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唐皇帝移驾奉天众臣僚商讨除患 - 巨变岁月之乱世贤相 - 星河灿烂876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77章唐皇帝移驾奉天众臣僚商讨除患

当初,李适一直十分宠信法术师桑道茂,对桑道茂的法术推崇备至,对桑道茂非常迷信。

当时,朝廷被奸佞卢杞控制,贪赃枉法,朝政混乱;西部吐蕃王国,对大唐虎视眈眈,不断侵扰;长安三辅百姓,对朝廷的横征暴敛,十分怨恨。

法术师桑道茂,久在长安居住,非常清楚大唐朝廷这些窘迫情况,知道大乱总有一天会爆发。

建中元年(780年)六月,法术师桑道茂,见京师形势越来越危急,就借预测天下局势发展,警告李适道:

“陛下,本法师发现,不久,京师长安将有一场大难。陛下宜移驾奉天,以避难。

移驾奉天以后,就会否极泰来,国泰民安。”

李适一直十分迷信桑道茂的法术,对桑道茂说的话深信不疑,赞扬桑道茂道:

“桑真人道法高深,朕一直十分敬仰。多谢真人的指教,朕一定早作准备,防患于未然。”

于是,李适迅速下旨,命令官府,重新整修奉天城城池,以备不时之需。

2

如今,恰逢泾原镇士卒作乱,李适君臣,慌慌张张地逃出了京师长安。

出了长安以后,李适惊慌失措,不知何去何从,便很快想到了桑道茂当初说过的话,立即决定,圣驾从咸阳出发,前往奉天城避难。

奉天县城的县令李大瑞以及幕僚,听说皇帝的车驾,突然来到了奉天城,自己毫无准备,不禁大吃了一惊。

李大瑞以及幕僚都暗自打算,立即逃到山谷中,去躲藏起来,不接皇帝的圣驾。

苏良嗣之兄的孙子主薄苏弁,立即制止了李大瑞的行动,说服李大瑞等,前去迎接皇帝一行进入奉天城。

就这样,狼狈出逃的李适一行,终于找到了一个落脚之地,逃到了奉天城暂避。

不久,朝廷的文武大臣,听到皇帝的消息,也先先后后,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奉天,护卫皇帝。

李适君臣,在奉天城里安顿下来以后。李适知道形势危急,急忙下诏,紧急征召各地藩镇,到奉天勤王平叛。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五日,左金吾大将军浑碱,首先率军,抵达奉天城池,护卫皇帝。

左金吾大将军浑碱,素来便有威望,奉天城的人心,因他的到来,而略微安定。

3

却说长安城里,光禄卿源休,自从投靠朱泚以后,很受朱泚的信任,朱泚把源休引为智囊。

光禄卿源休警告朱泚说道:

“大帅,虽然如今,大帅已经掌控了京师秩序,但效忠李唐的死忠分子,官吏百姓,依然不在少数。

如果这些京师的死忠分子,与李唐君臣里应外合,背叛大帅,则长安危也。

臣建议,将东城的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南城的启夏门,明德门,安化门;西城的延平门,金光门,开远门;北城的光华门等十个城门,统统关闭。

禁止留在长安的朝廷官员,黎民百姓,随意进出城门。以免他们与李唐君臣勾结,危害大帅。”

朱泚枉然大悟道:

“源大人忧虑的极是!如果奸贼与皇帝陛下合谋,不是会乱了我们的大计吗?”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初六,朱泚下令,京师戒严,关闭长安城门,派军守卫。

眼见朱泚下令,关闭长安城门,不许自由进出,投靠朱泚的朝廷官员,才见势不妙。

于是,有些朝廷官员,开始改换自己的服装,扮作普通的雇工或仆人,暗中出城,却投靠住在奉天行宫的皇帝。

4

其时,大唐首都长安城,规模十分宏大,主体呈方形,非常宏伟壮阔。

长安城的东面有东市,在万年县衙门所在地的东面;西面有西市,在万年县衙门的北面,京兆尹的西面。

南面主要以民居为主,北面则是皇宫的所在地。

大唐的皇宫,富丽堂皇,宏伟庄严。

皇宫正南面,从左至右,分别为含光门,朱雀门,安上门;向北走一段,就是朝廷所在的皇城;再往里走,就是承天门,以及掖庭宫,太极宫,东宫所在地。

继续前行,就到了西内苑,再往北,就是紫苑和含光殿。

含光殿的东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明宫含元殿,含元殿的北面出去,就是著名的玄武门。

5

光禄卿源休,一直敬仰朱泚的气度和胸怀,认为朱泚一定成功。于是光禄卿源休亲自出面,去帮助朱泚,积极劝诱朝廷文武官员,说服他们依附朱泚。

一时,留在京师长安的大唐朝廷官员,对皇帝宠爱卢杞不满,怨恨皇帝的,绝大多数人,都投顺了朱泚,听从朱泚指挥。

那时,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李忠臣(董秦),长期被皇帝剥夺兵权,闲居京师;

太常卿敬红,勇敢而有谋略,都官员外郎彭偃,有文采学识,太仆卿张光晟,也以才干自负,郁郁不得志。

朱泚了解到他们的心理,去说服他们归顺自己,并全部重用了他们,对他们委以重任。

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李忠臣、太仆卿张光晟等,感激涕零,发誓效忠朱泚。

工部侍郎蒋镇,准备出逃长安时,不幸掉下马来,脚部摔伤,被朱泚得到。

朱泚说服蒋镇,让蒋镇归顺自己。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