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巅峰之战 - 名门正派不易做 - 生煎包大战小笼包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76章巅峰之战

至正二十二年四月,明教教主张无忌率弥勒宗义军与朱元璋所率红巾军于南四湖决战。此战,张无忌投入军力二十万,朱元璋亦号称三十万带甲将士。正当天下百姓哀叹外患未除内乱已起,执掌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的宋青书终于露出血腥獠牙,十日之内连下刘香庄、西渡口、马口、南阳四处险要,将张无忌及朱元璋驻扎在南四湖附近负责守卫接应的军力一网打尽,把明教内两方义军的主力部队摁死在了南四湖。南四湖内,张无忌与朱元璋自相残杀;南四湖外,宋青书已成瓮中捉鳖之势。

派往北五湖开凿河道的苏浙义军已去了十日,只待宋青书以烟花为号,将河道凿开,无论是弥勒宗义军还是白莲宗义军,无论是张无忌还是朱元璋,都难逃一死。这一战,明教义军统共投入军力五十万,扣除义军之中的老弱、辅兵与妇孺,战死的壮年将士将不下二十万。此战之后,明教义军势必元气大伤,再无逐鹿问鼎之能。然而中原大地遭这腥膻之辱已有百年,百年来因为各种被杀死的汉人数以亿计,不少曾经繁华热闹的村落城镇都已渺无人烟,汉人是再也经不起这样的损耗了。明教义军将士的折损势必对整个抗元大业有极大的影响,纵使宋青书用兵如神,可他也不是三头六臂,有将无兵,再谈与元廷争天下想必也是极之为难。

“宋少侠,你如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只能算是战将、名将。可战将再勇猛,也不过旁人手中的一把刀。眼下,你便是你心中仇恨的刀、是王保保的刀、是元廷的刀!这一刀下去,只能使亲痛仇快,终你一生都无法洗刷今日的罪孽,更遑论驱逐鞑虏救世济民。宋少侠,你甘心吗?你了解百姓的苦痛,懂得战争的意义,你能够做到也必须做到,将战争牢牢运转在自己的掌控之内。打败他们、折服他们、号令他们,让他们誓死效忠于你,这才是真正的战神!”

“七叔呢?默之呢?霍然呢?我武当无辜战死的那么多弟子呢?我不甘心!我不甘心!”

“死者已矣,你如今要做的是不让这损失更为扩大。你心中的痛苦只会让你迷惑,你得制服它。唯有制服了自己,才能制服旁人!”

宋青书也知宋濂先生的话半点无错,他该心悦诚服诚心受教。然后如宋濂先生一直以来所期望的那般,彻底斩断心中的情意与私心,走上那条至高无上的王者之路。可他做不到!

“宋师兄,昨夜弥勒宗在刘桥突围,虽说被打了回去,可我军亦是死伤惨重!”

“我们已经围了他们整整一夜!明教义军亦是天下精兵,这数百里水泊,困不了他们太久!”

“请宋师兄早做决断!”

只在第二日的清晨,以常飞云为首的武当义军将领便又围住了宋青书,要他早做决断,以免夜长梦多,被张无忌与朱元璋寻到反扑的机会。

坐在书案后的宋青书听他们这般所言却是无动于衷,只撑着额角百无聊赖地回道:“我知道了,再等等!”

“还等什么?如今势成骑虎,正该当机立断!”常飞云不满地道。

常飞云话音未落,宋青书忽然一掌将面前的书案拍地四分五裂,厉声喝道:“我说等便等!这义军之中,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眼下帐内站着的俱是宋青书的亲信之人,他们见宋青书难得发怒声色俱厉,各个不敢言声,气氛一下子沉凝已极。

过了一会,宋远桥忽然一掀帐帘走了进来,低声言道:“都下去罢,我与你们宋师兄有话要说。”

这一回,再无人以军令为先,不等宋青书点头应允,便都迫不及待地逃了出去。

宋远桥见宋青书精疲力竭地倒在椅内,不由微微而笑,只道:“战事顺利,何故愁眉不展?”

