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三章时来运转 - 宋王 - 尹三问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宋王 >

第四七三章时来运转

“姓赵?”狄青有些懵了,怎么又有个姓赵的人参与进来?

不得不说,也许是因为事关重大,也许是因为多年以来老谋深算的习惯,本来并不十分复杂的事情,韩琦与狄青这等高人却都不免疑神疑鬼。这样的局面是谁也不曾想到的,隐约让人有几分啼笑皆非。

可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至于结果如何,谁也说不好!

“派人盯着,争取打探出到底是什么人,打探公子的行踪目的何在?”

“是!”

狄青相信,整个河北路,有许多人都在关注公子的行踪。

不过何必费这么大力气了,用不了多,整个谜底必然是会解开的!公子在博州那边也该出手了吧!

也好,韩老头顾此失彼最好不过。原本打算在大名府搞点事情,吸引韩相公注意力的,而今看来似乎不必了!

姓赵的人正是赵惟一!

并非大宋皇室的赵姓,而是一个生活在辽国的汉人。他奉了辽国皇后萧观音之命,前来给一个叫林昭的官员传口讯。

一国皇后与敌国官员私下往来,似乎有些不妥。可是赵惟一久在萧观音身边,也大概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当年这位宋朝的林大人,可是皇后和公主的救命恩人,有这段私谊在,自然就另当别论了。

赵惟一有猜测,却不敢多想。他对萧观音很忠诚,既然是皇后交代的事情,仔细办妥就是了。何必问那么多呢?知道的太多不见得是好事!

从上京出发,匆匆赶到了大名府。皇后告诉他,这位林大人依然是宋朝的工部侍郎,治河专断大臣,很快会出现在大名府。可是来了之后却发现,自己扑空了,据说那个林侍郎还在路上。

这可如何是好?赵惟一不免有些着急。皇后交待的事情似乎很着急。于是乎,他不免随便打听了几句,很不巧正好是在明月宗的酒楼之中,于是乎便被人注意到了。

赵惟一浑然没有发现,一个微笑的举动已经引来了注意。而今满心都是那位林侍郎,他到底在哪呢?

