是执行者必须心狠手辣,不惜残酷甚至酷毒的手段。

这题目就是从这两个人阐发出来的,还勾连了诸葛亮和王安石。

诸葛亮没有申商的法家之心,却想立刑名来治国,蜀国最终灭亡了。

王安石办法制定了十分严厉的规定,但是为了不背负恶名,不承认自己用的是法家学术。

虽然如此,但是王安石不用其名却用其实。

这题目,有些深意啊!

乡试考题,从来都是主考官个人意志的具体体现,大方向虽然不会偏离朝廷礼法,内里却是极度显示个人风格的。

方逢年的这道史论,其实就是在探讨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变法!

变法改革,历来在朝廷都是敏感话题,因为总会有一群人抱着“祖宗之法不可违”的想法。

这大明则更难,明太祖朱元璋已经明确规定,祖宗之法不可变!

在大明讨论变法,简直就是作死!

胆子真大,陈舟很是佩服方逢年。

当然,这题目也很是隐晦,史论嘛,都是以史为鉴的。

“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用申商之实而讳其者,皆各取所需也。然时移世易,终不能因噎废食而伤天下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