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乐观,杜甫悲观,李白颠覆三观 - 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 - 少年怒马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高适乐观,杜甫悲观,李白颠覆三观

人生的逆袭或落魄,都是有原因的。

公元757年,高适发达了。

他做了淮南节度使,真正的地区一把手,很快就要当上散骑常侍,也就是皇帝的贴身顾问,三品大员。

可李白和杜甫,这一年特别糟心。

杜甫大叔丢了工作,四处流浪,房租都交不起。

李白更惨,正在流放夜郎的路上,就是要去贵州。要不是后来遇到大赦,我们的课本里还会增加一首要背诵的诗,叫《望黄果树瀑布》。

曾经,这三个老男孩一起“论交入酒垆”“裘马颇清狂”,那时一定不会想到,多年以后他们走到了三个极端。

高适是怎么实现逆袭的?曾经一起喝酒撸串的老铁,为啥别人都在纳斯达克敲钟了,李、杜还到处投简历?

当把这三人的历程放在一起对比时就会发现,人生的逆袭或落魄,都是有原因的。

端倪在他们年轻时就有了。

年轻时的杜甫,跟后来我们认识的杜甫完全是两个人。年轻时他也到处浪,很狂傲,落榜后觉得玩得不过瘾,制订了长期旅游计划,去齐鲁大地。那时候的小杜还没体会到中年的焦虑、现实的艰辛,他信心满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白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实力派旅游达人,他偏偏玩出偶像派,灵魂和肉体一直在路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所谓盛唐气象,他年轻时就开始吞吐了。

看看李、杜的旅行轨迹,会发现他俩目的性不强,在哪儿玩不重要,只要不在家待着就行。而高适完全不同,他的目的清晰明确。

二十来岁,他到了长安,找不到工作,二话不说就去了燕赵边塞。燕赵重镇在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唐的“雄狮”和北方的“狼族”正在那里肉搏。

他看到火照狼山,战鼓雷鸣,白刀子进去,血在朔风里纷飞。

他看到百花深处的老情人,缝着绣花鞋,等着出征的归人。

勇敢的士兵穿着腐朽的铁衣在杀敌,而将领竟然在军帐里搞美女派对……

高适的内心是复杂的。所以就有了这首情绪复杂的大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将士们打仗很猛,朝廷重重嘉奖。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契丹人也很猛,仗打得很艰难,可有些将领太腐败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