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李豫密定锄奸计将相助力除恶贼
起先,去年大历四年(769年)冬季时,李豫接受李泌的建议,特颁圣旨,给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让他回京过节。
在圣旨里,李豫晓喻郭子仪道:
“令公爱卿:
朔方一军,有光复社稷之卓越功勋。郭令公也一向德高望重,身经百战,名震朝野。
特诏命,令公以有功兵卒数千人,入朝过寒食节。朕因宴赏,得以相识奖励这些有功之士。”
所以,在寒食节的前夕,郭子仪接受皇帝诏命,带领数千名朔方将士,以入京过寒食节的名义,不动声色地回到了京师长安。
鱼朝恩暗地认为,是皇帝不忘旧恩,奖励赏赐朔方镇有功将士。加之年初,郭子仪敢于不避嫌疑地与鱼朝恩在章敬寺见面聊天,所以鱼朝恩并不怀疑郭子仪这次回京有异。
郭子仪镇定自若的举动,巧妙地稳住了手握京师禁军北军、神策军军权的宣慰处置使鱼朝恩。
2
三月初十,是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已经到了计划中准备动手收拾鱼朝恩的关键时候了,李豫君臣,心里都有些忐忑不安。
三月初九日晚,李豫、李泌、元载君臣,以商讨如何祝贺寒食节的名义待在大明宫里,商讨对策。
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地点、时间,如何去动手,君臣事到临头,心里都有些迷惑。
还是元载精明,他一下子就想起了年初过节时,郭子仪单枪匹马在章敬寺里会见鱼朝恩的情形。
元载不禁灵机一动,也想依样画葫芦,照计而行。于是元载建议皇帝道:
“陛下,鱼朝恩一向警觉,戒备森严。我们何不就利用这个佳节,引鱼朝恩上钩呢?
如果迁延下去,臣担心会另起波折,坏了陛下除贼的大计!”
“爱卿言之有理!请问爱卿,如何安排最妥呢?”李豫故意不解地问元载道。
“陛下,只需如此行事就行!”元载靠近李豫,低声说道。
“此计大妙!请爱卿下去布置!朕立即下旨,安排寒食节大宴的事宜。”
君臣协商妥当。
3
第二天,三月初十寒食节这一天,李豫下旨,在宫中摆设酒席,宴请尊贵的皇亲国戚、朝中的文武大臣,过寒食节。
李豫下旨,留下宰相元载,坐镇留守中书省,负责三公府里的所有事宜。
李泌也接受皇命,进入禁军北军的军营,代表皇帝,为将士们举行犒赏宴会,慰劳禁军将士。
当初,李泌一直随从肃宗皇帝。自灵武至凤翔,李泌一直担任元帅府行军长史,参与军谋大事,而禁军北军一直相随在李泌的左右,一道侍卫、保护皇帝大臣。
因此,禁军北军的许多将校,都曾是李泌的下属。故而,李泌能够顺利地进入鱼朝恩控制的北军饮宴,慰劳北军将士。
李豫深谋远虑,他命令李泌这样做,就是让李泌去稳住鱼朝恩的部众,且与北军将领,联络感情,以应突然之变。
李豫虽对元载委以铲除鱼朝恩的重任,但对元载并不完全放心。因而,李豫兵分几路,并没有把李泌,郭子仪等几路人马的秘密部署,全部告诉元载知道。
一者,李豫是担心人多嘴杂,泄露机密,走漏风声,打草惊蛇,不利除掉鱼朝恩;
二者,李豫知道元载与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宦臣有旧,感情密切,不太信任他,害怕元载临时变卦,反戈一击,内心有所防备。
4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夏历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的一二日。
这一天初为节日时,禁止烟火,只能够吃冷食,因此称为“寒食节”。
在后世的发展中,寒食节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寒食节的节日,前前后后绵延了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的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十分讲究,大致是在冬至节之后的一百零五天那一天,但各地可能有所不同。
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过寒食节。而榆社县等少数地方,却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更加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节。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唐代诗人卢象的这首《寒食》诗中所言的故事,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相传寒食节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
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一次,饥寒交迫,无路可走之时,介之推割股(即大腿)肉,供重耳充饥。
晋文公重耳复国后,介之推不求利禄,与母一道归隐绵山。重耳焚山以求介之推,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
晋文公感伤愧悔不已,葬介之推尸体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那一天,直到后来,才改为清明节祭祀祖先。
韩国方面,至今仍然保留着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由此可见,寒食节在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李豫选择这样的一个节日寒食节,来宴赏大臣和有功将士,就是表示自己仰慕先贤,不忘旧功的意思。
鱼朝恩万万没有想到,仰慕先贤,不忘旧功的寒食节,会是阴谋的一部分。
5
三月初十寒食节这一天,李豫在皇宫禁中的勤政楼,摆上极丰盛的酒宴,宴请文武大臣以及有功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