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从武汉到西安 - 黄花涝 - 日子王三青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黄花涝 >

第24章从武汉到西安

1938年,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实际首都。

国民党主要军政首脑蒋介石、冯玉祥、孔祥熙、张群、何应钦、白宗禧、陈立夫等寓住在武汉。

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事委员会、外交部、财政部、内政部等都集中在武汉。

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组成的代表团住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内。

郭沫若出任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三厅的工作是“用一切宣传鼓动手法,号召全国人民以中华民族必胜的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忍受一切牺牲,誓和日寇抗战到底。”

在三厅的领导下,武汉的抗日宣传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了。王绍祖这学期就要高中毕业,国难当头,武汉大战在即,同学们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他们参加了田汉指挥下的“红五日”火炬游行。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分三路前进,一路沿武昌江边马路,一路沿汉口集稼嘴往下走,中间一路在江上乘船顺水而下,三百多条船,由一条小火轮领航,田汉站在小火轮上指挥,大家高举火把放开歌喉唱着《黄河大合唱》、《保家乡》、《胜利的开始》声震夜空,火光映天,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王绍祖与同班同学排着整齐的队列走在武昌江边的一队中,他们鼓舞了别人同时自己也受到鼓舞。

最使王绍祖难忘的是陈怀民驾着受伤飞机撞毁日机的英雄壮举。

那天,王绍祖带着几名同学在汉口自家的商铺里写宣传标语。正写着,突然听见街上的人高呼“日本鬼子的飞机被打下来了!”“看你们还在不在中国的天空中横冲直闯扔炸弹!”同学们冲到街上,一架有日本膏药图案的飞机拖着长长黑烟正往下坠落。

“看,还有架中国飞机。”有人惊呼,顺着人们的指向看去,一架中国飞机正拖着火龙坠入江中。

“怎么回事?我们到王家墩机场去,那里的人熟悉情况。”同学们飞快地和附近的机场飞奔。

情况很快就弄清楚了。

今天,日机要大规模轰炸武汉,第一批出发的三十架在前,轰炸大队在后,距武汉市区不远。战斗警报拉响后,中国空军第四大队,中苏两个战斗机大队以最快的速度升空,准备在郊外拦住敌机,阻截满载的轰炸机进入市区。陈怀民是四大队长僚机驾驶员,在空中遭到敌机的围攻。他临危不乱,敏捷地驾驶着2309从一架敌机的肚皮下擦过去,急转弯返过头来咬住敌机,两挺机枪向敌机喷出火舌,日机一颠,拖着一股浓烟栽了下去。就在此时,五架敌机包围过来,同时向2309开火,2309油箱中弹起火,火焰包围住了陈怀民。王家墩机场指挥部将天空的激战看得清楚。指挥部命令空中的副大队长靠拢2309,让陈怀民马上跳伞。陈怀民不听指挥部的呼叫,关闭通讯线路,猛推油门,机头对准下空的敌机撞了过去。

在场的人都放声痛哭,一些中老年人跪在地上,向着陈怀民坠落的方向嘶喊。王绍祖与同学们不禁泪如泉涌,他们哭不出声来,不住地用双手擦泪,直想为陈怀民报仇。

“同胞们,我们胜利了,今天是我们取得巨大胜利的日子,我们击毙敌机23架,自己只损失一架飞机。”指挥部的官员高声宣布。此时,人们的泪水再次喷流。

空战时,人们在楼顶,有的在桥栏边,有的在船上观看,当人们目睹2309撞机的壮举时,呼声一片。他们从不同的角落冲了出来,朝陈怀民坠落的江边飞去。整个武汉三镇都涌动起来,人们在大江、山岗、田野、河湖寻找烈士的遗体,方圆十几里都找遍却没有发现。深夜,人们还在举着火把寻找,江面上的轮船也都打开了探照灯,希望能在水面上有所发现。

这一夜,王绍祖跟同学们一起在江边寻找直到天亮时也不有谁想到休息。有个同学业联系好了一条小船,准备顺流到下游寻找,只见一群人拥护着一对老年夫妇来到江边。

“我的儿,你在哪里!”老头子呼喊道。

“儿呀!妈在等你哩!老太婆嘶哑地呼唤。”

“大伯,大妈,你老在这里等着,我们去找,一会就能找到的。”人们安慰道。

这是陈怀民的父母,同学们马上围了过去。

“我的儿啊,你出门时给了我一块银元,我去买了四个桔子,是准备你打完仗回家吃的,妈带来了,妈等着你吃哩!”白发苍苍的老妈妈用手举起一个桔子。人们扶着老人,无言,一齐暗暗流泪,谁也找不出一句安慰的话。

