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好诗非读不可
长年浸淫在诗歌的天地里,无论古典诗词曲,或是现代诗,以眼、以声、以脑、以心,除了实践操作,还有理论耕耘,不亦乐哉!多年以来,同道朋友们总是说我“推动古典诗歌吟诵不遗余力”,这几年友朋、学生辈索性称我“诗歌吟诵大师”,但,我更希望读者朋友你,能够称呼我“爱诗痴者”或是“诗教推动的教育工作者”。
爱诗如痴,其来有自。何以爱?在学术研究工作的严谨、孤寂中,教学备课的思索、耗神时,吟诗、诵诗成了解忧的调剂、驱烦的秘方,在诗歌声情的涌动里,自有一方愉悦与甜美。当然,温柔敦厚的诗教,也是重要的安定力量!在世局纷扰、经济萧条、大气违常之际,作为一位文学教育工作者所能尽心力之处,实在有限。让自己稳定,让家庭稳定,帮助周围朋友稳定,吟诵诗歌给了我许多精神动力,即使流泪之后,也能有微笑的回眸。
在本书的撰稿、修稿过程中,《礼记·经解》篇里那句深刻的话“温柔敦厚而不愚,深于诗者也”始终在脑海盘旋,汪师雨盦、邱师燮友、黄师庆萱、陈师伯元、陈师满铭等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里多位恩师的典范形象,深深烙印于心版,让自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更远处眺望!
好诗非读不可,为什么?本书所选的诗作,一则莫不赫赫有名,一直是历代诗评家称颂的名篇佳作;再则以设计初衷来说,诚恳地希望中、小学生能从课文教材加以延伸,习得更多相关杰出作品。所以入选本书的诗作,大抵是现行教材的诗人之作。我们期盼让好诗的生命能够继续延绵,让好人读诗后提升性灵,让社会在目前浮躁的大环境中依然显露出诗情画意,鼓舞人心!
那么,如何读呢?
从古到今,好诗不厌百回读,所谓“读”,就是“口到”的意思。朱熹和胡适都有“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说法,可惜今人学习语文每每以“老是背、背、背”而厌恶之,却不知道“背”本来就是语文学习绝对避不开的功夫(试问:世上哪一种语文学习不需要背呢),背诵也是直接面对文本详加阅读的最有效策略。只不过,我们有没有可能让“背”这件事有趣一点、有效率一点?(语文创意教学的精义岂不也在此。)然则,如何阅读一首诗呢?笔者首先想到的,便是让读者怎样能快乐地背,背了以后不容易忘。
大约自1991年开始,笔者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以京剧、昆曲的学习经验体会到:曲词凡能唱诵者必不易忘。于是笔者将这样的经验融入诗歌的学习与教导中,化用戏曲的唱、念技巧,除了运用古诗词既存的腔调旋律之外,又思考古代读书人在吟咏讽诵的天地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境地与样貌?投入研究渐渐有了心得,产出不少相关学术论文,并运用在教学实践当中,发现对于任何年龄层的老、少朋友都具有效果,不同点在于:前者可以理论分析、说明,后者只须直接带领诵读、歌吟、套调而唱。于是为了方便帮助读者朋友,本书所有诗作都附上录音,全部由笔者亲自诵读、歌吟,这样一来,读者无论是看书、走路,或是骑车、搭地铁,都可以背一背好诗,潜移默化并牢牢记住。
此外,诗的故事与内容理解当然也很重要,所以本书着重突出了赏析部分,文字力求浅明、清楚、流畅,让读者朋友“读不生厌”。在赏析部分中会进行延伸阅读,把相关或类似的古、今作品一并介绍进来,可以拓展读者朋友的眼界图,构成一张又一张的知识网。同时,本书配有各诗的思维导图,有助大家能够掌握一首诗的整体内容。最后,本书在注释中对诗中一些用字遣词的古今义转变、掌故生发,或是运用方式,有细致的解说与举例,企图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识字、用字、造句与措辞。
感谢一起撰稿的2012上半年台湾师大中文系夜间硕士班的进修成员,大家努力的成果必然不会白费。诗,在远方、在近处、在心底,随时呼唤我们的共鸣,伴我们终老不悔!
亲爱的读者,这本书能够与您见面,是作者的福气,也是您的缘分,因为我们可以一起读诗、歌诗,进入优秀诗作的花园秘境,享受源源不绝的芬芳。天光即使灰暗、心灵偶或忧苦,正因为“好诗非读不可”,我们终究拥有画意诗情的天堂!
(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潘丽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