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第三百零一章:三谏太子 - 永世帝唐 - 清风逸之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永世帝唐 >

第303章第三百零一章:三谏太子

东面的门上挂着“参谋部”的字样。

“部”虽然有很多解释,但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三省六部制。

正是这样的联想,这些人齐齐的看向李靖。

李靖推开房门,将众人引进屋内。

前面进去的人立刻就发出了惊讶声,后面的人急切的想知道前面的人看到了什么。

屋内除了桌椅板凳之外,只有两样东西:桌子上的长安城的沙盘和墙上一副长安城的舆图。

舆图是古代地图的称呼。

舆的意思是车的底座,用来承载物体的,因为地图上载有山川、城镇、四方地物,所以古人就把地图叫作舆图,把地理学叫作舆地学,甚至把看风水叫作勘舆学。

现代的中国,大致有三个地方有着详尽的地图。

第一是部队。分散在海陆空航天导弹等各部队手里;第二是地质局。没有地图还搞个毛线的地质勘探和测绘啊;第三是人防办。各地人防办的地图不但标注了有可能遭到来自何方的海陆空的打击,还有向何方疏散居民的地图。

但古代中国的地图只能是皇家来掌握。如果私人绘制和收藏地图,结果只有一个:以谋反罪处理掉。

虽然地图只能是皇家来掌握,但有权利观看过地图的人肯定不少。

在场的人不是没看过地图,而是没看过这种形式和详尽的地图。

墙上的地图同样是长安城的地图。

这幅长安城地图,除了宫城的部分是空白外,城内所有的内容都被标注了出来。

城墙多宽多高、每个坊区有多少住户和人口、每个坊区水井的位置、各个显贵住在哪个坊区、坊区与坊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总之,任谁看了都会得出一目了然的评语。

古代地图的通病是,注意大的方向而忽略局部的细节。这种情况,直到宋朝时期才得到改善。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南宋时期的《禹迹图》显示,该图无论是艺术性还是科学性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比如对黄河、长江的表示,与今天相似度很高。

《华夷图》与《禹贡图》是正反面,成图的时间略晚,风格明显不一,科学性跟美学性略低。它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新疆方向,楼兰、鄯善、莎车、碎叶、葱岭、疏勒河……还有一个证明主权的大唐安西都护府,都刻画得非常情楚。

除了细节之外,现代人熟悉的公路线、代表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的那种圈圈、不同行政区的界限等等,在古代地图都很少或得不到体现。

蛰伏地图除了标志出长安城内的细节,在几个城门外还有几条线,上面分别标注去陈仓、兰州多少里、去灵州、潼关、襄阳、益州有多远等等。

当然,这些里程数都是李靖等人提供的,与实际里程数会有一定差别,但殷清风只想通过这个来表达某种意图而已。

李靖介绍道:“淮阳侯借着修建城内水渠的机会,测量后与吕博士和阎立德尚衣奉御绘制了这幅城区图。

这幅城区图以战争的角度来说,意义并不大---除非有敌人攻进长安城,然后守军依靠每个坊区进行抵抗。

但淮阳侯向太子显示的是,以后大唐的作战地图要以这样的形式来绘制,然后大唐的将军们可以根据这样详尽的地图来制定各种作战计划。”

李靖虽然表达清楚了,但有些人还是不理解这与参谋部有什么关系。

李靖继续说道:“现在,这墙壁上只有长安城的舆图,未来,这里不但有大唐境内各州县的舆图,还要有外邦外族的舆图。

假如这里有一副吐谷浑的舆图,殿下和诸位就可以通过观看舆图来了解哪里是关隘、哪里是河流、哪坐城池有多少敌军、哪片区域是产粮区哪里是游牧区,甚至还知道哪里有什么矿藏等等。

一旦殿下知道这样的信息,就可以以此来选派出征的将军和统帅多少兵卒出征,又分几路出击等等....”

修文馆里也有外邦外族的地图,但都没有李靖说的那样详尽。可是...真的能绘制出这样的吗?

大唐内各州县的舆图绘制再详细也只是有利于治理,难道大唐境内还会有战事不成?那外邦的舆图怎么绘制?除了派人---派很多懂得测绘的人出去才能得到哪些信息并绘制出来。

李世民代表所有人问出了这个问题。

李靖道:“臣自幼学习兵法,这些年又征战不断。这次殿下委任臣为学院祭酒,臣在苦思如何办好这座学院的时候,将过去的种种经历加以总结。今日,臣欲向殿下奏请关于兵部改制的谏议。”

“兵部改制?”

其他人差点儿没炸锅了。

李靖在军中在朝中虽然德高望重,但他谏言要改制兵部,在他们看来好像也太大胆了吧?

李世民微微一怔,立刻就想到了殷清风。想到了殷清风,再联想到李靖他们这段时间与殷清风的交往,他百分百确定所谓的李靖有什么谏议,不过是殷清风的想法,最多也就是在殷清风的想法基础上加以改进罢了。

他忍住去看殷清风的冲动,对李靖说道:“某的确没看错李卿!李卿有何想法只管说来!”

其实他现在还真不想听李靖说什么。殷清风之前谏议他将兵部提升到与三省并列的位置,他现在还没敢动手操作呢。

李靖道:“殿下与诸位都经历了隋末的动乱。我们今日回首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大部分要归罪于隋炀帝的错政乱政。但是,像隋朝这样因一个皇帝而灭亡的事情,以后出现的机会不会很多,更多是像后汉那样的情形。

后汉末期,割据天下的诸侯中有很多是原属于后汉的地方长官,如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

现在大唐立国不久,一切都在蒸蒸日上。但谁敢断言李唐皇室的皇权没有衰落的那一天?

殇帝刘隆即位时刚满月在位八个月、婴帝刘懿即位二百余日后因病去世、冲帝刘炳在位不足一年、质帝刘缵九岁被梁翼毒死在位,不足一年、少帝刘辩在位五个月...

臣祈祷大唐诸位圣人不会像后汉皇帝那样凄惨,但后世之事今日有再好的祝福与祈愿都没有用。作为后人的前人,我们只能为后世立下没有隐患的制度。”

如果李靖单独叙说那些皇帝的历史,在场的人,尤其是文官还没觉得如何,毕竟他们通过史书都了解过。但李靖把这些人和最后一句‘作为后人的前人,我们只能为后世立下没有隐患的制度。’,杀伤力就太大了。

在场的人,他们出身的家族也有从前后汉延续到今天的,但他们当中很多家族是从南北朝才开始兴旺起来的。

以弘农杨氏为例。

从追杀项羽有功的杨喜开始,到前汉中期的丞相杨敞,再到号称关西孔子的杨震,到官至太尉的杨赐...可是从黄巾军起义直到魏晋以来,弘农杨氏又如何?没有杨坚这个假借弘农杨氏子弟的人当了皇帝,杨氏能有今天的地位?

“作为后人的前人,我们只能为后世立下没有隐患的制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