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消除心中的毒瘤(2) - 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 漆浩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

第30章消除心中的毒瘤(2)

若非此人大限到,

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首诗把那些贪心不足者的恶性发展描写得淋漓尽致。物欲太盛驱使灵魂变态,就是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物质上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毁灭。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这句话是针对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而言的。古往今来,被难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计其数。

托尔斯泰还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清早,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多。”

这个死者,正像《伊索寓言》里一个故事所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拥有的也失掉了。”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是未知的。所以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卡耐基曾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根据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的说法,哲学的精华就是: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罗马政治学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遇事想得开,放得下。

不做欲望的蠢人

不切实际的欲望,往往能毁灭我们的一切。有这样一则小品很有喻意。

印第安人酋长对他的臣民们说:“上帝给了每个人一杯水,于是,你从里面饮入了生活。”

生活确实就是一杯水,杯子的华丽与否显示不了一个人的贫与富。但杯子里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对任何人都一样,接下来你有权力加盐,加糖,只要你喜欢。

这是你的生活权利,没有人能剥夺。

你有欲望,不停地往杯子里加糖,但必须适可而止,因为杯子的容量有限。

啜饮的时候,你要慢慢地体味,因为你只有一杯水,水喝完了,杯子便空了。

生活当中,有多少人为了让自己的这杯水色香味俱佳而无谓地往里面加着各种各样的佐料,诸如爱情、友情、金钱、喜、怒、哀、乐……,所以他们感到活得非常“累”。然而,有许多人都在自愿地享受着压力。这种无形的生活压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有则小笑话,不妨先来读一读。

有一只狐狸,看围墙内有一株葡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发现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又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无法钻到围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次饿瘦了身体。结果,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仍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其实,在生活当中,也有不少人为了“得”而无谓地失去很多东西。

为了生存,我们透支着体力和精力;为了爱情,我们透支着青春和情感;为了失去的亲人,我们透支着无尽的悲伤。

体力也好,精力也罢,或是其他方面的付出,都应把握有度,适可而止。

过度的体力和精力透支,无论是大喜过望还是悲痛欲绝,都会造成精神上的无谓伤害。切记,“祸从天降”,“乐极生悲”。

另外,生活当中,对物质和金钱的求取,不要过贪。

贪者,失败之根本。有多少人由贪而变贫,由贪而服法,由贪而寝食难安啊!

不过,人人都有欲望,都想过美满幸福的日子;都希望丰衣足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硬要占为己有,哪能没有压力?

就如小品中的那杯生活之水,若添加的成分太多,会导致水满而溢出。还是现实一点,不要太苛求自己。也不要做小笑话中的那只狐狸,其实,吃到了与没吃到葡萄还不都是那只狐狸。

得与失是互为辩证的,得到多少,相应也就失去多少。别太羡慕那些生活过于富足和奢侈的人们,表面上,他们看似很幸福,实际他们也很苦。享受到与没享受到都是你自己。现实点讲,无论干什么,都应适可而止,把握有度。干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过于强求自己。力不能及也要为之,于人无益又不利己,何必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呢?

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活法不同。那就全凭自己了。

那些活得既自在又幸福的人,他们既不贪图,又不奢侈,丰衣足食,足矣。所以他们活得自在潇洒,既不“累”,也没那么多烦恼和压力。那么,总是叫苦连天的人们,是不是该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了呢?适可而止吧,学学那些能够轻松地驾驭生活的人们,把自己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另外,你还得戒除你吝啬和贪婪的习性。

曾有位哲学家指出:“对财产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其他事更能阻止人们过自由而高尚的生活。”这就是说一定要摒弃吝啬的不良习惯。

过于贪婪的另一种表现是与人交往只索取不奉献。生活中有一类人被称作“自私自利的朋友”。这种朋友以我为中心,朋友为我所利用,用人时朝前,不用人时退后。别人是他友谊的附庸,他是居高临下的感情施舍。这样的朋友在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威德的文学作品中有过描写:

