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众君臣仓皇西行诸将士心仍不忿 - 巨变岁月之乱世贤相 - 星河灿烂876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2章众君臣仓皇西行诸将士心仍不忿

雨,接连不断的雨。

自从六月十五日那一天,在马嵬驿附近,李隆基与太子李亨的大队人马分手以后,就一直烦恼不断。

到了晚间,瓢泼大雨就开始一直下个不停。

遍地泥泞,道路又湿又滑。

李隆基一行人马,没有谁带有雨具。大家浑身湿透,个个都像落汤鸡。

大人小孩,一路哭泣着,冒着大雨,栖栖遑遑地向前行进,寻找最近的驿站乡村或者乡镇城市。

李隆基恼怒忧郁,着急万分,但又无可奈何,听天由命,只有不停地为皇家眷属打气,鼓励大家前行。

六月十七日,李隆基君臣一行,经过两天的艰苦跋涉,终于还是较为顺利地抵达了岐山县(陕西省岐山县)城。

2

岐山,本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岐山的历史悠久,所在的地域,曾经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

岐山,因境内东北部的箭括岭双峰对峙,山有两歧而得名。

岐山县,位于富饶的关中平原的西部,现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境内。

岐山县南按秦岭,北枕千山,中为广阔的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岐山县的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境内山、川、塬皆有。渭河、纬水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征。

3

俗言:“天灾多人祸,乱世多谣言。”

近段时间,常常是流言四起,让人整天提心吊胆,惊魂不定。

李隆基的皇帝车驾,刚刚走到岐山县城,正准备落驾岐山,稍作休息,补充给养,然后再行。

突然,探子紧急来报:

“陛下,叛贼安禄山的前锋部队,已经迫近了岐山县城,请陛下指示。”

李隆基闻听,大惊失色,急忙询问道:

“叛贼有多少人马?”

探子急慌慌地回答道:“陛下,贼势浩大,具体情况不明,大约有数千人马。”

那时,探子见叛军的队伍追来,心里也非常恐惧。他们急慌慌地想到逃命,哪里能够弄清,究竟有多少贼兵呢!

李隆基一行,此刻早已是惊弓之鸟。

闻听探子的报讯,他们来不及辨别消息的真假,一刻也不敢停留,就急急忙忙地拖着疲累的身体,继续起驾前行。

4

“宁可谨慎小心,不可稍犯过失。”这是近段时间以来,李隆基一直坚守的信条。

此时,李隆基身边护卫的,只有一千左右的禁卫军。而需要保护的皇家眷属以及文武百官等,却有数千人之多。

为了谨慎行事,李隆基根本就来不及,再派人去,仔细打听叛军追兵的真实情形。他就匆匆忙忙地率领大众,绕过岐山县城,向南夺命狂奔。

那些追随皇帝的达官贵人们,闻听叛军追来的消息,更是惊慌失措。

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一旦与他们的大队人马脱离,没有了禁军将士的护卫,他们这些衣着光鲜的贵人们,就随时可能,成为乱民或者乱军、叛军觊觎的猎物,死无葬身之地。

傍晚时分,李隆基的队伍,终于艰难地抵达了起先商定的目的地扶风郡(陕西省凤翔县)。

逃难的队伍实在走不动了,李隆基不得不下旨,就在扶风郡驻扎了下来,补充给养。

5

扶风郡,据《魏书•志第七•地形二下》记载:

扶风郡,原来是故秦内史。汉高帝二年,更名为中地郡,九年复为内史。

武帝时,称为为右内史,太初中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后改名。

就是说,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时,汉武帝开始设置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一起,合称为“长安三辅”,属于西汉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之一。

三国时,曹魏王朝,又把右扶风改为了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大约相当于今天陕西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

西晋则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6

六月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接连三天,大家冒着风雨,马不停蹄地长途奔逃。

尤其是护驾的禁军将士们,更是辛苦。

他们不仅要护卫大家安全,而且要帮助大家寻找粮食饮水,督促帮助大家上路等。

禁军将士顾上了别人,就顾不上自己了。大家是饥渴交加,人困马乏,疲累至极。

先前,御史中丞韦谔,曾经与禁军将士们约定说,大军抵达扶风郡以后,就去休整休整,立即去补充粮食饮水等给养。

大家满怀希望,依靠这个坚定的信念支持,才终于拖儿带母,逃到了扶风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