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唐西京变故突生众奸佞祸乱唐廷
在这以后,大唐朝廷种种失当的战略举措,更让李泌揪心和忧郁。
朝廷屡次的处置失当,不断激起地方官吏、黎民百姓的逃亡,军中兵变的发生。
朝中文武百官,渐渐地只知道司空李辅国、观军容使鱼朝恩,而不知道还有一个皇帝存在。
皇帝的权利,被李辅国、鱼朝恩等奸佞架空,李亨的处境越发孤立。李亨也越来越不能控制朝廷的局势了。
对统兵的将领们,李亨却是更加猜忌。将帅们的处境,也是人人自危。将士、吏民,对大唐朝廷,也是越来越离心离德。
人人图谋自保,苟延活命,没有谁愿意去认真思考,如何为国尽忠,为国效力。
2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四月五日,太上皇(李隆基)在神龙殿忧郁而死,年七十八岁,李亨也病危了。
大唐宫中变乱的消息,迅速地在天下传播开来,并很快传到了衡山,传到了李泌的耳内。
太子李豫(李俶)的处境,也更加危险。李泌的担忧情绪,也更加强烈,越发难以抑制。
3
最初,张皇后与李辅国互相勾结利用,李辅国遂逐渐独揽了宫廷和朝廷的大权。
但因私利勾结者,必然因私利而决裂。这句话,用在张皇后与李辅国身上,也十分合适。
张皇后与李辅国,终于因为利益的争端和权利的分配问题,而闹翻了脸。
李辅国技高一筹,他安插宫内射生使程元振等人,充当同党,作为他在皇宫中的内应。
4
眼见夫君李亨的病势,渐渐沉重,药石不进,张皇后伤心欲绝,更加忧郁不安。
一直丰腴美丽的张皇后,面容憔悴,一下子老了好几岁,更加沉迷于佛事之中,一心祈求佛祖保佑。
想起自己孤苦无依的处境,张皇后心里就十分愧悔:
“乾元三年(760年)六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是一个多么悲伤的日子啊!
寄托着哀家一生希望的兴王佋儿(李佋),怎么就会突然夭折了呢?佋儿才只有八岁啊!
老天爷啊,万能的佛啊,难道真是因果报应吗?
自从哀家的亲生儿子离世,哀家的希望,就彻底落空了。哀家如今,还有什么希望呢?
如今在宫中,哀家已经是孤身一人,茕茕孑立,有谁能够安慰哀家呢?
如今,陛下又病危,哀家的小儿子定王侗儿,还非常幼小,才只有六岁,小女儿颖儿也还幼小,谁能够帮助哀家呢?
万一某一天,皇上突然驾崩以后,哀家的处境,不是会更加孤立无助吗?难道李辅国会放过哀家吗?”
张皇后很清楚,没有了皇帝庇护,自己最终一定会受到李辅国等人的暗算和打击的。
“看样子,如今,为了自保,哀家只有先下手为强了。只有诛杀掉李辅国,才能永绝后患,保证哀家的安宁啊!
可是,哀家独处宫中,没有战友,怎么能够战胜狡诈成性的李辅国呢?”
张皇后忧虑不堪,烦心不已。
“如今,留给哀家的日子已经不多了。看样子,哀家只有和太子殿下捐弃前嫌,结成联盟,才有一丝胜算啊!
可是,哀家与太子结成同盟军,与李辅国抗衡,能行吗?殿下会忘掉当初哀家的绝情吗?
管他成不成,哀家也都要拼死一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难道哀家就任由李辅国宰割吗?”
想到这个主意,张皇后立即迫不及待地忙碌了起来。
“张如祥,如今陛下病势沉重,你立即出宫,请太子殿下进宫,探望父皇!”
张皇后派内臣张如祥传话,希望能够召见太子,请太子来到宫中,秘密磋商诛杀李辅国的大事。
4
如今的太子李俶,已经改名为李豫。
自从早年与张皇后在夺嫡事件中,结下矛盾以后,李豫一直生活在忧郁与恐惧之中。
他为人低调,不敢张扬,心中的芥蒂也一直难以疏解。
听见张皇后邀请,李豫不忍心拒绝,也想了解一下父皇的病情,探探张皇后的口风。
李豫遂在侍从张武吉等的引领下,以探望父皇为名,进入了内宫之中。
5
“豫儿参见母后娘娘!”李豫进宫后,先向张皇后毕恭毕敬地行礼道:
“母后娘娘安康!陛下好些了吗?
长久以来,孩儿就十分忧虑陛下的圣体。只是孩儿担心惹父皇生气,所以不敢经常在父皇的身边侍候问询。
父皇的龙体,多亏娘娘的照顾,病情才不至于加重!豫儿对此,一直对母后娘娘感激不尽!”
“豫儿不必多礼,这些都是为娘应该做的。太子殿下,为娘今天请你进来,不仅是想与殿下讨论陛下的病情,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欲与殿下商议。
太子殿下,你能够静下心来,听听为娘的建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