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 - 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 - 麦克P尼克斯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译序

“沟通”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词,也习惯把许多问题归咎于“沟通不良”。尽管坊间有许多着力于亲子、夫妻、家庭、师生或工作场合的沟通书籍,但是可以把理论与实际加以糅合,然后由浅入深呈现出来的,并不多见。这本麦克?p.尼克斯(michaelp.nichols)的着作《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thelostartoflistening:howlearningtolistencanimproverelationships),是我在美国求学时“发现”的一本沟通的好书,它自沟通的第一步倾听着手,从“如何真正听到对方所说的”入门,然后层层铺叙倾听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又如何“破解”,读来有条有理,例子平易鲜明,是一本很好用的“工具书(toolguide)”。更重要的是,尼克斯虽然是心理学家,但全文之中绝不“掉书袋”,许多想法是用最言简意赅的方式呈现的,没有佶屈聱牙。

在进行家庭或个人心理治疗的工作中,我把这本《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thelostartoflistening:howlearningtolistencanimproverelationships)介绍给病人,有时也当成家庭作业,获得了很多正面的回响。回国之后,有机会把这本书翻阅多次,发现可以把好书译出来,让有心者一起分享,的确是一件很棒的事。接触了许多的学生、家长或一般民众,许多人的共同心声是:很难被别人了解,不被了解,常常是“沟而不通”,没有把沟通的功夫真正做好。尤其是家中有青少年的父母,常常被“卡”在沟通的问题上,不知所措,让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管道打通。我不仅将这本《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thelostartoflistening:howlearningtolistencanimproverelationships)的重点放入治疗现场使用,而且也在亲子教育、亲师互动的相关演说中运用,获得了相当好的反响。最近看到不少企业或emba课程也将倾听列入,我认为的确有更多的人也注意到了倾听的重要性,希望这本书不只是在业界受到青睐,而是可以推广到社会不同角落与关系上,让我们彼此可以更靠近,也可以更自在地做自己。

通过进行第二版修订,也有机会将此书重新阅读一次,许多沟通重点依然值得玩味。感谢好友杨美慧读过之后还圈选了一些需要厘清与解释的地方,特地寄来让我在修订时做参考,她的参与让本书更有可读性。

我把“沟通(munication)”这个词做了新的诠释,正好把它介绍出来,在开始看尼克斯的本文时,可以有“开胃”效果:

?有意识的努力(consciouseffort):沟通的功夫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要刻意去努力、去学习的。

?开放(openness):指的是姿势、态度、想法的开放,还有问“开放式(open)”的问题。

?双向的过程(mutualprocess):沟通是“说者(speaker)”与“听者(listener)”两个角色互换的过程,说的人可能是下一刻的听众,听的人可能下一刻就会发言,所以,管道是双向的。

?讯息(message):沟通是讯息的交换,讯息又分“报告(report——说什么,就指什么)”及“要求(mand——在表面说的之外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中国人善于“间接沟通”,也就是使用“要求”的机会很多。

?特殊的个人(uniqueindividual):每个人都是特殊、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内在经验世界,有不同的感受、想法以及行为方式,当然,也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不一定要局限于语言上的互动。

?有意识的努力(consciouseffort):沟通的功夫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要刻意去努力、去学习的。

?需求(need):人有被了解的需求,也有被认同的需求,所以,要借由沟通来让别人了解(认同),也了解(认同)别人。

?真诚(ingenuity):真诚可以赢得信赖,也才会有真实不欺的沟通可能。

?内容(context):说话的内容要就事论事,不要东拉西扯,尤其最忌讳做“历史学家”——把之前的陈年老账又搬出台面;另外,也要注意“环境”及“时间”,如果在家谈孩子,发现丈夫如东风射马耳,不妨约在餐厅或咖啡店来谈。有些环境是可以减少打扰的,而且能够让人更专心听的。沟通需要时间,如果手边正在忙,不能用心听,那么就另外约个时间,千万不要敷衍。

?接受(acceptance):接受对方是他自己有表达的权利,听他说完就是接受,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需求(need):人有被了解的需求,也有被认同的需求,所以,要借由沟通来让别人了解(认同),也了解(认同)别人。

?容忍(tolerance):因为每个人不同,自然就有不同的想法及意见。容忍不同的声音,可以明白不一样的看法,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会拓展我们的见识与胸襟。

?解释(interpretation):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或一层滤网(filter),所以同样的信息,听在每个人的耳里会有不同的解释及效果,这也表明了每个人的不同以及沟通的难度。

?观察(observation):沟通不只是语言文字上的,而且还有我们的“身体语言(bodylanguage)”——姿势、动作、语调、脸部表情等。除了接收语言文字之外,还要配合观察到的线索,这样才可以让沟通变得顺畅。

?非批判性的态度(non-judgmentalattitude):沟通时,记得不要把“自己”放在前面。许多人在还没有听对方说时,心中早有答案或意见,只是“等着”把它说出来而已。在做“听众”时,请把舞台让给说的人,不要让自己的成见蒙蔽了我们倾听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开放、没有批判性的态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