宋青书心事重重,哪有闲情逸致与宋远桥打机锋,只苦涩地道:“爹爹明知故问。”

“你能听宋先生一言,这很好。”宋远桥快马自武当赶来,心中最忧心的便是宋青书会因为莫声谷的死失去理智,倘若因此而影响了抗元大业与万民福祉,那他便是下到十八层地狱也无法补偿。好在,宋青书还能悬崖勒马。

宋青书静默了一阵方才低声言道:“……宋先生希望我能当个心存仁义的明君,可这从来不是我心中所求。”

宋青书话音方落,他与宋远桥便同时沉默了下来。隔了许久,宋远桥忽然用力一捶他身旁立柱,再不愿装傻掩饰,只含恨道:“说来说去,你终究忘不了那件事!”

宋青书无力地闭了闭双目,低声道:“爹爹,我这一生都只是为了他。”重生以来,他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武当与七叔。自行走江湖起,几次三番为七叔挡死,起先是因为心中有愧,后来又希望七叔能一生安乐顺遂。日积月累,终究是把自己也给赔了进去。七叔便是他的心之所向,他豁出性命也要保全的人,就这么轻易死在了明教内部的勾心斗角之下。如何能接受?又该如何才能泄他心头之愤?

“住口!”宋远桥却听不得这个,赤红着双目厉声痛骂。“你怎么敢说这些?无耻!无耻!”

宋青书却只自失一笑,轻声答道:“爹爹能困住我的人,我可以一生都不见他一面。可我心中所思所想,谁能控制?”

“他已经死了!”宋远桥大声道。

仿佛是狠狠的一拳砸中宋青书心口,泪水瞬间充满了他的眼眶。他僵立片刻,方才将几欲夺眶而出的泪水忍了下去,一字一顿地道:“我知道!黄河滚滚,我在河中亲手抱出十五具武当弟子的尸首。我不敢漏过任何一个,我怕我永远都找不到他,可又每一次都在害怕看到的正是他的脸。可即便不是他,那些也是与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师弟……爹爹,你可知那是什么滋味?天意高难问,悲凉物已秋。我只恨,死的那个为何不是我?”

宋远桥急忙转过头去,不敢看宋青书的眼睛。等了许久,他才哽咽着收拾起心绪,转过头来正色道:“青书,你七叔与你众位师弟即便是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愿意见到你为了他们致使生灵涂炭。”

这话,宋青书这段时日以来同样听的太多太多。“我相信即便是在九泉之下,他们也希望我能为他报仇!”

宋远桥望了宋青书许久,最终失望地摇头。“无忌与朱元璋为了权势相争,连累我武当弟子;你又为了仇恨与他们相争,连累天下百姓。你跟他们,有什么分别?”

宋青书仰起头深深地吸了口气,半晌没有做声。

“青书,不要辜负了你自幼所受的教诲。”宋远桥温言道,竟是提起了武当门规第一戒。“习武之人,有武有德……”

“济世扶危,除贪戒淫;心存仁恕,为国为民。”宋青书眼眶一热,不由自主地跟着低声诵读。“为什么……为什么……”

知子莫若父,宋远桥自然明白爱子心中的苦痛,见他失魂落魄更是不忍,只拍着他的肩道:“青书,你是男儿丈夫,手握重兵、雄视宇内、睥睨八荒,百姓与私情孰轻孰重,你当明了!”

宋青书怔怔地望着地面许久不曾答话,脑海之中仿佛有一些吉光片羽的前尘往事纷至沓来又悄无声息地逐渐散去,那是他与七叔与师弟们一起时的欢声笑语,物是人非,无从挽留。大元皇宫里,他亲眼所见元顺帝坐在那张龙椅上,威风八面不可一世,可又无依无靠寒彻透骨。他轻轻一笑,忽然道:“爹爹,我不行。或许……宋先生说的对,还有一个办法!”他猛然抬起头望住宋远桥,一字一顿地道,“只除首恶,不问胁从!是我对不起太师父、对不起五叔五婶,我自会向他们谢罪!”话音未落,他突然将挂在墙上的长剑摄入掌中,飞身冲出了营帐。

“青书!”宋远桥好似料到了他要做什么,赶忙惊呼一声追了出来。然而宋青书自练成九阴真经一身武功已至化境,宋远桥才追出十来步便已遥遥落下,滚滚烟尘中再不见爱子的踪影。

