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平叛乱君臣设谋挽危局李泌受命 - 巨变岁月之乱世贤相 - 星河灿烂876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6章平叛乱君臣设谋挽危局李泌受命

其实,李亨、李泌君臣,心里都十分明了,此次大将抗命事件的严峻性。

这次事件,比较充分地反映了新朝廷与以郭、李二将为代表的藩镇将领之间,在最初的君臣磨合阶段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摩擦的实情,为处理朝廷与藩镇的关系,敲醒了警钟。

这次君臣之间的小摩擦,也无疑同时暴露了新朝廷,当时面临的尴尬、无奈的处境。

要扭转这种有些尴尬的处境,必须要宽宏大度的度量和绝顶的智慧和判断力,决断力才行。

2

不仅仅是李泌意识到了事情的严峻,李亨心里也更加清楚事件的严重性。

“上皇虽在西蜀边鄙,但上皇在大唐军民心中的威望和影响还在,朕在大唐军民中的威信,还需要加紧树立。

如今,藩镇的离心现象已经十分突出,朕的新朝廷的威望和号召力还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朕必须首先解决号令不行,政令不通,这一些最为窘迫的问题,才能够让朝廷走上正轨。

然而,有谁知道朕的苦恼呢?

朕在无可奈何之下,依靠先生这一类雕虫小技,施展恩威并施的计谋,以达到凝聚人心,震慑郭、李诸将,使政令畅通的目的,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长治久安之策啊!”

想到这些,李亨又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

“这次小摩擦所导致的后果,会不会变得更加深远和可怕呢?这次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大加重了朕对于依赖藩镇将士的担忧啊!

如此看来,就连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名将,都不值得朕的充分信任,还有哪个藩镇,肯为朕死心塌地呢?

看样子,朕必须要预先采取预防措施,未雨绸缪才行,不然,后果堪虞!”

3

当初李亨作为忠王,尝为朔方节度大使。每年年终过节,将吏们常来致启拜谒李亨,可说李亨与朔方军是早有渊源。

然而,与李亨关系最为密切的朔方镇节度使王忠嗣,早已于天宝六年十一月,因得罪皇帝而去职。

此后,李亨本人,也屡遭奸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迫害。他已经不可能,再与朔方军的将领,保持任何实际的联系了。

因此,灵武新朝廷,不可能一下子就心怀坦荡,毫无猜忌地对朔方镇郭子仪等藩镇将领充满信任。

自郭子仪武举异等,补任左卫长史,累迁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远军使以来,郭子仪曾经多年没有升迁。

天宝八载(749年),朝廷于木剌山,置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才命郭子仪领其使,拜左卫大将军。

天宝十三载(754年),朝廷移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于永清栅北筑城,并改横塞军为天德军,郭子仪为之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就是说,朔方军将领郭子仪,只是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才经过李隆基的着力提拔,才得以进入朔方镇的核心领导层,成为朔方节度使。

所以可以说,郭子仪此时在群英争雄、山头林立的朔方镇,还不能够完全左右朔方镇大局。

而李光弼进入朔方镇的核心领导层,其实比郭子仪的时间还要早一些。李光弼在朔方镇军中的资历、威望和评价,似乎还在郭子仪之上。

天宝初,李光弼由左卫郎,累迁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就已经进入了朔方军核心领导层之中。

天宝五载(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河西,陇右节度兵马使,充赤水军使。

天宝八载(749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表奏朝廷,充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封蓟郡公。

天宝十一载(752年),朝廷拜李光弼为单于都护府副都护。

天宝十三载(754年),朔方节度安思顺,欲招李光弼为女婿,李光弼为回避安思顺的盛情,而称疾辞官。

陇右节度哥舒翰闻之,上奏朝廷,李光弼得以还归京师。

就是说,在王忠嗣任朔方节度使时代,李光弼就已经任职于朔方,担任重要职务。在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时候,李光弼实际上处于闲赋在家的状态。

安禄山叛乱以后,仅是由郭子仪的举荐,李光弼才得以被朝廷重新任用,任命为河东节度副使。

因此,郭、李二将,作为天宝末期大唐军政界的边缘将领,实际上处于远离朝廷核心的位置。

虽经偶然的历史机遇,李亨新朝廷的建立,为了培养效忠亲近自己的将领,重用郭、李二将,才将郭、李二将,推上了历史剧变的潮头,但在各方面关系的把握上,尤其是在与灵武新朝廷打交道的经验上,郭、李二将,都不够成熟老道,不够练达,以致与新皇帝,新朝廷结下误解和隔阂。

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郭、李二将,都尚需要完成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

其实,从前面发生的事件中,郭子仪的表现,差强人意,好像尚不如李光弼成熟老到。

郭、李二将,永远也不会想到,他们冒犯新皇帝的举动,已经给被天崩地裂般的安禄山兵变,震慑得惊恐不安的灵武新朝廷,留下了阴影,种下了猜忌的种子。

实际上,这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是很难避免的。

从此后平定安禄山叛乱的发展过程来看,灵武新朝廷这种担忧和恐惧,以及采取的相应的应变措施,可谓是处处暴露无余,费尽了新朝廷君臣的心机。

这件事,对以后的历史进程的影响,不仅是局限于影响郭、李两位将军,也不仅局限于影响朔方军和河东军两只功勋卓著的军队,甚至影响了整个平叛的大局。

这也是在平叛过程中,朔方军和河东军,一直战功卓著,却一直饱受朝廷猜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起因。

4

有了朝廷文武大臣,李泌,李辅国以及诸王的襄助、出谋划策,李亨的事务减轻了不少。

处理日常的军政事务时,李亨也得心应手,觉得轻松了许多,不再那么烦恼了,那么着急了。

时时郁郁寡欢的李亨,心情也随之舒畅了许多。

5

九月上旬的一天,寒风凛冽,李亨独自呆坐在简陋的行宫大殿上,处理着政务,苦苦思索着应对叛军的良策,不时瑟瑟发抖。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