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一
小溪沟
曲折迂回
蚯蚓般
不肯离开村里的土壤
小溪水
牵肠挂肚
缠绵着村庄
村头高耸的椿树顶
被几只拖尾鸟霸占了
衔来残枝败叶
在树杈间
筑好了小碉楼
整日里忙忙碌碌
还不忘警戒着
每一个
闯进村里来的移动物
叽叽喳喳
商量着
鸟语
成群结队的蝶儿蜂儿
满村子飞来扑去
哼哼嗡嗡
寻觅着
花香
大堰村几十户人家东一户西一家,捉迷藏坐落在一个个小山丘脚下,这边一排山丘与那边一排横七竖八的小山丘之间,相隔三四百米,地势相对平坦,不过被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沟分割开来。小溪沟大家都习惯叫它河,至于叫什么河却没有称谓,可能是平时水流太小的缘故罢!但也有水流大的时候,春来发春雨,两边山丘的雨水尽往河里排,河水是说涨便涨。
一连几日春雨绵绵,这天天刚麻麻亮,整个村里的人便被放鸭佬杨积德咒爹骂娘声吵醒了。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一块白塑料薄膜,扛着长赶鸭铲,裤子卷至大腿,两脚黄泥巴,逢人便嚷桥塌了,塌粑粑了。
原来河堤上有一座砖砌的土拱桥,如今被一夜春雨化为乌有。他起得早两眼迷糊没发觉,正准备赶鸭子过桥去对面,等他发现桥塌了,急忙吆喝鸭子们转身,连哄带吓的。可是鸭首领铤而走险早跳下河了,其余的同伴便也随着扑通扑通也往河里跳,怎肯听放鸭佬的招呼,水流湍急里扑腾扑腾冲锋陷阵般过了河。桥虽不长也不宽,但却是村里过河的唯一通道,如要绕行非得走上几里路不可。放鸭佬急得在河边来来回回直跺脚,一边用鸭铲铲上一铲黄泥巴,高高扬起徒劳地往河对岸的鸭群乱扔,一边又望鸭兴叹,咒怨那领头的鸭首领发瘟中毒不得好死。
过了几天天才放晴,河水小了,河面也变窄了。可惜拱桥塌了,河堤上留下了三四米宽的缺口,河水从缺口里挤进来再挤出去,看起来十分湍急,还打着旋儿。以毛婶为首的一帮妇女七嘴八舌把锹队长围住了,希望他能主持复桥大业。原因是春雨一停,一出太阳,对面山上的菌子会象打了鸡血般,成片成片地冒了出来,随便在山上转一圈便能捡回一大竹篮,或水桶或脸盆。甚至把穿着的长裤脱了,把两裤筒下边用茅草或野葛藤缠住,也能塞得满满当当,搭在肩上顶在头上。弄回家,拣小的嫩的或炒或炖,汤纯味鲜。把那些大的老的趁太阳晒干收藏起来,等到年底杀猪宰鸡的时候,再拿出来和肉一起炖着吃。或逢赶集日提到集市上卖给那些吃统销粮的,换点火柴盐巴味精贴补家用。
毛婶这帮妇女眼尖又勤快,这桥塌得真不是时候,看着的菌子也捡不到,急得心里象蚂蚁咬了般坐立难安,把锹队长围住非要给个答复。锹队长本名杨三喜,解放前放牛娃一个,放牛的时候稀里糊涂跟着隔壁村的一帮愣头青加入了少先队,解放后根红苗正成了杨家组的大队长。搞大食堂那阵子,社员在田里地里忙得汗流浃背,他就拖着一把锈铁锹站在田边地头树荫处当监工,指手画脚,批评这个做事不卖力那个专偷懒,你挖坑挖浅了他整垄整歪了。久而久之,大伙心里不平衡,背后骂他猪鼻子插大葱装象,瞎指挥啥也不会只会拖锹,后来干脆给他起浑名:拖锹大队长简称锹队长。时代变了,加上年岁己老,队里的后生不听他那一套了,每每回想起当年的风光岁月,心里还是有点落寞的。如今这帮难缠的妇女婆央求他主持队务,心里暖乎乎的,只可惜挠了半天白发也没想出一个对策,不禁又气馁起来,找个借口上茅房,然后躲在里面只到她们唉声叹气自行散了。
