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民国历史》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以下是对民国历史的详细介绍: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4月):
-辛亥革命与政权建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覆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开始在中国建立。
-政策举措: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制定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政策、法令。《临时约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妥协,孙中山于1912年2月13日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让位于袁世凯。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4月-1928年6月):
-袁世凯执政时期(1912年4月-1916年6月):
-政治制度的演变:1912年4月,临时政府迁到北京,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由总统制改行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总理为政府首脑,并与各部总长组成内阁作为行政中枢,通过国务会议处理政务,辅佐临时大总统;参议院为最高立法机关并有制约临时大总统和内阁的权力。但袁世凯凭借其掌握的军权,独揽大权,使责任内阁名存实亡。
-复辟帝制与失败: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废止《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肯定其独裁统治。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这一倒行逆施的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护国运动的压力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随后恢复责任内阁制,由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但此时袁世凯已病入膏肓,不久后去世。
-军阀混战时期(1916年6月-1924年11月):
-府院之争与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北京政府陷入混乱,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冯国璋任副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祺瑞依仗皖系军阀实力,掌握着政府的实权,与总统府之间产生了“府院之争”。这一时期,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皖系、直系、奉系等军阀势力相互争斗,争夺中央政权和地盘,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南方政府的建立:1917年7月,张勋借口调停“府院之争”,制造了12天的清帝复辟。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在直、皖军阀的控制下,北京政府无意恢复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致使孙中山带领一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另组南方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军事独裁时期(1924年12月-1928年6月):
-临时执政府与军政府:1924年10月,冯玉祥与张作霖联合推翻曹锟、吴佩孚的贿选政府,并于同年11月24日推出段祺瑞,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执政制是集总统、总理、国会三者为一的独裁体制,但段祺瑞已失去军事上的优势,北京临时执政府事实上处于冯玉祥、张作霖等军阀势力的控制之下。1926年4月20日,段祺瑞因遭各方力量的反对被迫下野,执政府遂告结束。此后,奉系军阀张作霖掌握中央政权,于1927年6月18日组织北京军政府,自立为大元帅,实行直接的军事独裁。
3.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5年7月-1949年9月):
-早期国民政府阶段(1925年7月-1928年10月):中国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军政时期。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于广州正式成立,1927年元旦迁至武汉。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是国共合作的产物。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实行委员合议制,由国民政府委员会负实际责任,委员会下设政府各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10月-1949年9月):
-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依照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试行的五院制国民政府组织法,实施五院制。国民党称这一时期为训政时期。从1930年11月24日至1943年,五院制国民政府组织法共经9次修改,重大的变化主要是国民政府主席与行政院长职权的更动。五院制国民政府时期,由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它通过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简称中政会)控制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国民党利用抗战非常时期,强化一党专政。1939年1月,正式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取代了国民党的中政会,成为全国最高政治指导与国防决策的机构,蒋介石兼任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主席,实行高度的集权统治。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949年):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1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制宪国民大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同年4月18日蒋介石宣布改组政府,吸收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及“社会贤达”参加政府,开始由训政向宪政过渡。1948年3月29日召开行宪国民大会。同年5月,以蒋介石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的“行宪”政府成立,宣称开始宪政时期,国民政府随之撤销。
4.经济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初期,尤其是1912年到1919年,被称为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十年”。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如火柴大王、纺织大王、面粉大王等。
-经济发展的困境:然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他们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压制和剥削;另一方面,军阀混战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此外,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5.文化方面: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民国时期文化领域的一次重要运动,它发生在1915年至1923年之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礼教、旧道德,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陈独秀、鲁迅等知识分子通过发表文章、创办刊物等方式传播新思想,为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的发展: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西方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被引入,许多学校采用西式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批具有现代知识和思想的人才。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和发展,一些学者在批判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现代意义的元素。
-文学艺术的繁荣:在文学艺术方面,西方的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影响了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中国的文学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文学上,以老舍、沈从文等为代表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既吸收了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又充满了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描绘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在艺术领域,京剧、国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依然有着广泛的受众,同时电影、话剧等新兴艺术形式也开始兴起。
6.社会方面:
-社会阶层的变化: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政治上的权利,无产阶级则开始觉醒,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同时,农民阶级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阶层,但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仍然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社会风气的变化:民国时期,社会风气逐渐开放,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开始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然而,这种变化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的社会风气仍然比较保守。
-社会问题的凸显: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失业、贫困、疾病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
总之,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和动荡的时期,既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也有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和社会问题的凸显。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了中国国民党对中国大陆的统治,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