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回京面圣
县衙之中,正值闲暇时光,我心情愉悦,嘴里轻轻哼着不知名的小调。想那县内往昔那些仗势欺人的豪绅大户,如今有的被依法惩治驱逐,有的则被恩威并施彻底收服,已然变得规规矩矩。自他们收敛行径之后,县内的案件相较以往明显减少了许多。往昔时,他们肆意欺压百姓之事屡屡发生,可现在,他们连对百姓大声呵斥都不敢了。再看这一年,风调雨顺,农民们喜获粮食大丰收。家家户户粮仓充实,农民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那质朴的面容上满是对生活的满足与憧憬。
公孙计在一旁听着我哼的小曲,面露纳闷之色。这曲子他从未曾听闻过,不过细细品味,却又觉得极为动听。只是,一想到这美妙的曲调竟是从我这公鸭嗓子里哼出,他又不禁暗自摇头叹息。毕竟大人我平日里唱歌的“水平”,他可是早有领教,那可真真是有些“要命”,让人忍俊不禁又颇感无奈。
大人,我听府上管家说县夫人有喜了。大人您有没有想好给孩子取什么名字呀?咱们县城北门口有个号称半仙的神算子,要不咱找他给算算,取个名?还有咱县南边有座灵岩寺,那里面的老和尚据说佛法特别高强,也可以让他给未来的少爷起个名字呢。
“不用,我的本事可比他们强。这种封建迷信的东西可不能信,知道不?”唉,对了,你怎么就认定一定是个男孩呢?怎么不是个女孩?
他很惊讶:“大人,大家都盼着生男孩,哪有盼着生女孩的?”
你这就错了,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孩更宝贝。要是没有女孩,到处都是男的,以后谁来传宗接代?你说大家都盼着生男孩,这话也太绝对了,那些当母亲的自己也是女人,难道她们生了女儿会很生气?
大人,您可知三年前曾有这样一桩案子。那是姚家村的一位刘姓佃户,他成婚已三年,可媳妇的肚子却始终没有动静。这刘姓佃户竟因此对自家媳妇连打带骂,而那女子也着实令人唏嘘,她不但不反抗,反而满心自责。后来好不容易有了身孕,可待孩子呱呱坠地,她一看是个女娃,竟发了疯似的将孩子摔死,而后自己投井自尽了。男方家里对这等惨事却是漠不关心,若不是女方家里前来告状,咱们县衙恐怕根本不会知晓此事。说起来,这类事情其实并不罕见,哪个村子又没发生过类似的情形呢?往往都是女方家里出面告状,才会被外界知晓,那些默默发生在角落里无人问津的又不知有多少。
咱们历城县在这齐郡,不管是百姓生活状况还是社会治安情况等各个方面,那都是排在首位的文明县城。像那种恶劣的事情,以后绝对不能再出现了。所以啊,我打算颁布一条法令:以后只要有对家中女子和儿童施加暴力的人,就要判处鞭刑;要是有拐卖女子儿童的人,那就对其施行石刑。
“大人,什么是石刑啊?”公孙计问道。
“这个石刑是我从周边国家学来的。据说有个村子,他们的孩子被偷走了,后来人贩子被抓住绑在树上,全村的人都拿石子把人贩子活活砸死,并且官府不会追究任何人的责任。”
“大人,这样做是不是太残忍了?”
“当人贩子把人当成牲口一样去贩卖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不是人了。要是官府对人贩子不采取严厉的手段,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都没法保证。要是连老百姓都保护不了,那还留着这个官府干什么?官府存在的意义又在哪呢?”
我们正说着,只能屋外衙役报,大人,京城有圣旨到,要您去大堂接旨,我整理好仪容,前去接旨,只听公公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卿家于历城县已历一载,其间诸事繁杂,然朕心忧者,乃土地改革之务。此乃国之根基,关乎民生兴衰,不知卿于此事推行若何,成效怎样,朕心甚念。今又有御史柏林弹劾于卿,言卿于县中诸事处置有失当之处。朕念卿素日之功,且此事未明,着卿即刻启程进京,面陈详情,不得有误。钦此。
我恭敬地接过圣旨,向传旨公公连连寒暄致谢:“公公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本县令未能远迎,还望公公海涵。”
公公微微点头,便回驿馆休息。
我转身匆匆回府,府内已是一片忙乱景象。夫人听闻我要进京,眼中满是担忧与不舍,赶忙迎了上来,拉着我的手说道:“相公,此去京城,路途遥远,且又有御史弹劾之事,你定要千万小心。在皇上面前,定要如实禀明一切,切不可冲动行事。”
她一边说着,一边仔细地帮我整理衣衫,那温柔的目光中满是关切。
我轻轻拍了拍夫人的手,安慰道:“夫人放心,我自会谨慎应对。你且在府中安心等候,我定会早日归来。”随后,我在仆人的协助下,迅速收拾好了行囊。虽心中亦有对家中的牵挂与不舍,但圣旨难违,只得毅然踏上进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