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爹娘不会过日子
第二天早起,顾盼去看沉淀的薄荷油。
因为是放在陶罐里,看不到水油分离的情况,顾盼只能自己摸索着往外倒。
也不知操作有没有问题,反正最后在陶罐底下剩了浅浅一层液体。
在倒出来的薄荷油里加入蜂蜡,然后把罐子放到热水里,时不时搅拌一下。
蜂蜡融化后,薄荷膏算是做好了,只等装罐凝固就成。
按照顾盼所想,每罐装二十克左右,一斤薄荷膏最少能装二十五罐。
按目前的材料做一斤薄荷膏需要一百五十文的蜂蜡,二十六文的茶籽油。
但是用竹子来装毕竟不是个长久事,想把生意做大肯定还是要有些卖相,因此得把罐子的成本算上。
再加上二十五个罐子两百文,总共是三百八十二文。
按照一倍的利润来算,一斤薄荷膏得卖七百六十四文,平均到每一罐,大约是三十文一罐。
这时候一斤五花肉是二十五文,一罐药卖三十文也不算贵。
毕竟薄荷膏不仅能治蚊虫叮咬,有个头疼脑热,用薄荷膏在太阳穴按一按也会舒服很多。
顾盼心里盘算一番,直接将价格定下。
二旺昨晚和今早赶工做了十九个罐子,顾盼都用上了。
剩下的薄荷膏,她装进了两个大罐子,一个自用,一个给客人试用。
大丫三旺几个围成一圈盯着竹筒看:“娘,这是啥玩意儿,咋那么费油?”
顾盼笑得神秘:“好东西,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得了,别围在这里看,你们该干啥干啥去?”
这大早上的也没事儿可干,大丫带着四丫做早饭,二旺和三旺收拾院里的竹子,五旺要去山脚下的水潭里取竹篓,看能不能捞两条鱼。
顾盼看大丫的架势,今天早上估计又是喝粥。
可家里孩子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哪儿能顿顿喝粥?
于是她主动揽了取竹篓的活儿:“五旺,你去鸡窝把鸡蛋捡了给大姐,让她给你蒸鸡蛋羹吃。”
五旺立刻欢呼着跑去后院。
大丫见状是一脸忧愁,她犹豫几番,还是鼓起勇气道:“娘,家里已经没油了,盐也见底了。
要不还是把鸡蛋攒起来吧。”
就是村长家喂了鸡,大部分的鸡蛋也都是拿去镇上卖钱,可没有自己全吃掉的份儿。
俗话说穿不穷,吃不穷,计算不到定受穷,她们家之前那么穷,可不就是爹娘不会计算着过日子么。
顾盼清楚她这时候说什么都没用,只有把薄荷膏卖出去,真正赚到钱后,她说话才有底气,才能叫人相信。
她笑道:“话都说出去了,别叫五旺白高兴一场,今天先吃,明天再开始攒。”
大丫得了这话也没再多说。
五旺生在家里最穷的时候,是弟弟妹妹中最缺吃少喝的,确实该给他吃些好的。
*
为了不引人怀疑,顾盼只买了四条巴掌大小的鲫鱼放进竹篓,想着中午买两块豆腐,煮一锅鱼汤也够吃的了。
提着竹篓回家,毫不意外引来一阵欢呼,其中又以五旺蹦跶得最厉害。
“娘您运气可真好,我都好几天没捞到鱼了。”
顾盼也跟着笑:“是啊,我也觉得运气好。”
五旺盯着鲫鱼看个不停:“我以前没捞到过这么肥的鱼!”
顾盼笑不出来了,怕五旺真从鱼身上知道找到不同,她赶紧转移话题:“早饭做好没,咱们先吃饭吧。”
吃过早饭,顾盼叫大丫把鱼收拾了,又给四丫五个铜板,叫她去买两块豆腐。
宋家所在的下河村隔壁是上河村,再往东还有个里河村,三个村子几乎是连着的,加起来足有六百多户人家。
在里河村和上河村中间有个小集,只要晴日就有人担了东西在那儿卖,平日里如果要买鱼肉豆腐,村民们大多会去集上。
四丫接了铜板走后,顾盼又去看之前装罐的薄荷膏,这会儿薄荷膏已经凝固,青绿的颜色看着很是喜人。
“娘,这是啥,能吃吗?”
“不能吃,但是有大用处。”
顾盼拉过五旺,掀起他的裤腿,就见小腿上几乎没一块好肉。
有的地方刚被蚊子咬过留下新鲜的包,有的地方被抓破结了痂,更多的是之前被抓破了皮之后留下的印子。
顾盼心里一阵不忍,赶紧挖了一坨药膏抹在五旺刚被蚊子咬过的地方。
五旺很快瞪大了眼睛,惊奇道:“娘,好奇怪,你抹过药的地方清清凉凉,一点也不痒了。”
“不痒就好。”
顾盼把药膏递给大丫:“你身上有蚊子咬的地方也抹点儿,再给二旺和三旺也抹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