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元朝历代君王
元朝传五世十一帝,以下是元朝历代君王的具体信息:
1.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
-身份: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拖雷之子,元朝开国皇帝。
-在位时间:1260年-1294年,在位34年。
-主要成就:建立元朝,实现了自唐朝以来的又一次大一统;重视汉文化,推行一些汉化政策,如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等;推崇儒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正式确定国号为“大元”。
-历史评价:忽必烈是元朝最具知名度的皇帝,他站在祖父成吉思汗的肩膀上,将蒙古帝国更进一步,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但他的政治存在矛盾之处,一方面优待儒士,一方面又大幅度增税。
2.元成宗铁穆耳(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
-身份:忽必烈之孙,元朝第二位皇帝。
-在位时间:1295年-1307年,在位13年。
-主要成就:停止对外战争,善于守成,开启了元朝较好的“文治”时代,使得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确立了蒙古帝国的地位。
-历史局限:后继无人,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争夺战的隐患;在位后期也出现了一些财政问题,如滥增赏赐导致国库资财匮乏等。
3.元武宗海山(1281年—1311年):
-身份:铁穆耳之侄,元朝第三位皇帝。
-在位时间:1307年—1311年,在位不足4年。
-主要作为:继位前在宫中受过一定程度的儒学教育,一直坐镇漠北,手握兵权。元成宗铁穆耳无嗣而崩后在上都登基。在中书省之外另立了尚书省,对中书省的权力进行了削弱,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个人缺点:嗜酒如命。
4.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
-身份:元武宗海山同母弟弟,元朝第四位皇帝。
-在位时间:1311年—1320年,在位九年。
-主要成就:因为辅佐元武宗海山登基有功,相约兄终弟及,故海山驾崩后元仁宗登基。恢复科举考试,进用汉族文臣,大力推行改革,减裁冗员,实施“以儒治国”政策。
-历史评价:算是元朝最有能力、也最有仁心和抱负的一位皇帝,但在立嗣问题上,他出于私心没有遵守与哥哥的约定,为元朝皇位继承的内讧埋下了隐患。
5.元英宗硕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
-身份: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嫡子,元朝第五位皇帝。
-在位时间:1320年—1323年,在位四年。
-主要作为:自幼受儒学熏陶,推行“以儒治国”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至治新政”。
-结局:新政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在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南返大都(今北京)的途中,在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人弑杀。
6.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293年11月28日—1328年8月15日):
-身份: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朝第六位皇帝。
-在位时间:1323年—1328年,在位5年。
-继位背景:元英宗遇刺身亡后,被拥立为新君。
-主要特点:继位前镇守漠北,承袭晋王爵位。他开创了一个先例,就是颁发了元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白话文登基诏书。延续了前面几位皇帝的政策,没有大的变动,但由于长期在漠北生活,对汉文化隔膜很深。
7.天顺帝阿速吉八(1320年—1328年):
-身份: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长子,元朝第七位皇帝。
-在位时间:1328年9月—1328年10月,在位仅1个月。
-结局:在两都之战中,上都一方战败,阿速吉八被元文宗图帖睦尔一方所杀。
8.元文宗图帖睦尔(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
-身份:元武宗海山次子,元朝第八位皇帝。
-在位时间:两次在位共计四年,分别是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和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
-主要成就:汉文化修养较高,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大量元代典籍。
-历史评价:在元朝各帝中颇有建树,但继位过程中存在一些争议,且当时元朝局势已经恶化,社会矛盾激烈,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元朝的衰败局势。
9.元明宗和世㻋(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
-身份:元武宗海山长子,元文宗图帖睦尔胞兄,元朝第九位皇帝。
-在位时间:1329年正月至八月在位,仅184天。
-继位背景:继位前被元仁宗流亡在察合台汗国,在两都之战中打败了拥护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的势力,被其弟文宗图帖睦尔迎回元朝,在漠北草原继位。
-结局:南回大都的途中暴死。
10.元宁宗懿璘质班(1326年5月1日—1332年12月14日):
-身份:元明宗次子,元朝第十位皇帝。
-在位时间:1332年10月23日-1332年12月14日,年仅7岁,在位仅53天。
-继位原因:其哥哥远在广西桂林,故元文宗驾崩后立他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