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两手都要抓 - 我的老爹不对劲 - 山的那边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29章两手都要抓

阮瑛做事很靠谱,很快说服裕王同意跟晏珣一起经营买卖。

皇帝同意把让裕王参与皇店事务,四舍五入就是把江山给裕王~~

挣钱很重要,敲定名分同样重要。

小太监田义负责带晏家父子等人看场地……裕王爽快在京城近郊提供一处场地,给晏家建工坊存放货物,算是以土地入股。

其实说起来,京城有名的货场,大多跟太监有关系。

比如历史上张居正整顿驿传,发现衍圣公府孔家用官方驿传做自家买卖。再一查,孔家的货物进京,租赁的是大太监冯保亲戚家的货场。

晏珣不愧是东厂编外人员,不仅走张居正的路,看样子还要走冯保的路。

“多谢田公公,我在京城人生地不熟,幸好有裕王殿下帮忙。”晏珣笑眯眯地说。

田义满意笑道:“王爷可不是为了做买卖挣钱,只是看到蓬莱旧友的份上……他让你有空去王府,上回的故事怎么说到一半?”

晏珣连声说一定会去。

怎么只说到一半?

说书人不都这德性?说着说着下面没了。

一旁的晏鹤年也说这处场地位置极好,离京城不远不近、交通便利,还有一些废弃的仓库,修一修就能用。

“黎大,你带着兄弟们修整房屋,把作坊建起来。磨镜的老师傅要回南边请,先做别的。”

“常欢,你岳父家的煤进京可以租咱们的场子,以后单独隔出一块存放。”

“小珣,你跟工部的官匠熟悉,找一些人在空地盖一片库房。做好账目,咱们跟王爷报账。”

晏鹤年手一挥,给众人安排任务。

既然裕王是土地入股,不是租、借场地,晏珣就要给裕王报账。

在京城经营产业,最难的其实是站稳脚跟……裕王的旗帜,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比土地更值钱。

对于晏鹤年来说,真的想挣大钱,有比办工坊做买卖更好的方式。

但既然是晏珣要做的事,他都会无条件地支持,就像陪着晏珣做肥皂一样。

看到晏珣神采飞扬,他就觉得高兴。

晏珣摩拳擦掌,他也知道倭国有金山银山,直接去抢更快……但现在没条件啊!

有多大的本事就做多大的事!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谁说做买卖挣不到大钱?

振兴大明,没钱是万万不能!

隐约记得“隆庆开海”,但不知道还要几年,自家先做好准备,将来总有出海的一日。

开海、下西洋、去美洲……

天下大势,为我所用!

父子俩目光接触,都看到对方眼中的豪情万丈。

然而回归现实,目之所及的是一片废弃的场地……万丈高楼平地起!

他们告假忙这些事,把翰林院的正职变成兼职。

新翰林们顾不上非议,都在摩拳擦掌争着修《承天大志》……不能跟张居正抢副主编,抢一个编者也好啊!

编完《承天大志》,就够资格出任院试学政或者会试同考官,步步为营平步青云。

有想法的年轻翰林,八仙过海走徐阶的门路。

但是他们都无功而返。

徐阶这个时候还非常小心谨慎,赶走严嵩后第一件事,就是挂出一条横幅“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诸公论。”

意思很显然:我以前是严嵩的副手,但我们不一样。

我不揽权,官员的任免、奖惩绝不是我的一言堂,给我送礼行贿大可不必。

翰林们只好仰天长叹……徐首辅拨乱反正,真乃大明之贤臣也!

那就去走袁炜的门路?

翰林院的衙门最初在文渊阁,后来迁出,但距离皇城和六部衙门都不远,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这日,晏珣穿着官服、悬着牙牌,和往常一样风度翩翩地去翰林院。

路上卖烧饼的大娘远远打招呼:“晏郎快来,今日是我女儿亲手贴的饼,可香呢!”

“……改日买,今天已吃过早饭。”

“那你可错过啦!”

人人都爱探花郎~~

翰林院的同僚来早的,都在喝茶聊天,见晏珣进来,笑眯眯地问:“令尊今日还告假?”

晏珣叹气:“是啊!我家堂弟刚成亲,还有一些礼节要走。”

“令尊这堂叔做的,比别人家亲爹都不差什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