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生急事
近来秋时,渭雨绵绵。偶尔微霁,也是阴晴不定。天气日渐寒凉,六角的亭子里,虽然四面都围了幕账,依然是湖风冷浸。
又是一年冬季即将来临了,杜六叶有些感慨。虽然在哪里她都是孤魂野鬼,无牵无挂。可自从来了这大唐之后,她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和一点家业根基。哪怕她现在好像还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她仍是感到满足,她的愿望,实在普通平常。不过是静月静好,闲时种花养草,忙时谈经修书。有家和睦,有人相惜,有爱相守,平平淡淡。
谁知道她能不能实现呢?不管如何,她总有努力吧!
她就这样握着茶杯,在湖边矗立良久。直到香茗转凉……一阵阵匆匆地脚步声,将她云游的神思拉了回来。她转头,向着来人问道:“怎么样了?”
姚元崇摇了摇头,面色浮肿,眼眶青黑,神情憔悴,显然是有些日子没有休息好了。翰林院也不知道怎么的,最近好像堵然忙碌了起来,不仅给他派了许多修正校对的事宜,命他日夜不停地赶录出来;还将前朝史节的许多重要篇章,交由他来编写。
虽然他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经历,但修史撰书,这原也难不倒他。
可巧家里接二连三的发生种种急事,难免他在评撰当中就会出现错处。谁知道翰林掌管学士,还有侍读、侍讲学士,那些老夫子们,总是拿住他这些错处,往往就不依不饶,喋喋不休。命他假如三日之内不能修完,校正,就要他滚出翰林院。
工程量如此之浩大,又是个精益求精的细致活,三日之内怎么可能?哪怕他不眠不休呢?
偏偏屋漏还逢连夜雨,他的父亲自从都督的高位上贬了下来,一直郁郁寡欢,一蹶不振。最近听说又从校尉一职上受到申斥,都降为一个八品的军器监。
父亲一生顺风顺水,仕途坦畅,不曾想,临到老了,反而晚节不保,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变故?已寄信回来说,好几天不曾吃饭了,正有意辞官归隐田原。可母亲哪里愿意?也是急得上窜下跳,四处奔走,花钱使关系。竟是一点成效也没有?
今天他又奉母命,去了一趟冀王府,可是李旦他伤还没有好利索,加之换季时节,他又患上了风寒。自顾尚且不暇,哪里有空管他?
母亲又反复催促他去找吏部尚书,可想到之前两家有意结亲,母亲还自作主张,交换过庚帖。假如在这个关口,再去求别人,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姚元崇觉得心里很是别扭,路过叶芽湾,就忍不住想过来坐坐。
他一只为了这些事情东奔西走,忙得焦头烂额,最近一段时间,根本没空陪杜六叶。现在更是疲惫不堪。
“你先别着急,坐下来,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杜六叶闲致的放下水杯,拿起一盏白玉壶,悠悠地为他倒上一杯花茶。
她隐隐地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姚懿作为
嶲州都督,且不说地处偏远,况拥兵自重。武曌一向对他颇为忌惮,怎么会突然贬了他的职呢?而且还是连降?“接替你父亲的是谁?可打听清楚了吗?”
“听说是武三思派去的人,名为武威的,之前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更是毫无政绩功业可言……”姚元崇摊手,说起这件事,他就一肚子的火。最近皇上被禁,太后重新掌权,武家那帮子弟,更是个个鸡犬升天,不仅在朝中各处安插人手,触角更是延伸到了中原各地。
杜六叶却站在一旁,静静思索着,没有说话。其实武曌对姚懿早有不满,她一直知道的。那么她想拨挑这个手握重兵的眼中钉,应该是筹谋已久的事。虽然她也没有听说过武威这号人物,在历史上,好像并不曾留名。
姚元崇却是越想越气,疾言厉色道:“听说那武三思,每日逗留在太后宫中,在太后耳边不断地进谗言,要求她废掉皇上,这事如今也在朝廷内外传得沸沸扬扬……他还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冷风呼啸而过,一池的湖水,也战战兢兢地裂碎荡漾开来。杜六叶拢了拢衣襟,低了眸暗嗤,这算什么?以后武三思还会煽动长安父老,洛阳百姓一起请命,求武曌登基为帝。并且他的野心也日渐膨胀,一直想武曌将帝位传于他们武家人……为了当太子,他可真是煞费苦心。李令月却向来不喜欢他,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哎……最近自己每每入宫,太后总是分派了一些需要计划核算的事情,让她做。看那图纸,应该是武三思打算要建的新宫殿——明堂。
而李令月因为正在领罚,太后根本不准任何过去探视她。
两人正谈论着时事,却见守真带着守拙,绕过回廊,向这边快步而来。
守拙怎么出宫了?自从将她派到李令月身边之后,每逢她出宫传信,必有大事发生。杜六叶眉头一拧,心生不祥。
“你怎么来了?可是有什么急事?”杜六叶立刻几步迎了过去,抢先发问道。
守拙向来沉稳,仍旧是默默静肃地向众人行了礼,才端严内敛地向杜六叶说道:“公主让我来,有件要事想跟大人商量……”她说着,还朝着左右瞧了瞧,守真会意,立时挥手,带着所有人都退了下去。
姚元崇正要回避,杜六叶劝道:“你且留下吧!公主的事,没有什么你不能听的。”
相比较于以后这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杜六叶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和睦相处。
守拙明白,杜六叶一向不把姚元崇当做外人,而且她做事向来有深意。自己也不便置喙。依状,只得低声说道:“太后娘娘命公主,年后就要带着人,入观修行。还将原来的玄青观改为太平观,让公主返回长安。公主请大人赶快帮她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