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是君臣也是知己
有人说,最好的爱情,是你爱我的时候,我恰好也爱你。
那么最好的君臣关系,一定是志同道合。我是理想主义者,恰好你也是。
将内部矛盾向外转移,也是晏珣的想法。
大明表面看着如日中天,实则内部已经千疮百孔。中原腹地的河南前些年爆过发民乱,沈鲤还是举人的时候参与过平乱。
如何重新凝聚民心?团结上下?
唯有让大明重新伟大,日月之所照,皆我大明之天下。
民族的未来,是最好的凝聚力!
重启下西洋会触动太多人的利益,引起广泛的反对……晏珣想到趁热打铁加上循序渐进。
先以去倭国运金银、漕粮海运为理由造船,将来有了船队再提下西洋。
“当年明仁宗朱高炽想迁都回南京,许多人反对。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迁都回南京就会废弃漕运,影响到无数相关人员的生计。但是黄河泛滥运河堵塞,靠海运救急,朝臣就没法反对。”晏珣沉稳地说。
“你说黄河又要泛滥?什么时候?”隆庆皇帝猛地抓住晏珣话中的重点。
有晏鹤年这样的神算,谁敢忽略晏珣的话!
而且上一次黄河决堤,晏珣也提前写信预警。
虽然晏家父子低调不炫耀,但很多人怀疑他们是天道的私生子。
晏珣眨眨眼:“我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但黄河泛滥是老生常谈,做好准备是必须的。”
历史渣嘛,知道接下来黄河还会泛滥,但又不知道具体时间。
隆庆皇帝叹了口气:“控制不了黄河决堤,只能尽量将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
造大船走海运送漕粮,到时候就成了救急措施。
“我想仿造西班牙人的盖伦船,大型盖伦船尾甲板有七层,是除郑和宝船外当世最大的船。西班牙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靠盖伦船运载大批货物和士兵横渡大洋。”晏珣一本正经说正事。
自从知道西班牙人在美洲掠夺大量金银,皇帝的心就火热火热的。
西洋强盗!
仗着火力欺负美洲原住民!太不要脸、太过分!
朕也想加入。
“李阁老从那个神父手中套出盖伦船的图纸。什么神父,在李阁老面前不堪一击,说撞鬼就撞鬼……”皇帝唠唠叨叨,“不过,造大船需要巨大的木材。当初郑和宝船,以巨型南洋杉打造,现在巨型木料很难得。”
有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停摆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巨型木材资源枯竭。
但晏珣已有目标。
“奴儿干都司的长白山沿脉有橡木,质地细密紧实、防潮防腐。不过,自家的好东西可以先留着,将来慢慢用。臣知道倭国北方的虾夷岛有适合造船的橡木,岛上住着一些蛮夷,正好做伐木工。”
熊大熊二都知道,保护森林熊熊有责,当然是先去砍别人的。
虾夷岛就是后世的日本的北海道,不过此时还没有被纳入日本领土——传统日本领土只有“本州、九州、四国”三岛。
而北海道的百年橡木,后世日本人用来做酒桶酿造威士忌,一瓶酒上百万。
用来酿酒实在暴殄天物,还是给大明造船吧!
皇帝不会轻易震惊,但实在控制不住。
晏爱卿,你这是要刷新朕对你的道德认知吗?
用倭国的人砍倭国的树,造船再去运倭国的金银……哦,挖矿的也是倭奴,由安世负责招募矿工。
你就盯着倭国一头羊薅羊毛是吧?
一旁静静听大人说话的太子朱翊钧都震惊了,还可以这样操作?
想一想,又觉得很有道理?
朱翊钧忽然说:“既然如此,何不在倭国建船厂呢?直接在倭国设立我们的水师基地!”
“太子殿下大气!”晏珣先赞了一句,又解释:“造船需要熟手的工匠,若是让倭奴工匠造船,难免他们使坏。若是从大明招募工匠过去,必须是我们已经掌控倭国……水师基地倒可以操作,反正只要钱给够,又安排好轮值,士兵还是会愿意的。”
在海外搞船厂和基地,其实有先例……从前郑和在淡马锡建有船坞,在满剌加(即马六甲)建有中转仓库。
但是大明一旦控制不住南洋,船坞和仓库都不知便宜了谁。
隆庆皇帝对着地图划拉一会儿:“朕打算任命胡宗宪为东海总督,可调遣浙江、福建水师,负责木料和金银矿事宜。凡倭国事项,胡宗宪可便宜处置。”
“皇上之气量如海如天!”晏珣由衷地称颂。
“气量如海如天”,是《明史》对隆庆皇帝的称赞!
隆庆有识人之明,又敢放权!不担心手下的人掌握大权会凌驾皇权!
“胡宗宪今年五十七岁,有一些年纪。朕想派一个得力之人去辅助他。”皇帝沉吟着,“你看谁比较合适?”
晏珣提议:“王锡爵如何?太仓王家本身做海贸,熟悉倭国和朝鲜,又懂航海的事。”
皇帝笑道:“朕准备升王锡爵为南京国子监司业,听你这么说,他去小琉球市舶司做巡海御史也可以。”
君主用人,就要收放自如。
把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才放出去,为振兴大明发光发热,将来再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