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巡抚是肥差 - 我的老爹不对劲 - 山的那边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519章巡抚是肥差

都说京官穷,但京官有四大肥差:吏部文选司、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选司、兵部武库司。

吏部文选司管文官人事调动;考功司管文官考核。

武选司负责武将任命;武库司管军事后勤装备。

虽然上头都有侍郎、尚书,再往上有皇帝。但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为了避免小鬼纠缠,人们通常都会花钱买路。

有一个奇葩的现象,每逢京察或地方官述职之年,地方大官进京还得给吏部考功司的小官送礼。

普通武将立功想升官也一样,武选司做一点动作,比他们战场拼命还重要。

而这四大肥差,跟应天巡抚的油水相比,又还瘦得多。

前面说过,巡抚一职在大明朝,理论上不属于地方官,而是京官出巡,身上都挂着“都御史”的头衔。

明代早期,巡抚为临时性钦差,差事完成、卸职回京复命。

比如正德年间江西匪乱,朝廷临时给王守仁加“南赣巡抚”,让他出巡赣州一带,赐皇命旗牌,可调动军队。当时南昌还同时存在一个江西巡抚。

有时候一省两个巡抚,有时候又会出现一个巡抚巡两个省。

到中后期,巡抚和总督逐渐常规化,由临时性差遣变成常设职务。虽然还不是专职地方官,但可节制“三司”,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海瑞任应天巡抚,皇帝给他很大的权限,钱粮税赋、司法断案、赈灾平乱……这个肥差,内阁诸位阁老都想让自己人上。

高拱也在想这件事。

从前要对付徐阶,需要海瑞这样铁面无情、无所畏惧的人。

现在老仇人徐阶倒台,海瑞又正好回乡丁忧……最新消息,海老夫人寿终正寝了。

一切刚刚好。

高拱和张四维的关系,不仅仅是“半个老乡”。隆庆元年高拱主持京察,跟时任吏部尚书杨博是同盟。

当时就有人说杨博是高拱的人。

杨博是山西蒲州人,跟张四维是亲戚。杨博是个厉害的人物,严世蕃曾经评价“天下人才,惟有我和陆炳,杨博第三。”

高拱在打倒徐阶的路上,借助了晋党的力量。

官场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往往离不开“同乡”、“门生”、“姻亲”这些关键词。

你借用过别人的力量,迟早是要还的。

洗脚脚的时候,张四维给高拱提议一个人选——

“应天巡抚这个职位,必须是精明能干又廉洁奉公之人,否则皇上不会答应。我有一个绝妙的人选——晏珣。”

高拱不置可否:“晏珣刚从宁波回来不久,听说正在说亲,总不好又让他出远门。”

张四维笑道:“国事为重嘛!”

我绝对是为晏珣好啊!

只是想把他从太子身边赶走,我成为太子身边最重要的老师,下一步就是入阁。

张四维对入阁有一种执念,并不是说内阁大学士官职多高。

殿阁大学士,级别仅仅是正五品。

这是洪武年间,为了限制相权而定的。

朱元璋废宰相,但政务过多难以对付,就从翰林院中找了一些饱学的“大学士”来做秘书。

朱棣继位后,内阁制度真正形成。

阁臣作为皇帝秘书权力不小,但因为品级不高,跟六部尚书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明初到正德年间,内阁和六部都在争权,尤其是内阁跟吏部的斗争最激烈。

直到嘉靖年间,出现夏言、严嵩、徐阶这些强势首辅,内阁在跟六部的斗争中获胜,首辅的地位俨然等同宰相。

而对晋党来说,王崇古走的是军事文官路线,顶峰就是兵部尚书,无法入阁。

张四维入阁,是晋党的利益需求。

张四维按下心中种种想法,阐明晏珣出任应天巡抚的合情合理合法。

“有皇上和高阁老支持,文瑄获得这项肥差问题不大。”张四维胸有成竹地笑道。

高拱是聪明人,意味深长地说:“原来你跟文瑄交情如此之深,为他深谋远虑。”

……你小子浓眉大眼的,原来也想独霸太子。

张四维诚恳地说:“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晏芝仙入阁,晏珣还在朝中,多少有些不方便。让晏珣外任,也可减少旁人的闲话。”

“旁人是谁?”高拱问。

“呃……”张四维尴尬笑了笑,“我也是听到这样的议论。总而言之,让他出去,对大家都好。您说是不是?”

高拱知道张四维别有用心,但这番话并没有错。

晏鹤年入阁后的三把火,烧得红红火火,少不了晏珣添柴加油。

其他什么同乡、门生、姻亲,哪里比得了上阵父子兵?

更别说,高仪本应是自己小弟,去过李春芳府上看《西游记》后,都支楞起来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