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忧国事彻夜不宁遇险情九死一生
朝野人士,为大唐帝国的未来忧心忡忡,担惊受怕的,岂止郭子仪一人。
孤处衡山的李泌,听到吐蕃大军攻占京师长安的噩耗以后,也是忧心如焚,辗转反侧。
“吐蕃王国的恶贼们,你们如今,也趁火打劫来了。鼠目寸光的恶贼们啊,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你们竟然不顾大义,明目张胆地破坏唐土多年的友好盟约,令人不齿啊!
哎,也难怪吐蕃王国会背信弃义啊!世上只有永久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情谊啊!
怪只怪我们大唐君臣,举止失措,私欲横流,才会让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发生,酿成如今蛮夷入侵的窘迫结局啊!”
想起吐蕃大军入侵边塞,占领京师长安的悲剧,李泌心里就十分憋闷,愤慨。
“陛下啊,你可知道,正是你的糊涂与昏庸,你自以为是的固执,你对功臣的猜忌与漠视,对佞臣的宠信,才让大唐贻误战机,让盗贼有机可乘啊!
你是否已经意识到,你自视甚高,自作聪明,不纳雅言,糊涂颟顸的举措,最终可能会葬送大唐的江山社稷呢?”
想起皇帝的昏聩糊涂,佞臣的专权逐利,功臣的窘困受压,吐蕃的张狂侵扰,李泌心潮澎湃,辗转反侧,惋惜不止。
“我李泌对天发誓,如果有一天,我李泌能够再次出山掌权,为大唐帝国出谋划策,我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那些趁人之危,忘恩负义的蛮夷之辈,一雪国耻。”
2
“公子啊,你经常嘲笑我李泌,食的是山野苦菜,操的是肉食者的心,你怎么能够理解我的心思呢?
陛下父子,对我李泌是恩重如山啊,我怎么能够不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呢?
公子啊,你不是不知道,朝廷如今的窘迫处境啊!
哪怕我李泌,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大唐子民,面对着如此险恶的局势,怎么能够熟视无睹,置身事外,不为国为民,力所能及地想一些办法,寻找一些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呢?
朝廷上下,君臣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面对着各种灾难性的问题,他们只能够手足无措地去应付、处理,怎么能够有深谋远虑之谋划呢?
自广德元年(763年),一直到大历二年(767年)以来,我们大唐朝廷,一直受到吐蕃蛮夷入侵、藩镇节度使反叛的困扰,国事没有任何起色。
虽有郭子仪等将领的军事反击,但由于我们大唐朝廷的战略方针,已经出现了问题。陛下即使使足千般力气,也难以彻底解决,朝廷内外面临的根本问题啊!
面对此情此景,面对大唐每况愈下的惨景,生为大唐子民,我能不痛心吗?
对于如此窘况,我能够漠然置之吗?
如今,已经是大历三年(768年)了。陛下登基,也已经整整六年的时间了。
然而,我们大唐王朝的国事,不仅没有明显的改观,反而是日见衰颓。
陛下还是像从前那样颟顸任性。他对割据的藩镇节度使之流强权人物,依然是宽厚容忍,忍气吞声;
对宦官依然是亲近,纵容,把他们看作自己最亲密的战友;
对各级官吏的贪腐营私,陛下依然是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而对百姓的不满与反抗,陛下却大肆镇压迫害,不思抚慰。
为了解决日益窘迫的经济问题,破解各种棘手的军事问题,陛下只知道,横征暴敛,巧立名目,大肆征收重税,甚至竭泽而渔地盘剥百姓。
大唐君臣,对小民的悲苦,熟视无睹,人心尽丧。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公子啊,你看到朝廷这些窘迫的状况,能够无动于衷吗?”李泌时常对着卢公子倾诉着。
而卢公子似乎有些充耳不闻,漠不关心。他总是难以理解李泌着急忧虑的心理。
3
此时的李泌,呆在衡山山中,已经是越来越不安稳了。
在与卢公子的交流谈论中,李泌也越来越难以冷静。他心里越来越着急,大违李泌一贯的休养和性格。卢公子非常不解。
“先生啊:
大唐的江山社稷,是皇上自己的,是他们李家一家的。陛下自己都不着急,都不担心,你又何须,多管闲事,操什么空心呢?
先生不是所谓,皇上不急太监急吗?
难道先生心里,还一直迷恋当初的权力地位吗?”
卢公子总喜欢微笑着,用这样带点玩世不恭的口吻,轻描淡写地嘲讽李泌说道。
“公子啊,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可我一直觉得,江山社稷不仅是皇上一家的,也是天下人的啊!
老实说,我倒不是迷恋什么权利地位,想重新得到皇帝的宠信,到朝廷去任职。
我是看到,整整十年时间过去了,而我大唐朝廷的事务,却没有什么明显的起色。
我对自己,没有尽到一点扶持的责任,在心里感到有些愧悔、有些自责而已。
大唐百姓,依然饱受官府、盗贼的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个稍稍有些良心的士大夫,怎么会为此坦然相对呢?难道对于百姓的灾难,我能够无动于衷吗?”
“先生位卑不忘忧国,忧国忧民,着实令人钦佩。
先生啊,你又不是不了解陛下的为人。我只是担心,恐怕陛下,未必会领先生的情。
陛下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开始当家做主,有自己的主张了。他最厌烦的,就是别人依然把他当做一个孩子那样,对他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啊!
先生,你还是少操一些心,少讨人嫌吧!”
卢公子恳切地劝李泌道。
“公子啊,你的心意,我十分感谢,我也知道公子所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光阴易逝,如果我自己再不为国效力,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我一生的大好光阴,有负我生平立下的报国之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