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种种高超的语言技巧(1) - 卡耐基沟通成功学 - 美卡耐基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卡耐基沟通成功学 >

第35章种种高超的语言技巧(1)

1.运用形象性语言

有个在非洲传道的牧师,一次给非洲热带的土著居民宣讲《圣经》。当他念到“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但也可以变成像雪一样的白”时,一下子愣住了。牧师想,那些常年生活在热带的土人,怎么会知道雪是什么样子和什么颜色呢?而土人经常食用的椰子肉倒是很白的。

于是,机灵的牧师马上将《圣经》改念为:“你们的罪恶虽然是深红色的,但也可变成像椰子肉一样的白。”

“雪白”很形象,“椰子肉的白”也很形象。但牧师只用后者,就因为“雪白”虽然形象,但土人从未见过。毫无感受,不能有效地传达信息。

这里,灵活善变的牧师给了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在说话,特别是比喻时,要注意使用形象性的语言。

形象性的语言听众容易理解接受,如一九二七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济阳文家市对被打败后又重新集结的起义队伍作了一次演讲,他说:

“我们工农武装现在的力量还很小,就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对派现在力量还很大,就好比一口大水缸。只要我们咬紧牙,挺过这一关,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会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这里,“小石头”和“大水缸”都是出身工农的起义战士所熟悉的。如果用“社会发展的肯定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否定性力量”的说法代替“小石头”和“大水缸”来作演讲,就不那么容易被接受了。

形象性语言听众理解也较快。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两个外地人到重庆出差,一天傍晚上街去吃小吃。走在街上。迎面一小店,招牌上写着“四川风味小面”几个字。两人是外地人,不知何为川味,因而犹豫不定。

其中一人回过头又瞥见了另一个小店,招牌上写的是“酸辣小面”,而两人正想吃“酸辣面”开胃,于是选了该店。

“酸辣”比“四川风味”当然具体形象得多。由此可见,形象性的语言确实寓意明晰浅显,听众感受和理解得比较快。

毛泽东的语言可以说是形象性语言的典范。他经常使用人们熟悉的形象,如说小资产者发财心切,就说他们“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号召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就说推翻“三座大山”;谴责蒋介石不抗日,却要抢占解放区的土地,就说蒋介石“躲在峨嵋山上,不栽树、不浇水,却要摘桃子”等等。

善于辞令者说话,不仅常用视觉和听觉性语言,同时,他们也善于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运用其他感觉形式的语言,即味觉、嗅觉和触觉性语言。

如三国时的曹操,对口渴的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可以摘梅子吃”,运用的就是能引起士兵“酸”的味觉的语言;毛泽东把空话连篇、长而不当的“党八股”文章讥为“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就既有视觉传感,又有嗅觉传感,使听众对“党八股”文章更增加了厌恶感。

2.巧用谐音法说话

说话中巧用谐音法,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取得出人意外的交谈效果。

(1)婉言批评。

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

有位小伙子向老人问路:“喂!去索家庄该走哪条路?还有多远?”老人对小伙子的傲气和无礼很不满意,随口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丈。”小伙子摸不着头脑:“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老人笑着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小伙子知道自己失礼了,连忙给老人赔礼道歉。

(2)谐音讽刺。

运用谐音法,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鞭笞。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改呼“皇帝万岁”为“民国万岁”,以为从此天下太平,而事实却是军阀混战,贪官横行,民不聊生。撰联大师刘师亮编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对联。此联的讽刺效果可谓入木三分。确实,民国不能“万岁”,但却有“万税”,天下大不太平,只有“太贫”。

(3)谐音表态。

即利用交谈语言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委婉地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叫“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是个告老还乡的员外)和舅舅(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字的骨版,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无水不念清,去水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年兄差矣,去水添心当讲情。”进士大喜。郑板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若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这里,进士巧用谐音求情,郑板桥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徇私情的态度。

