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懵逼的孔胤植
孔胤植听了这话人都懵了,开大朝会就是为了审问我?
此时的他真的想说一句,我可是圣人后裔啊,是天下读书人所敬仰和恭维的。
而且自宋辽金开始,世袭衍圣公至今,哪朝哪代的皇帝,不都是恭恭敬敬的?
但他也不是傻子,更不是愣头青。
皇帝这语气,显然没开玩笑。
因为被软禁,他也并不知道文官与皇帝的对赌。
可如今没有一位官员站出来质疑阻止皇帝,明显不对劲。
因此他也只能小心的接过崔应元递给他的供词文本。
仔细看过之后,孔胤植心里可谓是怒火丛生。
这其中的内容,根本都是无中生有。
好在他也是读书之人,也是见过场面的。
对于徐鸿儒指控他的这些莫须有罪名,也是一桩桩的进行辩解。
而他每一次辩解,徐鸿儒都会按照早就演习了无数遍的剧本和台词,拆他的台。
对质了整整半个时辰,朱由校与文武百官就好像看戏一般,看着他们两人在这皇极殿吵的不可开交。
但徐鸿儒终究只是个会洗脑的邪教头子罢了。
你让去和那些农民及没文化的普通人耍耍嘴皮子还行。
可真要是碰上了孔胤植这种读书人,就显得他是个文盲了。
朱由校也没指望他能怎么样,只要能把孔胤植的心态搞炸,就算成功。
至于文武百官,从始至终没有一人开口,他们不清楚孔家到底干没干过这些事。
可只要没有实际的证据,那孔家就能全身而退,这场赌局皇帝就输了。
可朱由校又怎么可能让他们如愿?
徐鸿儒指控一事,不过是个引子而已,真正的好戏还没开始呢。
孔家可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万历四十八年刚继位时,他就已经在谋划此事了。
更是早早的派了崔应元去山东搜罗罪证。
尽管有不少都是他授意甚至亲自伪造的,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真真假假的,且只要逻辑合理,足够完整,孔家不认也得认。
因此当这些罪名及证据被全部摆在百官面前时,即使是早有准备的徐光启及王在晋,也被震惊到了。
这其中有着孔家自万历四十年以后所有的不法之事。
如走私粮食铁器至辽东贩卖于建奴通敌卖国。
违反朝廷茶马禁令,私自与蒙古鞑虏进行贸易,也属于资敌卖国。
还有勾结当地官员抢占卫所军屯,并欺压百姓兼并田亩土地。
山东天灾阻扰朝廷赈灾,联合诸多官员商人侵吞赈灾粮款。
就这些罪名,不管是哪一条,按照太祖所制的大明律,都够杀头了。
而既然有了罪名,那就自然需要足够的证据来证实这些罪名。
朱由校的手中,有着锦衣卫及东厂所掌握的,关于孔家抢军屯兼并土地,侵吞赈灾粮款,及走私通敌的证据。
而刑部也有着相关的卷宗,都是昔日那些被处决的官员,及辽东军阀将门的供词。
纵使是几十个饱读诗书,文化造诣高深且政治能力都不低的官员,反复验看都无法找到漏洞。
而最让他们绝望的是,不止是有物证,还有人证,而且很多。
山东几个卫所的军户、流离失所的灾民,及他们走私集团的许多将领和官员。
这些人今日能出现在皇极殿,自然是朱由校一手安排的。
有了这些,就算是孔胤植巧舌如簧,能把死人说活过来,在铁证面前,都已无力为自己辩解,更何况他还没这个本事。
就这些被证实的罪名,随便拎一条出来,按照太祖所制的大明律法,都是妥妥的杀头。
而孔家却是同时触犯多条,且还有着伪造的谋反罪证。
在有着完整证据链的情况下,即使是那些敢以性命为孔家担保的官员,都已心如死灰。
当然也有着一些头铁且心理素质过硬的,当面质疑这些证据的真实性。
朱由校又岂会惯着他?
事到如今,赌局他已经胜出,杀了这些官员,他没有丝毫的压力,更不用担心舆论。
两个出头鸟,当场就被连拖带拽的拉了出去,侍卫很快就拎着人头回到皇极殿复命。
官员们眼看着这还在滴血的人头,心里别提有多害怕了。
有了这番震慑之后,朱由校便将目光放到孔胤植上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