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不用扬鞭自奋蹄(三十) - 阿勇的日记二 - 涑河东流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阿勇的日记二 >

第30章不用扬鞭自奋蹄(三十)

初中同学老唐的儿子结婚,让我当证婚人,我这个人不想朝灯影里跑,又不能拒绝,可我的性格,只想说出自己的话,不想照本宣科,当主持人给我证婚词时,又是老套的,我就用手机写了几句,都是我对婚姻和过日子的思考。

简单的三条,第一条,就是结婚后,要孝敬双方的父母,养咱这么大,老的不容易,一定别惹他们生气。第二条,就是多子多孙,过日子不就是过一家子人吗?越多越好,争取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更要教育好子孙,让他们成为优秀的榜样,时代的佼佼者。第三条,夫妻一定同心,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我能写出这样的话,就证明我对过日子,教育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咱怎样过日子,咱怎让家庭变得越来越好,只要他说做,都是觉着自己是正确的,可为什么有些人过着过着就离婚了?你下再大的功夫,儿子就让你失望?像孟二哥,孩子跟儿子同级,中考前,专门请了一对一,可成绩还是四百分多点,挣点钱,全砸儿子身上了,在兴华高中三年,光学费就八万七,再加上日常花销,比上个大学还费钱。

这两个孩子,如果不是我理整,要都是老王教育,他俩要不变成猪,我都不是俺爹娘揍的,她理整孩子,没有耐心,没有信心,没有细心,没有这三心的父母,他教育不出来好孩子,你就没事的时候,去麦地看看,去瓜地转转,我对俺哥一直很尊重,可婶子去世的时候,他说一句话,我立即顶了过去,怎当着众人的面,说侄子学习不行的?很简单的逻辑,但许多人光钻晕,你自己的儿子,你当爹的都觉着他不行,谁还会觉着他行?

在厨房里,老王跟我说,这个二的比大的学习不行,我就直接骂了,奶奶逼的,你当娘的,都觉着孩子不行,这个世界上,谁还会觉着他行?当儿子上初一时,她来句,你觉着你儿子是自觉的小孩?我没跟她争辩,你当娘的,意识里都觉着儿子不自觉了,他能是自觉的孩子吗?我跟儿子说过,有希望的孩子,和没有希望的孩子的区别,就一点,有希望的,一定是那些老师和父母不在跟前,跟在眼前,表现一样的孩子,没有希望的孩子,一定是在老师和父母面前表现很好,老师和父母不在跟前,就表现不一样的孩子。

许多做父母的,他不合格,盯着孩子学,不会的去教,我就想不通这些父母的想法做法,你能光盯着他?他会怎想,俺爸妈不相信我会自律,你去教他,现在他上小学,你能教了,他上中学呢?大学呢?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就不会光盯着他了,教他了,你得唤醒他心中的那个小宇宙,培养出他的学习自觉,独立钻研的精神,你这才是抓到教育的根本,不能抓错地方。

儿子上小学时,我不用问他老师,学习成绩能进班级前三十名都不错了,如果我采取一般家长的做法,检查作业,盯着学习,我孬好是个大专生,教他小学的东西,不绰绰有余吗?可这么些年,我从不翻他书包,从“不关心”他成绩,跟我说学习,我也不听,当他奖状拿家来了,我就给他贴墙上,儿子屋里西墙上,贴的密密麻麻。

他笨到什么程度?中考成绩出来后,二姐,大姐,俺娘都打电话问我,批评我对孩子不负责任,你们这么着急干什么?我知道都对儿子没有信心,可我知道儿子学习态度端正了,也努力认真的学了,板正的孩子,跟吊儿郎当的孩子,表现是不一样的,他就那样的先天禀赋,就那个智商,咱不能强求,要是闺女下儿子那个功夫,北大清华都不在话下。

每当听到别人跟我谈孩子的学习,我就光想笑,孩子一道题不会做,他都大发雷霆,你这不是一叶障目吗?你得从他做人的品质,礼貌,学习的态度入手,这才是你培养孩子的正道,我想培养出来一个,阳光,自信,快乐的儿子,那我采取什么方式?当儿子大学毕业后,我敢肯定,从路边拽个孩子,都有可能是大学生,研究生,只要儿子有上进心,像我这样,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再去考是了,学习是你终生的事情。

路都是自己选择的,如何走法,也是你思考来的,每当别人批评我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的时候,就想爷俩抬驴的趣事,儿骑驴上,说不孝,爹骑驴上,说不慈,爷俩骑驴上,说对驴太凶残,爷俩只好抬着驴走。你别觉着这只是笑话,生活中,太多这样的爷俩,没有几个人像鲁迅那样做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罢!

初一的英语课本,有个瞎子摸象的故事,当时觉着很简单,很可笑,大象在瞎子眼里,成了蒲扇,成了绳子,成了墙一样的东西,可年龄大了,你发现身边许多许多的人,都是这样的瞎子,形成了守株待兔的固化思维,都觉着自己说的对,做的对,但真对吗?

我去朱张桥东南村不久,就明白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每月的十一号,鲍老师带农经站的工作人员下来检查财务公示,到朱张桥,就是中午饭点了,那时村里允许有招待,我就邀请鲍老师坐坐,我跟鲍老师干那几年,他就一次没从朱张桥吃过饭,我就想,为什么鲍老师不给我面子?原来这个朱张桥东南村,从建国后,就没安顿过,几乎每位党员,都干过书记,它这个村上访,就当活干了,跟吃喝拉撒那么平常,不仅去镇,去区,去市,北京都常去,我从那里干十四年,说句亲身感受的话,庸人自扰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