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君臣悠闲论国事密商如何制权臣 - 巨变岁月之乱世贤相 - 星河灿烂876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48章君臣悠闲论国事密商如何制权臣

“先生,后来怎样了呢?”李豫听得很专心,很细心,见李泌停下不讲,急忙有些亟不可待地问道。

李泌定睛看了看李豫几眼,见李豫听得专心致志,若有所悟,心里很是欣慰,就又继续讲了下去:

“皇上想必最为清楚,当时的官吏百姓,都非常看重中央官职,而轻视地方官职。

祠部员外郎这样的郎官的品阶,虽然不高,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却有着较高的地位。

这是因为,郎官被视为通向仕途的一个重要阶梯。因为郎官官职虽小,却有与朝廷大员,甚至与皇帝陛下接触的机会,从而就有了迅速升迁的可能。

这就是所谓利益使然,大家对在朝廷任职,趋之若鹜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载当了这么一个理想的官职以后,他的仕途果然很快就开始显达起来了。

不久,朝廷就提拔任命元载,外放他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

两京收复以后,先皇肃宗回京,元载也重新回到了朝廷,担任度支郎中一职。

元载这人,聪明机敏,领悟能力强,善于奏事对答,先皇肃宗对他十分欣赏看重。

很快地,元载就得到了先帝(肃宗)的赏识,先帝开始对元载委以重任。可以说,先帝对元载有知遇之恩。

那时,因为平叛需要大批军需粮食,所以漕运显得非常重要。先帝于是就对元载委以重任,派遣元载,到江淮地区去总领漕运事务,负责军需粮食的征集输送供应。

几个月以后,先帝又将元载招回朝廷,再次提拔元载升任户部侍郎、度支使并诸道转运使,总领全国的财政事务。

元载先先后后担任的这些职务,都涉及财政,经济大权,可以说是掌握着朝廷的命脉。

作为一个忠君爱国的有识之士,受到先帝如此的信任,一定会全心全意地报效帝国,一心一意地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不想此时,元载已经有了异心。他却不是如此思考问题,而是开始徇私舞弊,贪赃枉法,以权谋私。

由于元载经常与财税打交道,担任的都是一些肥缺,他的自律能力又不够,又没有谁去盯住他,制约他,看见眼前的财富,他不能不动心。

由此元载开始了他的作奸犯科,贪赃枉法的生涯。”

2

李泌一边讲着,一边感叹起来。他富有深意地重新把话题拉回到了君臣前面前面讨论过的正题。

“哎呀,陛下你看,这不是由于先帝对元载的宠爱过分,而遗留下的恶果吗?

元载的权利太大,欲望膨胀,野心也大了。他必定绞尽脑汁,去贪赃枉法,谋取私利。

权大财多以后,与他交往的人,也就越来越多,最终他必然会忘乎所以,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了。”

李泌很有感触地说道。

“先生真是看透了元载的本性。那时的种种情形,朕如今依然记忆犹新,永远也难以忘记。

先帝把元载从地方招回朝廷,对他委以重任以后不久,先帝就不幸病倒了。

而此时,朝廷的大权,已经渐渐地落入了李辅国、程元振、元载等人的掌控之中。

从此以后,更加没有人,能够制衡李辅国、程元振、元载,制止他们狼狈为奸,为非作歹了。

先生记忆很好,一定记忆犹新,肯定还记得,那时的朝中大权,掌握在了大奸宦李辅国的手中的种种情况。

朕与先帝,都受制于人,情况窘困。

那时,不仅是先帝对李辅国的背义忘恩,专权误国是深恶痛绝,朕对李辅国的专横跋扈,违法乱纪也是恨之入骨。

如果元载还稍稍有一点良心,记得先帝与朕对他的提拔,对他的恩宠的话,看见先帝和朕那时的不利处境,他一定会努力地辅佐先帝和朕,大力地支持先帝和朕,一同对付李辅国、程元振才是。

至少的话,元载也应该保持中立,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不与朕和先帝为敌。

不想,元载这个家伙,居然忘恩负义,有奶便是娘。元载不仅没有支持先帝与朕,反而去投靠了李辅国,与李辅国紧紧地勾结到了一起。

先生啊,你说可气不可气?”

想起往事,李豫义愤填膺,气呼呼地说道。

3

“的确可气!陛下知道吗?元载投靠宦官李辅国,与他狼狈为奸,除了为了攫取更大的权力,利益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辅国的妻子元氏,与元载是同一个家族的亲戚。

元载见先帝与陛下处境窘困,受到李辅国的挟持,难以施展皇权,就想利用这层亲戚关系,去巴结李辅国,攫取朝廷的权力。

此时,李辅国知道自己滥权,为非作歹,遭受了先帝和陛下的忌恨,也想得到元载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助手。

顺理成章,李辅国与元载相互利用,各取所需,他们的关系,就变得格外亲密起来了。”

李泌深刻细致地剖析说道。

“一听先生提起元载与李辅国两人当初的所作所为,朕就十分气愤。

这两个奸佞,早已把先皇与朕的浩大恩情,大唐帝国的根本利益,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朕很清楚,元载与李辅国两人,日夜谋划研讨的,都是怎样共同控制朝廷的权利,以便把先皇与朕的权利架空。

朕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元载正受到权宦李辅国的提拔重用,担任户部侍郎,负责管理朝廷最重要的漕运事务。

从那时开始,元载就与李辅国狼狈为奸,紧密勾结了。”

李豫清清楚楚地回忆道。

“陛下的记忆力惊人,那时的情形就是如此。那时,正是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三月,京兆尹一职空缺。先帝准备物色京兆尹(京师长安的地方长官)的人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