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意料之外
好良言难劝该死鬼,大慈悲不渡自绝人。蔡邕的金玉良言终究是没有获得刘宏的认同,反而激起了他强烈的愤怒。
本来刘宏理智尚存,还念在蔡邕一片忠心的份上放过他。但是蔡邕这种当殿打脸的行为,着实让刘宏恼羞成怒。甚至于连心腹大患袁逢袁隗都延后处理,也要先对蔡邕施以惩戒。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蔡侍郎,你可听说过此诗啊?”
众臣子包括蔡邕在内都不明白,为什么刘宏要拿出曹疾的成名作在朝会上吟唱。可是出于臣子对君主的尊敬,蔡邕还是老老实实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回禀陛下,此诗当然识得。乃是半月前曹太尉幼子疾在浣纱楼诗会上所做。此诗虽然有些温婉,于我大汉勇进之风相悖。但是行文流畅,感情真切,实为这世上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虽然刘宏对蔡邕的迂腐很是不爽,但对于他的文学功底那还是很钦佩的,才用了不到三言两语就将曹疾的作品风格分析的如此透彻。
“既然蔡侍郎对此子作品如此看好,恰巧朕听闻你家中长女蔡文姬也是文采出众,不如今天就你和曹太尉家结个儿女亲家如何啊?”
如何?不如何。那蔡文姬是谁啊,是自己的掌上明珠,是当朝少有的女性通儒。那曹疾是谁啊,是曹嵩那孙子家里的狗大少,是个不学无术,欺男霸女的流氓纨绔。
现如今大老板要把自己女儿许配给自己最看不上的人的儿子,傻子都能看出来这是刘宏在报复自己刚才的直言进谏。
“陛下,臣家长女处在豆蔻年华,还未想要离家出嫁。还请陛下体谅臣一片舐犊之情,收回成命,臣必当感激涕零。”
为了保住自己的宝贝闺女,不让她被自己坑进老曹家这个火坑,蔡邕已经不在乎什么脸面不脸面了。甚至可以忽略掉了汉律中关于适婚女性必须在十五岁左右出嫁,否则就强行进行婚配的条纹。
(想想看那个年代国家,到了年纪无论男女都要强行婚配,真真做到了现在某些网络大神们畅想的国家发对象的想象。)
呦呵,还挺硬气啊。你想刘宏本就是个睚眦必报的主儿,你当着他的面说他的不是。现如今人家报复来了,你说句话,认个错就饶了你,那里会有这等好事啊。
“蔡侍郎,你这话虽然在理,可是朕所知道的事情怎么跟你说的不太一样呢?据朕所知,你的那位宝贝女儿并没有说过这番话,反而还在之前的诗会上接受了曹疾和卫仲道的赌约。
赌注是什么来着……啊!我想起来了,似乎就是以向蔡文姬求亲为赌注的吧。现如今蔡侍郎你又说出这番话,是不是证明你对这事后悔了呢?”
“不敢,臣蔡邕不敢。”
这事有也不能承认,若是自己毁诺的事让天下士人们知道了,那他蔡邕这些年辛苦经营下来的基业名声可就全毁了。
这事绝对没有丝毫的夸张,当年著名大儒崔琰花钱买官,被士林知道了,这一辈子名声就再也没好过。连带着自家后生也受到他的负面影响,被重用的人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在那个年代名声有多么重要。
到底是自己的名声事业重要呢?还是自己的亲生女儿重要呢?面对这个艰难的抉择,蔡邕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去选。
“大丈夫生于此世,当以社稷大事为重,伯喈兄放手吧。”
王允的话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蔡邕在权衡利弊过后,彻底放弃了再为蔡文姬辩护的打算,被动的接受了刘宏的安排。
对比与蔡邕那副如丧考妣般的丧气表情,曹老爹的心情显然是十分的愉悦,本来以为自己家会因为那两个作死的傻儿子是动乱的发起人之一而受到株连。谁承想非但没有受罚,反而白白捡了一个好儿媳,这真是想不到的事情啊(≧∇≦)。
对于蔡邕的悲惨下场,在场的群臣们也是心有戚戚。刘宏的这招杀鸡儆猴果然是十分奏效,在因为私欲打压蔡邕后,很多大臣害怕自己也被皇帝仇视而不敢反对刘宏的决策。
只是刘宏做出的关于削弱袁阀权势的决定顺利的通过了,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毕竟蔡邕仅仅是因为说了皇帝几句坏话就被刘宏在背后搞了一手,身为霍乱京都秩序的首恶之一,袁氏又怎么可能全身而退呢?只不过没想到让袁氏在京都动乱中抽身而出的代价,竟然是以处于帝国中枢的袁逢告老还乡为代价的。
由于前面刘宏认为的最艰难的部分已经是顺利通过了,使的刘宏对于他认为的最简单部分——对于卫氏的处理方案是信心满满,想着这种小事怎么可能会有人反对呢?
可是谁承想,最简单、最容易通过的部分却成为了整个决议中最难搞定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