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剖国事巧逢狂生谈世情惊醒路人
说起安禄山,老人家知之甚详,一讲起就随口道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先生一定也清楚安禄山的发迹史吧!
安禄山本是姓康的蛮族部落中的一个蛮夷小子,原来叫阿荦山,是营州(今辽宁朝阳)人。
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他的姓氏又被人读作安魂山。他的父亲是一个康姓胡人,而其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
听人传说,安禄山的母亲,因为多年不生育,所以便去那座被突厥部落尊为战斗之神的扎荦山祈祷。
据说阿史德氏的祈祷很灵,阿史德氏遂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给儿子起名扎荦山。
安禄山的父亲死得早,他很早就成为了孤儿,从小就随母亲在突厥部族里生活。
后来,其母阿史德氏,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
开元初年,安禄山所在的突厥部落破落离散。
安禄山就与突厥将军安道买之子安孝节,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了突厥部落。
安禄山与安思顺、安孝节、安文贞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自名安禄山。
安禄山长大以后,膀阔腰圆,满脸胡须,狡黠奸诈,凶狠毒辣,但却善揣人意。
安禄山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的杂居地,因而深知蛮族习性。
他与同里的史箤干(史思明)一同长大,两人情同兄弟。
安禄山、史思明两个人,都以凶猛善斗,武艺高强,手段残忍,心狠手辣而闻名。
安禄山在三十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靠做小生意谋生,只是一个不十分安分的小小商人而已。
他三十岁那年,开始步入军旅。
起初,安禄山也只是担任诸市牙郎的小小官职。据说安禄山这家伙,懂得边疆九种民族的语言。其时,正是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张守珪那时任范阳节度使。”
2
老人家的话,勾起了李泌对安禄山发迹史的回忆。李泌对安禄山的突然崛起,实在是太熟悉了。
李泌跟着老人的思绪,继续交谈了下去,不时插上几句,附和老人的意见。
“老人家,你说得很对!如果没有机缘,没有皇上对安禄山的恩德和宠信,安禄山是永远也不能够发迹的!
皇上对安禄山是恩重如山,可是为什么安禄山还要反叛呢?
除了安禄山本身的品行以外,杨国忠对他的不断的陷害和打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啊!”
“嗯,先生说得很对!老夫以为,主要还是安禄山蛮子的野心勃勃所造成啊!
随着安禄山的地位越发崇高,安禄山的贪婪与野心,也变得越发不能够自我克制。
而他所犯的罪行,都没有得到惩戒,又无人能够制约他的权力,遂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安禄山心里一定认为,只要巴结好掌握最高权力者,大树不倒,就会万事大吉,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我们探寻一下安禄山的发迹史,就能够清晰地说明这一问题。
我还是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发生的那一次事件说起吧!
当时,安禄山因为盗羊,触犯法律,遭到了范阳节度使张守珪的士卒们的追捕和围打。
安禄山终于因寡不敌众,而被擒。在刑场上,安禄山即将因罪被处死。
对于这件事,有人事后诸葛亮,说如果当时处死了安禄山就好了,就可以扭转历史了。
实际上,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还是朝廷的用人机制出现了问题。缺乏起码的权力制约,甚至是皇上的纵容,才会使安禄山这样善于投机钻营的人,有了用武之地,并最终导致他的反叛。
即使没有安禄山,也会有张禄山,李禄山之类无耻反叛之徒出现的。
所以,安禄山的祸国殃民,也是历史的一种必然,百姓们应该遭受的一劫。
那时,安禄山看见范阳节度使张守珪走到刑场上来,保命之心占了上风,他就情急智生地大声呼喊道:
‘银青光禄大夫大人,难道你不想灭掉奚与契丹两个蛮族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
张守珪听见安禄山的话语,大为称奇。他看见安禄山身材魁梧,言貌不凡,觉得他武艺高强,很有胆识,杀了实在可惜。
其时,活动于朝廷幽州东北部边塞的契丹、奚部落,势力强大。
尤其契丹牙官可突干,有勇有谋,经常侵扰大唐朝廷的边境。
以前的幽州长史赵含章、薛楚玉等人,对可突干的进攻,都无能为力。
张守珪到任后,就整顿军政,激励将士,准备伺机主动出击契丹。
张守珪下令,立即释放并任用了安禄山,并令安禄山与同乡人史思明,同为自己军中的捉生将。
安禄山死里逃生,对张守珪感恩戴德,因而就想立功报效朝廷,搏得一官半职。
加之安禄山的确骁勇过人,又熟谙边塞的山川形势,故安禄山每次率兵出击,都能以少胜多,打败敌人,擒获了不少契丹人。
渐渐地,安禄山就因军功,慢慢被张守珪擢升为了偏将,倍加宠信。
后来,安禄山行军作战更是所向披靡,深受张守珪的喜欢,被收为他的养子。
安禄山不久就以军功,被朝廷加员外授左骑卫将军,充张守珪的衙前讨击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