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论功行赏 - 楚氏春秋 - 宁致远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楚氏春秋 >

第222章论功行赏

楚铮手捧一怀香茗,吹开飘浮在几片茶叶,惬意地喝了一口。这炒茶之法想必也是刘阿斗留下的,不过这世上仍有将茶叶磨成粉沫的茶团,可楚铮还是喜欢此种饮茶方式,楚琳知侄儿喜好,因此在凤鸣宫内常备了这种炒青茶叶。

楚琳看着梁临渊,忽道:“梁侍郎!”

梁临渊忙起身:“臣在。”

楚琳冷笑一声,道:“听说今日早朝梁侍郎慷慨激昂,指点百官,是不是有些越规了。”

梁临渊双目低垂,道:“回太后,臣只是就事论事,自认并无越规之处。”

赵应轻咳一声,示意梁临渊莫要顶撞太后。

楚琳并未恼怒,看了楚铮一眼,忽展笑颜,对赵应道:“皇上,内宫不得干政乃我大赵历代的规矩,梁侍郎既是有事禀报,本宫不便旁听。轻如,这朝堂之事女人家听了无益,陪姑姑去园中走走吧。”

柳轻如应了声是,向赵应施礼告退。

两人走在园林之中,柳轻如跟在楚琳身后,心中有些忐忑。太后对自己一直甚为冷淡,为何今日却要自己相陪?

楚琳在几株牡丹停下脚步,道:“轻如,你可知这几株牡丹有何别名?”

柳轻如见这花花瓣细碎,瓣群稠密耸起,形似皇冠,道:“回太后,这几株名为紫廷冠。”

楚琳笑道:“不愧为范家女子,见多识广。这些紫廷冠还是十余年前铮儿父亲派人从南齐移植而来,当年高不过尺许,如今已是及肩了。不过铮儿曾道,紫廷冠虽美,可远不及轻如你。”

柳轻如顿时脸色晕红,道:“此乃公子戏言,还望太后莫怪。”

“铮儿之言虽有不中但亦差不远。”楚琳道,“先前本宫一直以为铮儿沉迷你容貌,还曾怨兄长嫂嫂为何对他如此纵容,昨日才知铮儿不在京城的这段时日,楚家鹰堂一直由你与巧彤姑娘代管,错怪于你了。”

柳轻如忙道:“太后……”

楚琳打断道:“叫我姑姑吧。”

柳轻如轻声道:“是,姑姑。能为公子分忧,是小女子的福份。”

楚琳点点头,道:“你那表弟范若诚,姑姑已派人前往刑部了,命那些官员不可为难于他,今日便可离开了。”

柳轻如裣衽一礼,喜道:“多谢姑姑。”楚倩陈县被袭之案,三大世家内部极为震动,范若诚因此一直被软禁在刑部。柳轻如不敢向楚名棠夫妇求情,楚铮回来后得知此事,派人去刑部询问,刑部官员皆道无上命不敢随意放人,因此便求到了姑姑这里。

“不过据姑姑所知,你那表弟性子执拗,在陈县树敌颇多,似他这等人不适于在地方任职。等成奉之从北疆回来后,铮儿准备将他调入户部,你表弟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监管官银收支亦可算量才而用,你可有异议?”

柳轻如垂首道:“全凭姑姑与公子作主。”

…………

…………

梁临渊没想到太后这么轻易便放过自己,倒是有些意外,但见楚铮仍好整以暇地坐在那里动也不动,不由道:“楚将军,本官有事奏请皇上,将军可否回避?”

楚铮懒懒说道:“不知梁大人所奏之事,是否与家父早朝所上奏折有关?”

梁临渊哼了一声:“是又如何?”

楚铮向赵应施礼道:“北疆之事,臣自认朝中无人可比臣所知更多,皇上可否留臣旁听?梁大人所奏皇上若有何不解,臣亦可加以解答。”

赵应原本就打定主意此事能拖就拖,最后推给赵茗处置,对梁临渊想要奏禀什么不甚在意,反倒有些担心此人会不会执意劝自己与楚名棠和方令信对抗。楚铮留下也好,就让他与梁临渊争论吧,自己只当看戏就是了。

“嗯,楚将军就留在此地吧。”

梁临渊一急:“皇上不可……”

楚铮咦了一声,道:“久闻梁大人乃铮铮君子,难道还有何话不可入在下之耳?”