放鸭佬杨积德因放鸭来去不便,便从后山砍了两根长松树并排搭在缺口上。他艺高人胆大,脚踏两木又有放鸭铲维持平衡,倒也去来自由。妇女婆中有胆大的,一脚踩一木手脚并用,狗爬似的爬过去,捡完菌子后,把篮子放置在头前,推一下再爬一下,晃晃悠悠又爬了过来。象毛婶几个见水便犯晕妇女就没这个本事了,虽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尝试一番后便彻底死了心,从此一心一意到后山上去捡了。
后山是杨氏先人安息之地,新旧坟头见缝插针随心所欲,年代久远无后人的坟头塌平了,后来人以为是块空地,又把自己的亲人葬在那里。几百年来,杨氏家族不知死过多少人,但坟头范围固定在那一片区域,不曾增也不会减。杨氏族谱记载,以前后山本属于朱氏家族,杨氏先人是在清朝乾隆时期从江西庐江迁移而来,起初人单势薄,老头子死后兄弟几个请来阴阳先生,相中了屋后那块地。朱氏家族不肯死人占他们的山,最后是杨氏兄弟行蛮争夺过来的,而且过程相当激烈。最终穿鞋的还是怕了打赤脚的,朱氏家族被逼无奈又不甘心,提出了一条苛刻要求,须杨氏兄弟中选一人,头上顶着一块烧得通红的铁犁铧,在后山上奔跑,能跑多大圈便划多大的山地让给杨家。最终单身的幺兄弟壮烈地为杨氏家族拼得了后山那一亩三分坟地,从此所有杨氏人丁死后全葬于此圈之内,不得外扩。后来岁月变迁,杨氏家族日渐兴旺,又分作几支外迁他乡。朱氏家族反而没落变得人丁单薄,无法与杨氏家族抗衡,迫不得已除了几户,其余的全部迁往另外一个山脚下,居然也逐渐兴旺起来,所以大堰村以朱杨两大姓为主。
就象约定俗成一样,杨氏后人都想死后葬在先祖身旁,坟地外围反成了异国他乡,葬在外围死者生前绝对不肯,后人心理上难以释怀好像没有尽到让自己亲人落叶归根的义务。
二
春插开始了,大人在田里扯秧插秧忙得热火朝天。一群刚上学的小娃娃却在田边捉小蝌蚪玩泥巴,也忙得好开心,还齐声喊起了不知从什么地方学来的儿歌:
高粱叶儿宽又宽,
哥哥在当官,
打的新洋伞,
坐地梅花轿,
一双唢呐一双号,
哥哥回来好热闹。
……
大人们可没有闲心搭理他们,春插上岸,又得在山边地头种花生芝麻黄豆之类,持续忙活了大半个月,终于慢慢闲了下来。没有农活干了,于是各自又开始找门路,有手艺的各展所长,走乡串户,补锅钉鞋,编筐打铁,熬糖打豆腐……或帮人修房筑屋,上门做木匠当裁缝。至于那些无一技之长的人,勤快点的会自寻门路贩水果收破烂,打鱼挖黄蟮,大钱难赚小钱不断。懒散一点的整天吊儿郎当无所事事,要么父母吵骂,要么婆娘责怨,在家无法安身,于是东打听西打听,居然一声不吭跑到外地说是打工去了。一个多月后还汇回来一大叠票子,村广播管理员杨结巴兴奋地在广播里结结巴巴通知了一遍又一遍,好像这钱是寄给他的。这下村里不亚于原子弹爆炸了,人人震惊,于是人托人打听怎样才能去打工,如何想方设法让有打工门路的人带上自己。听说隔壁村有人在浙江制衣厂打工,老板安排他回来招工,一问只招丫头。又听说县城有劳务中介公司专门为深圳东莞的工厂招工,广佬们财大气粗,开的厂工人成千上万,可惜也只招丫头片子。
