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播种完毕
“报告团长,经过十天的艰苦奋战,我们终于成功完成了最初两千亩地粮食作物的播种!这段时间里,大家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一位满脸疲惫但眼神坚定的战士,笔直地站在王团长面前,声音洪亮地汇报着情况。
王越丰静静地听着战士的报告,目光投向远方那片被分割成一块块整整齐齐的麦地。阳光洒下,一片片裸露而出的新浇过水的土地显得有些反光。在规划出的宽阔主干道两旁,新栽的树木排列成行,嫩绿的枝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而田间纵横交错的沟渠,宛如大地的脉络一般清晰可见,它们已经完成了挖掘工作,现在就差最后的防渗水处理环节了。可以说,整个耕地的基础工作都已基本就绪。
望着眼前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王越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欣慰之情。他深知,这些辛勤付出所换来的成果,意味着他们未来的主要食物来源有了坚实的保障。只要不出太大的意外,待到丰收时节,这里必将迎来硕果累累的景象。
想到这里,他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对那位战士说道:“同志们都辛苦了!你们做得非常出色。接下来,要继续按照原有的规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目标,让这片土地成为我们生活的依靠和骄傲!而你们可以放个假,但是只有两天,我们的任务还很重,需要你们辛苦一下。”
避难所的内部空间因为长时间的人员居住而略显脏乱不堪。这里原本就并非设计用来作为长期居所的地方,人们在这逼仄的空间里拥挤地生活着,各类物品随意摆放,地面也布满了灰尘与污渍。
然而,身处末世之中,生存才是首要任务。尽管整个安全区内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工作需求,但由于资源有限、时间紧迫等因素,目前还未能大规模地在外界建造房屋以供居民居住。不过,一些必要的功能性建筑还是得以陆续兴建起来。
比如在研究所所在的区域内,新增添了许多建筑物。这些建筑被专门用于存放丧尸样本以及各种各样的研究素材。科研人员们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忙碌着,试图从对丧尸的研究中找到对抗这场灾难的有效方法。
此外,为了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与安全,相关部门还规划在巨墙内侧的一片区域修建粮仓。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考虑在秘境内部也设立一座粮仓,同时在秘境外侧再建造一座。通过这种布局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即便遭遇极端情况,如外界的攻击或自然灾害等,人们依然能够有充足的食物储备,不至于陷入饥饿的困境。无论是身处安全区内的哪一个区域内,都无需担忧会出现断粮的危机,他们将整个安全区分成了多个区域分别赋予不同的功能,而不同区域的安全等级自然是不同的。
在军事区,士兵们加强了巡逻和防御工事的建设。巨墙上,新安装的瞭望塔和防御武器让这里看起来固若金汤。士兵们也都知道,每一次对防御设施的加固改造都是为了更好的守护身后百姓的生命,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教育区内也没闲着,虽然环境艰苦,但临时搭建的教室中依然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老师们在努力维持着教育的正常运转,他们深知知识是人类未来重建的希望,即使在末世,也不能让文明的火种熄灭。
医疗区这边更是忙碌不堪,伤员不断被送来。医生和护士们疲惫不堪,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坚定。他们与研究所那边一道不断研究丧尸病毒对人体伤害的新变化,努力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从一次次的生死边缘抢救生命。
而在居民区,人们也在自发地组织起来,改善生活环境。大家互相帮助,清理垃圾、打扫卫生。孩子们在放学后也力所能及地帮忙家中的家长,这种在困境中团结互助的氛围,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一丝温暖,仿佛这末世的黑暗中出现了一道道希望之光,指引着大家向着未来前行。
同时,探险队不断出发,深入丧尸横行的区域。他们寻找物资、探索可能存在的安全之地,每一次的回归都带来了珍贵的信息和物资,为避难所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宽敞而肃穆的指挥部里,正中央摆放着一张巨大且详尽的地图。这张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个区域的信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用不同颜色和符号标记出的安防等级。虽然这些区域仅仅局限于这小小的避难所内部,但即便如此,它们之间的安全系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令人惊讶的是,军事区域被划定为安全性最低的区域。这意味着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或变故,这里将成为最后一批进行疏散甚至是撤离的地方。或许有人会对此感到疑惑不解,但实际上这种安排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毕竟军事区域往往承担着重要的防御和作战任务,如果过早地进行疏散,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避难所的安全防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育区和医疗区则共同处于第一梯队。这两个区域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原因不言而喻——孩子们象征着人类社会的未来,而在这个容纳了上万人口的庞大避难所里,能够成功挺过大撤离危机的孩子仅有区区两百多个。他们是希望的火种,是延续文明的关键所在。因此,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代价,都必须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
至于居住区则是第二梯队,虽然在发生危险的时候会同时进行动员,但是最初的阶段也只是由居民自发的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