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曹丕与曹睿
曹丕自称帝以来,一共当了七年的皇帝。
曹丕执政七年期间做了不少事。
小的事就不说了,光说说大的事。
在这些大的事中,其中一次就是南征孙权。
实际上曹丕对于孙权,一直以来视为眼中刺,肉中钉的。
特别是曹丕父亲曹操在赤壁大战之后。东吴的孙权强占了荆州全部,没有给曹操一点好处。曹丕登基后,现在倒好,孙权不但占领了荆州,还把刘备的大军打败了。而孙权一点忙都没让曹丕来帮。
对于夷陵之战曹丕没有参与的说法,史书上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曹丕在夷陵之战的时候,是自己愿意不帮孙权的。
其实早在夷陵之战开始时,曹丕就看出了刘备必败。
曹丕这叫看透不说透。
为了不影响孙刘两人的战局,曹丕没有听从谋士之言。偏偏要坐山观虎斗。
后来在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才决定起兵伐吴的。
222年五月,孙权在夷陵一带大破刘备。又过了七天,孙权大破刘备的消息传到了许都。
222年八月,蜀汉大将黄权率众投降于魏国。
十月,曹丕在得知孙权毫无诚意的反叛之后。
曹丕立即下令进攻孙权。
曹丕从许昌发兵南征。诸军并进。
其中以曹休,张辽,臧霸等从洞口出发;曹仁攻打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人围攻荆州的江陵。
后来,曹真,曹休等人诸路大捷。击败了江陵的孙盛,大破吕范。并且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了江陵。
孙权这时则是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者溃败或者败退仅仅只有朱桓濡须坞一路击破曹仁。曹丕就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却不料全军得了疫疾。再加上朱然固守江陵。孙权乘机重新派遣使者纳贡。双方这才重新议和。曹丕这才退军。
后来,曹丕派曹真平定了一些边患。曹丕大为高兴。
曹丕在位七年的时间里。政治上对内改进选官制度。军事上平定叛乱。
曹丕对内治国让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这个选官制度对以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
曹丕还对内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这样做,更加稳固了魏国对北方中国的统治地位。
曹丕在军事上对外两次伐吴。一次是与孙权议和。一次是被徐盛火攻而退。
曹丕执政七年,一系列的行动为后来曹睿上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曹丕死后,传位于曹睿。
那曹丕是怎样死的呢?
时间到了226年一月,刚刚伐吴归来的曹丕想从洛阳到许昌,而曹丕到达许昌后。发现许昌城的南门却毫无征兆地自己损坏了。
曹丕看到这种景象。觉得是个不好的征兆。很是厌恶。于是曹丕没有进许昌城。而是改头回了洛阳。
三月,曹丕在洛阳修建了九华台。
五月,曹丕病重了。临时立了曹睿为皇太子。
曹睿其实深得曹操所喜爱。但是与曹丕有杀母之仇。
曹丕当时因为琐事。赐了曹睿母亲甄氏自尽。后葬于邺城。而且曹睿也不受曹丕所喜爱。
曹睿的母亲甄氏死后,因为之前甄氏获罪,所以曹睿被废为平原侯。
曹睿因此被打入东宫。不再过问政事。
因此,曹睿之前一直没有被确定为继承人。
曹睿被废后,父亲曹丕认为曹睿会不满意他的做法。
于是,曹丕想立徐姬所生的曹礼为嗣子。曹丕广泛地征求群臣的意见,但是这样的想法并不为大家所接受。
曹丕还是犹豫不定,所以久久未能立太子位。曹丕将册立太子一事搁置起来了。
在曹丕想立太子位的这段时间里,曹丕的脑海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曹礼,另一个就是被废的曹睿了。
曹丕举棋不定。
那曹丕最后为什么还要立曹睿为皇太子呢?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曹丕的子嗣不多,能胜任皇太子的人,也就是曹睿一人。而且曹睿小时候深得曹操所喜爱。
第二个原因,因当年曹丕赐死了曹睿的生母甄氏。怕得罪了曹睿,于是便让曹睿当曹丕的继承人。
除了这两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缘故。这个缘故就是曹睿的表现了。
其实在曹睿被打入东宫的时候,他父亲曹丕一直偷偷在观察着曹睿的表现。
曹睿在东宫时,经常结交贤人。这其中就有一个叫卫臻的朝廷重臣。曹睿与卫臻私交很好,经常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和书籍。
曹丕发现了曹睿和卫臻的关系很好。于是,曹丕经常向卫臻询问关于曹睿的情况。
卫臻还是有点心眼的。卫臻在曹丕面前只称赞曹睿明理而有德行,闭口不说其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