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振奋 - 黄花涝 - 日子王三青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黄花涝 >

第18章振奋

柳若梅被魏国生介绍到江岸火车站(当年叫刘家庙)附近的一个铁路工人子弟文化学习班任教员。

这是火车站的两间仓库,一间作为学生的教室,另一间隔成两部分,前半间为厨房杂物间,后半间为寝室。

与柳若梅一起任教的还有一位叫杨树的女孩,二十五岁,比柳若梅大四岁,颧骨突出,眼眶很大,显得瘦弱,梳两条短辫,穿一身铁路工人的蓝工装。

教室前面是一块摆放在地面的高大黑板,其实是由枕木拼成。教室里一排排用废枕木做起的桌子和凳子,如果挤着坐,可以坐下上百人,就像一间会议室。

魏国生将柳若梅介绍给杨树就走了,他叮嘱杨树给介绍一下这里的情况,并从生活到工作都要照顾好柳若梅。

“你大些,对这里的情况熟,你是大姐,带好这个妹妹吧!”他边走边说。

“杨姐,以后全靠你帮助了。”柳若梅上前拉住杨树的手。

“别客气,既是姐妹,就是一家人。”

“听杨姐的口音,不是这里人?”

“我是河南的,父亲在这里修机车,母亲也做点杂工,还有一个弟弟,也在铁路上。”

“啊!全家老铁路哇!”

“是的,我们的命运与铁路连在一起。”

“学生什么时候来上学?”

“对外说是铁路工人子弟文化补习班,其实很多铁路工人也主动来学文化。因为工人的孩子白天要帮家里干些活,比如去捡点菜,捡煤渣,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所以只能在晚上到学校来上课,好在这里条件好,有电灯,大家学习也非常刻苦,很多人的进步非常快。”

“原来是夜校。”

“魏排长没跟你说吗?”

“他说你去了就知道,要有吃苦的精神。其实他什么也没说。”

“对,要有吃苦的精神,我们不是什么正规学校,工人们也穷得很,不收学费,一些工人节省点钱给我们做生活费和零用,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义务教学。”

“啊,原来是这样。”

“没有这种思想准备?”

“老实说,我确实没想到是这样的学校,但是我既然来了,就不怕吃苦,就要坚持干下去,在北平我们也到平民学校义务任教过。”

“这样更好,你们从大城市毕业的大学生,还不怎么了解工人,跟工人打交道的时间长了,就知道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的工作最苦,待遇最低,骨头最硬,中国的前途靠这些工人。”

“我还真不了解他们哩!得跟工人学习学习。”

“现在我说的你也许不理解,等以后你就会明白的。”

“我有点了解黄花涝的农民。”

“你了解的农民也不全面,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正在主动接触工农的生活。话说多了,你饿了吧,我来给你做早饭。”

“不用,魏国生跟我一起吃过早饭了。”

“那也得准备中饭呀!来,我劈柴,生好炉子,你择菜,这些日常的工作我们现在就熟悉熟悉。”杨树将装米装油盐的地方一一指给柳若梅看。

等米下了锅,俩人都坐下休息的时候,柳若梅又问道:“杨姐,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

“你猜。”

“这黑板上的字是你写的吧?”

“当然。”

“既工整规范,又有力度,标准的颜体字,这字比我强多了,女孩能写了这样的字,应该也是大学生。”

“工人大学。”

“哪个工人大学?”

“我们现在教的就是工人大学。”

“你没进过正规学校?我不相信。”

“可这是事实,你想想,一个铁路工人的女儿,哪有钱上正规学校读书。不过我机会好,赶上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时光,那么多有学问的人在这里办文化补习班,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文化学到了精神,这是我一辈子的财富。因此我们现在所干的工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杨树一脸严肃,看来她很激动。

吃完午饭后,杨树同柳若梅一起准备晚上的功课。看到油印的识字课本和用散纸装订成的练习本,柳若梅明白了刚才杨树所说的困难的含义了,再看学生们交来的作业,虽说有烟盒纸、包装纸、板纸,但没有一张纸上的一个字写得潦草,她被感动了。想到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从商店里买的学习用品却没有这些人认真,心里就充满了惭愧之感。

准备好课程,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已是下午五点钟了。

“什么时间上课?”

“一般六点。”

“那来不及做晚饭了?”

“我总是等到下课后再吃晚饭的,现在吃了,晚上睡着肚子饿了很难入睡。”

“那好,我现在也不想吃。我晚上睡哪里呀,我又没有行李。”

“这床宽着哩,跟我共铺盖吧,只是旧得很。”

“有盖的就不错了,还能讲究新旧,何况我是一个落难的人。”柳若梅笑道。

“有什么难?我们铁路工人可以帮助你。”一位四十多岁,满脸络腮胡子,短平头,着蓝色铁路工装的汉子进来了,眼睛瞪着柳若梅,腋下夹着一卷铺盖。

“周大叔,你来得好早哇!”

杨树上前打招呼。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