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史思明图谋叛离安庆绪束手无策
史思明,是宁夷州突厥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
史思明早先是唐朝廷边塞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一个小卒,与安禄山一道共事,后来因战功赫赫,而被皇帝(李隆基)赐名为“思明”。
少年时代,史思明就与安禄山相识相知,成为了安禄山的生死之交。
他俩一起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长大。
成年以后,史思明与安禄山二人,仍然保持着十分友好的关系,一直忠于安禄山,后被胡人尊称为“二圣”。
安禄山其貌不凡,他的体格雄壮,体貌威武,身高体胖,性情残忍,懂得九族语言,狡诈多智,善于揣度人心,长于计谋诡计。
而史思明也是毫不逊色。他的身姿消瘦干瘪,肩膀像鹰一样耸着,佝偻着背,眼睛怒睁鼻子歪斜,胡须毛发很少,性情急躁而骁健狡诈,懂得六族语言,长于军事。
2
成年以后,史思明与安禄山起初一道贩马,做些小本买卖或者走私之类为生。
后来,史思明与安禄山见这些走私的小本买卖,没有多大前途,还有坐牢杀头的危险,二人一道,遂决定投身军旅,为国建功,好博取功名富贵,最终成为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下小卒。
二人身躯高大,武艺高强,而又残忍多谋,作战勇敢。
不久,二人同时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看中提拔,任用为军中的捉生将。
捉生将是唐军中的低级军官,负责侦查和抓捕敌军将士,军饷不多,生活一向拮据。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阿史那崒干)因欠官府的债款,走投无路,只得逃出从军的军营,逃亡到了北边的奚族地区躲债,不料被一向排外的奚族部落人捉住。
奚族部落人,想杀死史思明(阿史那崒干)这个外族人,用来祭祀神灵。
史思明(阿史那崒干)不甘心束手就死。
史思明通晓塞外蛮族风俗习惯,他灵机一动,心生一计。
史思明(阿史那崒干)故意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威吓奚族部落人说:
“诸位奚族豪杰,我是大唐王朝,派来与你们的买王和亲的使者。
如果你们杀了我,恐怕就会惹下滔天大祸。
到时,必然将会祸及你们的部落族人。恐怕那时,你们后悔也来不及了。”
奚王买买提尕,一看史思明(阿史那崒干),高大威武,一副气度非凡的派头,还真把他当成了大唐派来的使者。
于是,奚王买买提尕,以贵宾礼节,接待了史思明,并与史思明亲切交谈。
史思明的巧舌如簧,说得奚王买买提尕信以为真。
奚王买买提尕畏惧大唐王朝的势力,决定派一百人,跟随史思明(阿史那崒干)前去朝拜大唐皇帝。
史思明(阿史那崒干)渴望为大唐朝廷立功,就欺骗奚王买买提尕说道:
“大王,你派去的人,虽然不少,但我看来,多是一些浅薄之徒,没有一个重量级人物。
这样身份低微的人,怎能去觐见大唐皇帝呢?
听人说,大王你的手下,有一个才华超群的将领,琐高买买提膏(将领称号),大王何不让作为使节,去觐见大唐皇帝呢?”
奚王认为有理,便让亲信将领琐高买买提膏,率领手下的三百奚人,跟随史思明(阿史那崒干),前去朝拜大唐皇帝。
史思明(阿史那崒干)和奚族的使节琐高一行人,快走到平卢(今辽宁朝阳)时,史思明(阿史那崒干)先秘密派人前去,告诉平卢守将裴休子说:
“裴大人,奚族人派琐高买买提膏和精锐的将士一起来了。
他们嘴上说,是去朝拜天子,实际是想来偷袭平卢城池。请大人千万小心注意。
裴大人啊,你不如提前做好准备,先下手为强,不等他们动手,就先派兵干掉他们以绝后患。”
裴休子受到欺骗,信以为真。
在奚人进入平卢境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裴休子将琐高手下的三百人,杀了个一干二净,单单留下个首领琐高买买提膏。
史思明(阿史那崒干),把琐高买买提膏捆绑好,押送到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那里,报功领赏。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见奚人中最有才能的将领琐高买买提膏,也被捉生将史思明(阿史那崒干)捉来了,非常高兴。
张守珪觉得,史思明(阿史那崒干)给唐朝立下了大功,当即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大大地称赞了阿史那崒干的机智勇敢。
史思明(阿史那崒干)因此事,而官运亨通,被从捉生将,提升为果毅(官职名)一职。
天宝初年,史思明因功晋升为平卢军兵马使,与田承嗣一道,升为了将军。
3
后来,史思明(阿史那崒干)入朝,朝见皇帝。
史思明趁机对皇帝(李隆基)吹嘘起了,他早年立下的那些功绩,越发得到了李隆基的赏识。
李隆基大喜,便赐给他了一个汉名—史思明。由此,阿史那崒干,改称为史思明。
史思明骁勇善战,胸怀才略。
因多次建立战功,史思明数次得到朝廷的提升,一直到担任大将军职务,很受皇帝(李隆基)的赏识。
有一次,李隆基召见史思明,亲自为之赐座,还与之亲切交谈,对史思明的军事才能,大为赞赏。
李隆基亲切地问史思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