从前,有个忠实的小伙子叫汉斯,他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他非常勤劳,拥有一座村庄里最美丽的花园。小汉斯有很多的朋友,但其中有一个跟他最要好的朋友,叫大休,是个磨坊主。磨坊主是个很富有的人,他总是自称是小汉斯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小汉斯的花园来时,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篮各种美丽的鲜花,在水果成熟的季节还拿走许多水果。

磨坊主经常说:“真正的朋友就该分享一切。”但他从来没有给过小汉斯什么回赠。

冬天的时候,小汉斯的花园枯萎了。“忠实的”磨坊主朋友却从来没去看望过孤独、寒冷、饥饿的小汉斯。

磨坊主在家里发表他关于友谊的高论:“冬天去看小汉斯是不恰当的,人们经受困难的时候心情烦躁,这时候必须让他们拥有一份宁静,去打扰他是不好的。而春天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小汉斯花园里的花都开放了,我去他那儿采回一大篮鲜花,这会让他多么高兴啊。”

磨坊主天真无邪的儿子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让小汉斯到咱们家来呢?我会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给他一半。”

谁想到磨坊主却被儿子的话气坏了,他怒斥这个白白上了学、仍然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说:“如果小汉斯来到我们家,看到了我们烧得暖烘烘的火炉,我们丰盛的晚饭,以及我们甜美的红葡萄酒,他就会心生妒意,而嫉妒则是友谊的大敌。”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讲给孩子们的,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虚假友谊却不少见,心眼实的人许久都被蒙蔽着。但是他们终究会有识破真相的一天,这种“朋友”最终一定会被人唾弃的!

吝啬贪婪者并不缺少金钱、财富,然而其灵魂、其精神却是在日趋贫穷。

吝啬果真能给吝啬者带来愉快吗?不能。其实吝啬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宁的,他们整天忙着的是挣钱,最担心的是丢钱,唯恐盗贼将他的金钱全部偷走,唯恐一场大火将其财产全部吞噬掉,唯恐自己的亲人将它全部挥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永远不会愉快。

吝啬者果真能给人带来幸福吗?不能。因为“小气”,因为狭窄,所以在这类人身上很少体现亲情二字,其内心世界是极其孤独的。尤其是当他们有难的时候(譬如在病中),才会感到缺少感情支持的悲怆,才会感到因为吝啬而失去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才会充分感觉到金钱的真正无能。所以,我们要及时地戒除自己身上那些吝啬贪婪的习性,才不会做欲望的蠢人。

不要把残疾当做缺陷

残疾不是一种缺陷,至少身体有残疾的人,他们的心灵仍是健全的。一个天生就没有手脚的人,却以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公众人物和著名主持人,这就是日本青年乙武洋匡的成长历程。他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震撼和思考,更给我们带来了他与众不同的思想。

现年23岁,仍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系念四年级的乙武洋匡,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人物。他的自传出版后,7个月内就销售了380万本;日本tbs电视台也请他策划主持“新闻的森林”栏目。

让那么多人注意到这个年轻小伙子的,当然是他身体不健全的特征——从出生开始,医师就判定他是“先天性四肢切断”,换句话说,就是“天生没手没脚”。

但乙武的魅力所在,却是他面对先天残疾的态度。励志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听过不少,但当乙武以短小到几乎没有的手脚,认真地在篮球场上进行他所谓的“超低空运球”的时候,还是相当令人感动的。更何况,在他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他又学游泳,又参加运动会赛跑,甚至参加学校的橄榄球队,还积极从事社区发展工作,“身体不健全”对他来讲,只是一个“特征”,而非“缺陷”。

值得指出的是,乙武对于“残疾”却以个性化的体验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诠释,正如他在自传中指出的:

“虽然的确没有什么人会觉得‘残疾者才有吸引我的魅力’,不过也用不着在意,最后还是要看每个人自己的魅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