宋青书一路施展梯云纵轻功奔向南四湖,身法之轻曼犹如天边浮云,行动之迅捷好似惊空闪电。负责把守南四湖的武当义军惶然只觉眼前一朵白云飘过,宋青书已然立在了武当义军的战船船头,负着手朗声喝道:“张无忌、朱元璋,若想手下将士活命,便滚出来见我!”此时宋青书与张无忌、朱元璋二人所乘战船相距数十丈,可他这一声高喝,吐字清楚气息绵长,便好似正在每个人的耳边响起。

不一会,两边属于明教与红巾军的战船之中便各走出一个人来,正是张无忌与朱元璋。

朱元璋神情忐忑地望了宋青书一阵,方才无奈叹道:“宋少侠,好石桥一役,朱某亦是扼腕叹息。”

张无忌却神情凝重地道:“宋师兄,你不来见我,今日我也要来见你。”

宋青书缓缓摇头,冷声道:“你没资格称我为‘师兄’!”森冷的目光又转向朱元璋。“你也没资格再提好石桥!随我来!”说罢,便又转身跃下了船头,只是几个起落间便已如惊鸿掠影般落在了距离南四湖战场不远处的一处无名山头。

张无忌见状不由微微一笑,清啸着随宋青书向山顶奔去。他这一声啸,内力充沛声震百里,仿如山呼海啸般教人心惊肉跳,显然这两年来他的武功不但没有放下,反而更加见长。

朱元璋虽说不懂武功,却也是条硬汉,当下不顾手下将领的阻拦,唤来了船工以小船载他上岸赴约。这一回,武当义军亦不曾阻拦。

上得山顶,张无忌方才发现这处山头占地颇广,山顶上立了不少在此战中战死的武当义军与苏浙义军的墓碑。只见宋青书随手自其中一座墓前拎起一坛酒,缓缓道:“三年前,是你亲口所言,不争皇位,三权分立。我信你,却信错了你!这些战死的义军将士,便是代价。你错,我更错。时至今日,我已看透了你的大义凛然、厌烦了你的花言巧语,唯有亲手杀了你,再以死向他们谢罪!”他拍开封泥,仰首灌下大口烈酒,冷飒地道,“这绝义酒喝过,你我之间再无情义,唯有生死!”

宋青书这般决绝,张无忌再无话可说,只沉默地伸手接过宋青书以内力推送而来的酒坛,跟着饮下烈酒。

只听“砰”、“砰”两声,两人先后摔下酒坛,沉声言道:

“武当宋青书,请指教!”

“明教张无忌,请指教!”

九阴真经对阵九阳神功,这是一场注定震惊武林的决战。两个不过二十出头的少年英雄凭一己之力探求武道巅峰,以毕生所学辨正邪之分野,试问鼎之轻重。

宋青书与张无忌虽说师出同门,可两人经历却是截然不同,武功路数同样各有千秋。宋青书自幼在武当长大,一招一式皆受武当派严格教诲,若论武功之“正”无人能出其右;张无忌一生颠沛流离奇遇颇多,却正是应了一个“奇”字。张无忌虽说懂得武当太极拳、太极剑两门绝学,可也心知他的功力必然不如一生浸淫武当武功的宋青书,是以这一战竟干脆撇开武当武功,只以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与圣火令武功应对。九阳神功只重内功心法而无招式,乾坤大挪移与圣火令武功则属波斯武功路数,与中原武功大相径庭。是以,张无忌的一招一式看似颠三倒四不得章法,实则暗藏奇奥变化幻化无方,教人绝难招架。而宋青书两世为人,深受正道武林教诲,一身武功更是尤为堂堂正正,两人初一交手,张无忌的进招似左实右,似前实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竟是把他逼地手忙脚乱。

然而宋青书坐困武当整整两年,春时急雨冬时寒霜,他都一一苦熬了过来,终于练成九阴真经,早已是心如止水波澜不惊。他虽深恨张无忌为了权势害死莫声谷与武当弟子,可与其对敌却仍无嗔无喜专心一念,无论是占据上风还是暂处劣势,都不能挑动他的半分心绪。莫约过了七八十招,张无忌的怪异招式更是层出不穷,他本是遇强愈强的个性,自练成九阳神功以来一身武功傲视武林未逢敌手,时日一久却也难免无趣。不想今日一战与宋青书再度交手,竟是旗鼓相当酣畅淋漓,逐渐将平生所学的精妙之处都尽数发挥了出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