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把握人生(5) - 卡耐基沟通成功学 - 美卡耐基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卡耐基沟通成功学 >

第5章把握人生(5)

相反,处于顺境时,则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流于宴安、怠情,故可比喻为:眼前尽是兵刃戈矛等武器,受到伤害还浑然不觉,等到形销骨立时,后悔晚矣!

“针砭药石”即治病的针药,在此用以指磨练人的砥。“针”是金属制的针,砭则是石针。

在古医书《素问》的《宝命全形论》中有“砭石以小制大”一语,其注为“古以砭石为针”,后遂以“针砭”比喻规诫人的过失。

根据南朝《宋载传》的记载:颢在春天携双柑斗酒,旁人问他欲往何处,他回答道:“往听黄鹂之声,比俗耳之针砭,诗肠之鼓吹也……”这是说,黄鹂的啼声,犹如治疗俗人耳病的针药,又如激励诗人情怀的鼓笛!

至于“靡骨销膏”一词,则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此乃谓:缺点集于身,就如同一团火在燃烧膏油,逐渐被消耗掉,而人们却毫无感觉!“靡骨”的“靡”,有“烂”的意思,通“糜”(浓粥)。

《剪灯新话》(明瞿佑所著的笔记小说)中的《令孤冥梦录》,描述误国的奸臣秦桧,在阴曹地府受苦的情景:令毒蛇噬其肉,饥鹰啄其髓,使其骨肉糜烂……

总之,吾人处于顺境中,仍需自我惕励,以免身心流于荒怠!

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则身心受益,不受其锻炼则身心受损。

——《菜根谭》

不合理的打击,或穷困的生活,是上天要锻炼优秀的人物时,所使用的打铁锤。若能经得起考验,必能有益其人的身心;相反,若予以逃避,则其身心必将受损。

“横逆”是指不合于道理,《孟子·离娄篇下》有云: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于必自反也……”

不合理的遭遇,犹如锻炼豪杰的炉锤,所谓“豪杰”,是指才智出众的人物,“护锤”是锻炼金属所用的器具;豪杰历经艰难,其才智经过不断的磨练,会越发不同凡响。《孟子·告子篇》有云: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天想把治天下的大任交予其人时,必定先使其陷于困境,劳苦其心志,磨练其筋骨,让其一方面困苦,一方面诸不遂心,以激励其发愤图强,储备其能力,经过一连串的锻炼,此人才智臻于巅峰,遂能担当治理天下的重责大任,这就是此段(孟子)引文的大意。

本节所谓“能受其锻炼,则身心受益”,即孟子所说的“增益其所不能”。

19.时刻不忘谦让与温和之德

“节义”,意指个人皆应恪守的节操。固守节义者,多半易陷于“唯我独尊,行动特出”的孤高境界中。为了弥补因固守节义而产生的与众人之不协调,系应修以和善之德,而不至与他人起忿争。

重功名之士,皆颇具自信,甚至有炫耀自身功绩的缺点。此类之士,易为他人所钦慕,如能修以谦虚美德,便可避免招来他人的嫉妒。

“节义”本身,毫无受非难之处,只是恪遵节义者,为实行其所遵从之道,必显得与他人格格不入。由于社会是个多数人共同生活的团体,吾人不能离群索居,因此,尊崇节义时,首应注意的问题是:如何与众人相处融洽。

《书经·皋陶谟》中言:

同寅协恭,和衷。

注:“衷”为善。又说,“以五礼五诸,同敬,合恭,使能和善。”此乃皋陶为帝舜述谋之一节。

“和衷”亦即和合善良之德。“忿争”则是怒争。“忿”行怒之意。恪遵“节义”者,为保持情操,必与他人划分有别,此则易生对立抗争的现象,并产生怨恨。

在我国历史上,东汉末期的朝廷,后宫宦官兴起,扰乱朝政,于是,节义之士便起而结党,因而引起政治改革运动,展开了与统治者争权的纷争。后来,这些改革派的名节之士,受到控制,被处以死刑、禁锢、流放、除籍,牺牲者多至数百人,此即历史上的“党锢之祸”。也是因标榜节义而引起的最大忿争。

“谦德”亦即谦让的美德。《史记·太史公自序》有:

“景公谦德,荧惑退去。”之说。

此言意为:齐景公有谦让的美德,而使荧惑星自然退隐。荧惑,《史记·天官书》中,将之解释为显示兵乱征兆的星星。谓荧惑“出则有兵,人则兵散”。也就是说:有谦让美德的君王,能退走象征兵乱之星。

自古以来,具功名之士,常招小人怨嫉,这种缺陷,是可由谦让的美德来防患的。

20.不求名利才能享受真正的快乐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获得名誉、地位,是件无上的乐事,殊不知在这世界上,唯有无名无位的人,才能体会真正的快乐;普通人都以饥寒为忧,却不知那些不愁衣食的人,担忧的程度更甚。

得到名位以后的那份光彩,是任何人都憧憬的,可是,名声一方面使人羡慕,另一方面却会招人妒嫉,因此,获得名位的人,必须时刻留意他人的评语。其次,居官掌权虽然会受人尊敬并将自己的抱负行于世,但由于肩负重任,会使居高位的满足感被冲淡许多。有人甚至把宦海生涯,比喻为罗网,而认为无官一身轻,那种自由自在的愉悦,才是做人的真正享受。晋陶渊明有七首“咏贫士”的诗,兹录其中之一于下: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一旦寿命尽,故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技,非道故无忧,

从来将千载,来复见斯俦,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这首诗是说:世间安贫守贱的人,首推古代鲁国的贤士黔娄,他不把爵位视为荣耀,对于别人的厚赠,也拒绝接受。当他死时,甚至衣不蔽体,可谓贫困已极!他并非不知这种人生观,会招致何种后果,但他依道而行,活得心安,得到“康”的谥号(意即快乐的人)。其后将近千载,也找不出堪与伦比的人,他和孔子一样,抱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态度,心满意足地了其一生,为后世留下典范!

21.悠然闲适的生活

头戴高冠,身着朝服,腰束大带的达官贵人,偶尔看到披蓑戴笠的渔夫和憔夫,在斜风细雨中,悠然闲适,怡然自得,莫不欣羡他们乐天知命,安逸无忧,而自叹身系官府,繁忙劳碌。

筵席奢华,食则山珍海味的富豪人家,一朝见及简朴的茅屋中,窗明几净,书香盎然,必对此悠然清静,安闲平逸的情景,缱绻忘返。

然而,世人却总沉迷于功名利禄的追逐中,效田单驱火牛以攻燕,仿齐桓伐楚,使远方的牛马像诱般,竞相追求,而不顺从吾人天性,过安逸自适的生活。

“火牛”系战国时,齐之名将田单所运用的兵法之一。《史记·田单传》有云: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座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遣燕将日: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令安堵。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

“衔枚”,就是将像筷子的东西,含于口中,避免出声,以偷偷进兵。作者引用此文,就是比喻人们追求功利,有如火牛热怒般积极而猛烈。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攻楚,楚使者对齐桓公说:“君处北梅,寡人居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国在黄河以北,楚国在长江以南,齐楚两国相隔的距离既是如此遥远,而平时又没有丝毫的利害关系,何必劳师袭远呢?齐国和楚国彼此不相干,就像马牛相诱不能发情一样。

人类不顾一切地追逐名利,就如处于发情期的牛马,受到异性引诱,直奔向远方。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