(4)谐音还击。

运用谐音法,对某些不恭言行给以巧妙还击。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几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几”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尽快走完三步,但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啼!”“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正。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

(5)谐音转换。

即妙用关键字眼的谐音去转换成另一个同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的语义。

有个住旅店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五十两银子不见了。这一晚住店的只有他自己。因此怀疑是旅店老板偷去,但老板死活不承认。县官对老板说:“我在你手心里写个‘赢’字,你到院子里晒太阻。如果晒很长时间,赢字还在,那么你的官司就打赢了。”随后,县官把老板娘叫来。老板娘只见老板在外面站着,不知怎么回事。这时只听到县官对她丈夫喊道:“你手里的‘赢’字还在不在?”店老板忙说:“在,在。”老板娘一听丈夫承认了“银子”在,就不敢隐瞒了。乖乖地回家去拿出了银子。

(6)巧表态度。

即运用谐音法,巧妙地表达对某些人和事的态度。

有这样一副对联:“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有人改下联为“捞者莫来劳者来”,针对一班“下水摸鱼”、“雁过拔毛”者而言。鸡场、鱼场等等来之不易,劳心者为之筹谋,劳力者为之工作,而“捞者”借参观、检查之名,来则大吃白拿。此联巧借谐音,表明心迹。

3.颠倒词序的妙用

词序,就是词在词组或句子里的先后次序。颠倒词序,就是把原来句子中的词序打乱,重新排列,使之具有不同的意义。

颠倒词序,可以增强语意,使交谈语言更加深刻。

于右任的书法享有盛誉,被称为“于体”,但他平日不轻易赠别人。一次,一个人求字,于老先生不想给他,无奈他一直要求,只好写下了“不可随处小便”几个字,满以为这样的话登不了大雅之堂。不料过了几天,那位求字者拿着裱好的条幅,来向于老道谢。条幅展开,于老一看,正是自己亲笔所写,只不过变成了“小处不可随便”,不失为一条精辟的格言。这位求字者就是用颠倒词序的方法,使一句不登大雅之堂的话,变成了具有深刻哲理性的语言。

古今中外许多名句格言,都是运用颠倒词序法,以增强语意的表达效果。郭沫若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林肯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这些格言,就是交换某些字词,使语言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颠倒词序,可以改变语意,使交谈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一九四九年九月,云南解放前夕,蒋介石令沈醉枪杀进步学生并逮捕了九十余名爱国民主人士。正准备起义的云南省主席卢汉急忙打电报给蒋介石陈说利害,为这批民主人士说情。蒋的回电是:“情有可原,罪无可遣。”(“遣”这里是逃避的意思)卢汉十分着急,把电文给李根源先生看。李先生看后,将词序改成:“罪无可遣,情有可原。”在昆明的军统头目阅读电文后,以为蒋介石“恩威并举”,于是这批爱国民主人士得救了。

后来蒋介石得知此事,气得火冒三丈。他怀疑秘书记错了自己口授的电文,又不能排除自己搞“颠倒”了“语序”,只得骂几声“娘希匹”罢了。

每年春节,很多人家贴春联,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倘若作者不把“年年岁岁”颠倒成“岁岁年年”,那是很乏味的。

乾隆曾以北京的店铺“天然居”为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下联仅将上联颠倒,却使人耳目一新。

实践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能更好地表达人们需要表达的内容。

4.让旧话题生出新意

重复几次谈一个话题,发表一个观点,虽然有强调说明的作用,但多半因为没有新意而使听众生烦。

鲁迅的小说《祝福》里就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带着更大的悲伤,她向人诉说:“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她儿子被狼咬死,大家曾表示同情,但祥林嫂不断重复这几句话,就使大家表示出冷淡的态度。

其实,一个人哪能不断有新的话题。譬如一些朋友相聚,当没有新的情况可说,还要重提旧事时,可以用新的叙述语言,从新的表达角度来谈,同样会有好的效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