死丫头在父母眼里虽然是个亏本货,但要放手让她们远走他乡,做父母的不放心,毕竟养了这么多年,丫头们从未出过远门,心里也是忐忑不安。也有些胆大的,或因为父母好吃懒做而对家庭厌烦失望的丫头,不辞而别偷偷摸摸地跟着别人去打工了。又有不好的消息传了回来,有鼻子有眼地说谁家的丫头被招工的骗到河南山沟里,卖给一个傻子当婆娘,整天用铁链子拴在房里不见天日,说是为了传宗接代。至于这死丫头是如何逃了回来,也无关紧要了,关键在于失了身就更不值钱了,父母颜面尽失心中窝囊,兄弟姐妹也觉得脸面无光有损自尊,在熟人面前抬不起头说不起话,恨不得马上把这死丫头随便找个人家嫁了算了。又闻谁家的幺丫头在福建写信回来诉苦,说是那里靠海边住的房子又低又矮,生活条件比自己家里还穷……急得父母直跳脚,又无计可施,回信再三叮嘱千万别让那里的男人占了便宜……
一时糟糕的消息此起彼落,村里人心惶惶。好在双抢开始了,大家忙得连喘气的功夫都没有,大人小孩白天累得连话都不想多说一句,自然而然就忘了打工这回事。双抢忙完,大家又开始有说有笑了,偶尔几个人晚上乘凉碰到一起,摇着蒲扇,聊的无非是一亩田打了多少斤谷子,用了多少成本,除开上交国库的,所剩无几……
唉!亡,百姓苦;兴,百姓苦。聊来聊去,男人们会聊到牛皋和金兀术,罗成与单雄信。而且越聊越兴奋,有人时不时学打鼓匠拉腔拖调唱上几句:
“今日来到洪桐县,各位看官听我言……”
东扯西拉,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女人们则会交头咬耳,说着别人见不得人的隐私,谁家的内裤总是洗不干净,八成是得了妇科病,谁家的子宫下垂……又说张寡妇在堂屋里洗澡不拴门,他家大黄狗见有人过路还吹着口哨,不声不响地照那人后脚跟狠咬一口,气得杨黑皮从地上捡起半截砖头到处撵它。这畜生慌不择路,居然把堂屋门撞开了。张寡妇在黑皮色迷迷的眼皮底下是顾脸不顾腚,顾上不顾下全曝光了,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赤条条端起那盆洗澡水全泼在黑皮身上。杨黑皮只能落荒而逃,又被那大黄窜出来照后脚跟咬了一口……
杨黑皮本名杨书生,生字辈,村里那一辈起名本是严格按辈份的,可是五八年大饥荒,人人担心自家的男孩长不大,于是又给其起了个贱名,还跟风似的,其中以狗命名居多,你给自家孩子取名公狗,他家就会取名母狗,什么花狗草狗毛狗冬狗土狗泥狗灰狗大公狗小母狗的,绝不重名。或者以其残缺点取名,头上长疮留疤痕的叫癞子,张癞子李癞子。腿脚不灵便的叫瘸子,杨瘸子王瘸子的。剃过光头的叫和尚,皮肤黑的叫黑皮,皮肤白的叫白皮……年长日久别人叫习惯了自己也听习惯了,再去叫他的学名,彼此都觉得别扭。
丫头们则不受影响,大人们也懒得动脑筋给她们取名,大丫头叫大妹小丫头叫小妹最小的叫幺妹,老二叫二妹,老三叫三妹,老四叫四妹,依此类推。以至家家户户都有叫大妹小妹的,有时候几个妹丫头聚在一起,为了区别会以其兄弟贱名为前缀,譬如公狗大妹,母狗小妹,杨瘸子幺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