“有这样的战士,有这样的母亲,中国不会亡!”王绍祖心想。

“日本鬼子,我儿子揍了你,我儿子还有那么多兄弟,你们在中国呆不长。”老父亲艰难地抬起头来说道。

“我要去投军,直接参加消灭鬼子的战斗。”王绍祖对身边的同学刘明军说。

“我们一起去。”刘明军应道。他们约定在武汉局势有大的变化时一起去投军。

在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组织发动的七·七抗战周年纪念群众献金运动中,武汉群众投身抗战的激情空前高涨。王绍祖与同学们参加了街头献金活动。他们看到一个妓女将自己的手饰捐进献金箱,表示从今以后从良,为抗战作出自己的贡献。一群难童乞丐将破袋中的硬币翻出来捐进献金箱。他们也组织演剧组参加冼星海、张曙的义演活动,组织儿童唱抗日救亡歌曲,为前线抗日战士募捐。

王绍祖与同学们还在光明剧院亲耳听了第九战区和武汉卫戍部队的最高长官陈诚保卫武汉的动员讲话:

“我们要全力保卫大武汉!大家必须认清一年来的抗战形势,虽然我们在军事上遭受了不少挫折,丧失了许多城镇,但正如领袖所说:中国军队之后退,绝不能谓日本人之胜利。我们采取的是持久战,就是说,以空间换取时间,以时间达到消耗的目的,从长期的消耗战中,来争取最后胜利。

“抗战看来真是持久战,陈将军都没有把握在短期内打败日本鬼子。”刘明军出了剧院后对王绍祖说。

“肯定是持久战,日本的武器那么精良,而我们还是一些吹火筒,仅凭血肉之躯与敌人拼命,只能靠慢慢激获敌人的武器装备自己。”

“苏联和美国也支援我们。”

“远水救不了近火,他们的支援有限。”他们讨论着,又商量起投军的计划。

《新华日报》是国共合作后,经蒋介石同意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了版发行的报纸,创刊于作为战时首都的汉口,在创刊号上,周恩来亲笔题词“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这份全面宣传抗战的报纸,由于新闻准确及时,文章战斗性极强,吸引了武汉青年学生及广大市民,日发行量达五万多份。

王绍祖与同学们一样,每期《新华日报》必看,他们认为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尤其是报道的八路军抗战战绩让他们欢欣鼓舞。看了报后,同学们就提议到《新华日报》报馆去看一看。

他们根据报纸上的地址,找到汉口府西一路。在市政府旁边,一座二层楼的居民楼前挂着新华日报社的匾牌。他们走了进去,在办公室见到工作人员,谈了对《新华日报》的感受,希望能为报馆做点事情,为抗战作点贡献。

工作人员听明来意后,对他们的热情给予了鼓励,说明了报社的情况,认为像他们这样的青年学生正需要一方面继续学习,一方面为抗战献力。

“哪有这样的好工作,既能继续学习,又能为抗战作贡献?”与王绍祖一起来的刘明军问。

“有,有一所大学,一方面学习,一方面打仗。”工作人员肯定地回答。

“在哪里?”王绍祖问。

“在陕北延安,名叫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是朱、毛办的吧?”他们猜想。

“对,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进步青年奔赴延安,进抗大,然后走上抗日前线。”

“我们可以去吗?”

“当然可以,只要是爱国抗日的,又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都可以上抗大。像你们,高中毕业了,想继续学习,但日寇一直在武汉上空袭击,学校很难办下去.尤其是目前的局势,武汉的保卫战越来越激烈,很难办什么大学.所以你们到延安去,既是学习的地方,又是抗日前线,正好发挥你们的作用。”

“怎么个去法?路上安全吗?”

“路上不安全,路上常会遇到土匪和日本特务的袭击,而你们的路线又不熟。”

“说半天等于不说。”王绍祖失望了。

“不要性急嘛!”工作人员笑了:“要去延安的青年不是一批两批,武汉地区有很多,你们到八路军驻汉办事处去联系,有同志负责安排你们去延安,他们有经验,路线熟,还有人护送,去延安就安全了。”

“那好,我们到八路军办事处去。”王绍祖拉着刘明军就走。

八路军驻汉办事处设在汉口长春街67号一幢三层楼里,由于《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已详细介绍了地址和方向,王绍祖和刘明军很容易就找到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