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无标题章节34
34第二天早晨,姹紫,滴翠,流金,香雪,四人伺候兰心洗漱,梳妆完毕,兰心便去上房请安。
兰泽虽然居住于当家人住的正房,却是一心吃斋念佛,万事不管的。要知道作为当家人,必须脚勤眼亮,处处去到,事事留心,方才不至于被人欺弄。一般人家,女人都裹了小脚,行动不便,步履艰难,高低处稍不留心便站不定,非折损即倾跌,又恐鞋子被污不好看,所以女人都不能管家。
兰泽是兰家之女,兰家子女不多,女子自幼学习种花炼香,尊贵更甚男子,是从来不缠小脚的,可惜兰泽性情柔弱,昏聩无能,才庸力薄,又一心礼佛,家中弊端自然无从察觉。倒也有一样好处,不讲究排场。对礼教方面也不严苛。
从第二日,兰心一早去请安,他就明确说了,小孩子清早好眠,懒怠起来,让他多睡会儿,不必晨昏定醒。但每日两餐,她都会与兰心祖孙共用。他是无能之人,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尽自己的能力去保护这一滴血脉的安全与成长。彼此血脉至亲,相依相偎,血缘不一定代表亲情,也要人为经营一二。
用过早餐。兰泽便唤内院所有人到场,正式拜见小主子。内院婢仆,包括管事的,厨房的,看门的,包括他身边大大小小的各级丫头皆来叩头见礼,又多了不少的新面孔。兰心也无所谓,横竖他连身边的人都没弄清楚呢。
兰泽又带她去了中庭,命柜上掌柜的,伙计,与中庭的所有人皆来拜见小主子,兰心一个都不认识,也仅仅是打声招呼而已。
兰泽吩咐:小姐回家是兰家的大喜事,每人皆赏一个月月银,众人齐声欢呼拜谢。兰泽又道:“下人来报,附近乡邻见你刚刚回家,多多少少都送了些东西过来表示祝贺,都是些土特产,你也瞧不上眼,不过礼无不答,你看看要不要置酒道谢?”兰心道:“一切听从姑婆安排。”兰泽便向姹紫道:“你与心儿商量着办吧。”随即便命姹紫滴翠陪他内外走走看看,了解一二。
兰家的中庭,是由水流随山势隔成的不规则的区域。水流与花草隐隐将中庭分隔成四片,不识兰花之人是看不懂这依稀的分隔线的,姹紫为她一一介绍。
兰为十大名花之首,对兰花的鉴赏从最初的图腾开始,经过二千多年的清供,到了孔子时代,才有人们赋予的内涵,象征着高洁,典雅,爱国,坚贞不屈。
兰花是种圣洁之物,人们尊她敬她,用她的花朵供奉神灵,祈求平安。以它的名字为子女命名,祈求吉祥。把它视为灵草,一般人不敢栽培,怕养不好而惹祸。多是些达官显贵,富商巨贾,士子文人的喜爱。或附庸风雅,自高身价,或托物言志,自命清高,形成民族特色的兰文化。
梅兰菊竹被奉为四君子。岁寒四友中,竹有节而吝花,梅有花而吝叶。松有叶而吝香,然兰独并而有之。兰兼有花,叶,香。兰虽似草,独秀而芳。
兰草能驱邪避祸,平日人们可以用任何香料,而新嫁娘却只能用兰香,以保平安。
江南以兰花为香祖,又称国香,第一香,帝王相。兰花又称侍女花,媚世,燕尾春,共有四万多个品种,各个品种都有不同的花语,如芝兰的花语是正气清远,蕙兰的花语是雍容华贵,紫罗兰是永恒的美丽,石斛兰表示正直勇敢,总的花语是淡泊高雅。
兰家历代姓兰,爱兰,以养兰为乐事,并以兰草为主要原料,研制名香。
兰家庭院,与其说是居所,倒不如说是巨大的花田,虽占地宽阔,仍不足囊括天下兰花品种,所种的皆是名品,极品。身在花海,欣赏是够了,却远远不够研制香料的,所以兰家祖先在此地买了近五十亩地,修了园子,灵渠,与前面的房舍,又在附近买下了大片的山林。
这附近的山上到处都有野生兰草,兰家以市场价收购。附近乡民闲暇时就上山采来卖,也有常年以此为业的,说是乡民,其实也是靠兰家吃饭。这也是兰心回来,那么多乡民前来送礼的原因。
兰草鲜干皆可,以质论价,鲜花草可以当时使用,若将花草晒干,处理成干花,易于保存,少花的冬天用来制香,价格自然也有区别。干花晒起来麻烦,要求又高,一般铺子只收干花,好放置,价格也相当高。鲜花送到时往往已经焉了,价钱压得低。而种植花草香木,就只在园子里,毕竟种出来的兰草品质不及野生的,不能多用。
兰家之所以买山,又允许他们去采兰,也是为了保证材料足够,在兰家山中采的兰草总不能卖与别人家去,兰家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谁这样干了,所有人都会联手打死他,至少在此地呆不下去,这种事也是曾经发生过的。幸好这莽莽大山,价格也不高,比买田地便宜的多,所以这附近大片山头都是兰家的,尤其是瀑布水的发源地,也是为了渊远流长,护住这片风水宝地,没有水这园子就不成了。
姹紫介绍了园子的大致状况,又道:“兰花分为春蕙建墨寒五大系,兰家则是以溪将这园子划分成大小不等,错落有致的几份,以种植兰草,中庭四分,内院为独一份,不过这种风格非行内人看不懂,因为内院金鲤迎水的地理地形格局,中庭兰花的布局很难按东西南北来划分,又因山形地势趋势,随性种植,顺其自然,以达天人合一的境界。一般人只见人在花海中,无径可觅,只能以花开花落的时间与溪流的分隔来辨认。”兰心道:“你淫浸于此多年,花香二道已经是行家了。”“奴婢所知不过皮毛而已,这么多话的名字我就记不住,认不全,我还是叫专职打理兰花的花匠来说给主子听吧,也是在兰家作了几代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