梁临渊受此一激,心中傲气陡生:“梁某一生坦荡,此心可昭日月。楚将军既是留下,但本官奏明皇上之时请勿打断。”

楚铮伸手示意:“梁大人请,在下在一旁洗耳恭听就是了。”

“皇上,”梁临渊拱手道,“相国大人与太尉大人所奏名为替北疆众将士请功,可涉及官员、将领之广,在我大赵史上从所未有。不仅三边疆大营统领尽数离职调任,且提议兵部尚书郭大人为当朝司徒,明升暗贬,而真正得利者均为三大世家中人。皇上请想,西线大营统领方令明卸任回京,晋升为兵部尚书,可其统领之职由原北疆大营副统领樊兆彦接任,西线大营还是掌控于方家之手;南线大营统领王明远回京继承靖北侯爵位,虽说在朝中并无实职,可其堂弟王明泰升任北疆大营统领,王家势力不减反增;而那楚洛水不过三十余岁,此番亦接掌南线大营统领一职。如此一来,我大赵精锐之师尽在三大世家手中,臣恳请皇上定要驳此奏,否则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梁临渊所言赵应早朝之上已经听够了,只是方才说得更有条理一些。赵应看了看楚铮,暗想该你了吧?

楚铮端着茶盏似魂游天外,过了好一会儿才啊了一声:“梁大人说完了?”

梁临渊直感胸口发闷,长吸了口气:“正是,楚将军,本官所言可有不实之处?”

楚铮点点头:“多数属实,不过最后八字‘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纯属臆测之言。”

梁临渊冷冷说道:“愿闻其详。”

楚铮反问道:“敢问梁大人,此次北疆大捷我大赵收获之丰前所未有,那些有功之臣该不该封赏?”

梁临渊道:“有功自应封赏,可为何所封赏的为何尽是你们三大世家子弟,孟统领与邱亦生将军之事应如何解释?”

“无需解释。”楚铮淡淡说道,“至少无需对梁大人你解释。”

梁临渊厉声道:“楚铮,你此言何意?”

“梁大人,你是礼部侍郎,位居三品,可有些事无权过问,亦不该过问。”见梁临渊又要发怒,楚铮道,“例如工部军械司,每年制作多少部诸葛神弩,流向何处,工部内唯有陶尚书和李左侍郎知晓,皇上或相国大人和家父若想知其中详情,可召他二人来询问,除此之外,任何人不得打听。同理,孟统领为何平调至兵部,邱将军为何降职前往江都郡任职,皆为军中机密,相国大人与家父只向皇上禀报,与礼部无关,更无需向梁大人解释其中缘由。而梁大人对此事穷追不舍,正如太后殿下方才所说,有些越规了。”

梁临渊一窒,辩道:“话虽如此,可仅凭一句军中机密,如何让世人信服?”

楚铮一哂:“梁大人所说世人,所指的是朝中与大人同气连枝那十余人吧?这世人何止千百万,仅朝堂之上官员便有百五十余人,仅大人等十余人便可表示所有人之意了?在下只可告知梁大人,此次北疆大捷,孟统领因不解大帅令,自始至终并未参与,勉强可算无功无过,而邱亦生不服樊副统领之命,被当场解除兵权,因此论功行赏与他二人无关,仅此而已。”

梁临渊冷笑道:“欲加之罪,岂无辞乎。”

楚铮摇了摇头,道:“梁大人若是这般想法,就算在下百般辩解亦是无用,也不费那口舌功夫了。不过梁大人方才所说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在下确有异议。我大赵自建国以来,除兵部尚书郭大人和孟统领外,历任边疆大营统领均出自世家,难道之前这百余年我大赵就是梁大人所说的国不成国?”

梁临渊不屑道:“楚将军莫非忘了董程之乱?”

楚铮反问道:“敢问梁大人,董程之乱是由何人平定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