此刻整个河北路,韩琦、狄青、耶律浚、赵唯一这些看似不相干。却隐约相连的人,都在疑问,想要知道林侍郎身在何方,在做什么?

~~~~~~~~~~~~~~~~~~~~~~~~~~~

身在博州的林昭而今却是很忙!

此来河北,对手是韩琦韩相公,治河的事情不可操之过急。

毕竟雨水才刚刚停歇。黄河的高水位尚未褪去,这个时候无论是堵塞决口,还是清淤都不太方便,总归真的要重阳之后才能开始着手进行的。

本来孟若颖的预产期是重阳前后,林昭等待孩子出世,也得这个时间才能北上。可是秋宁却早早来到世上,中秋便出降生了。

女儿提前报到为自己争取的二十天时间。岂能就浪费?何况,既然给女儿取名叫秋宁,那么这个秋天的河北路,怎么着也该安宁一点才是。

所以治河的事情可以先不着急,但是**必须要优先处理。

黄河的**千千万,整个河北路有问题的地方多了去了。林昭不可能都能顾及过来,所以只能选择其中的重点,杀鸡儆猴。

博州清水泽。这里的问题最严重。,

既然要处理,自然就要处理问题最大的,这样对外才能有个交待,才能服重。更为重要的是,博州与目标人物韩相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乎,林昭一招瞒天过河。突然到了博州。本来是等一切妥当之后,才现身处置的。可是得月楼的一场意外却不得不改变策略。

原以为如此一来,打草惊蛇,有些事情会比较难办。可有时候就是天意。很多的巧合窜连在一起,使得局面并未糟糕……

耶律浚突然南下大名府,无意间成为自己的挡箭牌,让许多人疑神疑鬼,从而减缓了他们本该有的善后速度。得月楼的一场意外,让范季云只想着儿子的伤势和报仇之事,再加上家里一群哭哭啼啼的女人,更加的烦躁不安。还有一个贪财冒险,有些自负的韩俊,情况没有变的更糟糕,似乎比预想的还要好……

“清水泽的事情怎么样了?”

“正在抢收粮食,看来粮价上涨,有人着急了!”李承及时为林昭提供消息,以供公子及时做出准确判断。

“韩相公家里应该不缺钱吧?”林昭疑惑道:“还是有人贪心不足,至于吗?”

“嘿嘿,这就不好说了,韩相公廉洁的有些过分了,所以啊……当然了,也可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子承父业,家传门风什么的!”

林昭平日里比较幽默随和,故而李承等人也敢说上两句俏皮话,开个玩笑什么的。而今这样还可以,以后君臣有别的时候,可就再也不敢了。所以林昭有时候在想,皇帝虽然全力至高无上,却也当真是孤家寡人。

“看来是时候了,真让他们全部收割完了也不是个事!”林昭觉得,自己在博州“躲”了几日也真够憋屈的,是时候出去活动一下了。

“公子是打算直接去清水泽吗?”

“就我们几个怕是不行……”林昭笑着摇摇头,说道:“看来是时候去拜访一下李知州了!”

博州知州叫李儒,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只比韩琦与文彦博等人晚了一科。可也就是这三年时间,前程就完全不同了。当然了,这也与个人能力和运道有莫大的关系。

李儒先后在各地为官,政绩平平,算不上好。可如果要全是怪他能力不好,似乎也说不过去。这位李大人的运气当真是不好,在宣州任推官的时候,治下除了奇案许久无法破案,大理寺因此而责备。

做转运使的时候,却遇到了天干少雨的时候,以至于运河堵塞,行船不便。钱粮未能及时运送到汴京,三司那边自然不高兴。那边在西北某地做通判,却遇到了西夏寇边,死伤了一些百姓受到斥责。

还别说,这位李知州的运气当真有些奇葩。这些年做官下来,倒霉的事情可不少,以至于他的官场升迁之路一直不太顺利。当然了。也因为多次过错有天灾……用后世的说话,就是不可抗力因素,所以并未有罢官什么的。

熬到五十多岁,终于有机会担上博州知州了。博州虽然算不上好地方,可是在河北路,也是除了大名府之外比较富庶的州县。

也许是时来运转。到了博州的这几年,并未有什么大的灾害。黄河虽然有水患,可是对博州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治下也没有发生什么比较奇葩的事情,李儒以为自己的厄运总算是过去。这下子可以大展拳脚,在博州好好干出一番政绩。

争取在致仕之前再混出点名堂,仕途上再有点什么进展。可是搞清楚状况之后,李儒才发现。博州才是自己噩梦开始的地方。

他虽然是博州知州,可是很多的官员小吏他都根本指挥不动,在博州他竟然什么也做不了。至于原因,则是因为博州有一个很强势的通判,他完全被架空了。

博州通判范季云,因为父亲当年是濮王赵允让的人,在英宗赵宗实登基的事情上是有立功的,是从龙之臣。大宋朝可是有恩荫之说的。尤其是从龙之功这等大功劳,自然要厚待了。

于是乎,范季云便有机会来了博州做通判。算是英宗皇帝对范家的补偿和恩赏,范家本就是博州豪强,而今又有了通判这样的高官,地头蛇的势力大大增强,在博州无人可敌。几年下来。将博州经营的铁桶一般……

对下如下,对上范季云也会想办法。他对河北路宣抚使韩琦是多有巴结,范家老爹是从龙之臣,韩琦是赵宗实登基的重大臂助。他们之间本身就有交情,所以即便是范老头不在了,韩相公对范家也是多有照顾的。

再加上范家在汴京也是有人脉的,范季云这个通判的位置可就坐稳了,在博州的地位非比寻常。李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的博州,情况可想而知。

宋朝设立通判,其目的就是要通判分知州大权,同时起到一定的监视与制衡的作用。本来地方上是以知州为主的,可是博州的情况却变了。先有了一个强势的通判,后来的知州就有分他权,压制他的意思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